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时间:2024-09-07 09:40:18 教案 我要投稿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河颂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锦7篇

黄河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老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身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教学后记: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身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同学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和“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黄河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情感目标: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能力目标:①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②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短片,导入诗境

  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自先祖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提起黄河谁不为之动容?(放黄河的视频)这就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说黄河,激发诗情

  话说黄河: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颂黄河,读懂诗意

  1、背景介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本文即是第二章。

  2、音乐欣赏。

  同学们,请欣赏时代的歌手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的颂歌。(播放音乐《黄河颂》)欣赏后,老师的胸中也激情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激昂、雄健、悲壮!)

  3、范读课文。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4、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酝酿情感,体验情感。

  5、朗读交流。

  请一几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②“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④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⑤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6、美读课文。

  选取几个片段,美读体验。要求:①读出感情,气势;②语音清晰,准确。

  7、研读诗歌。

  (1)目标提示: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③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④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①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②在“望” 黄河的惊涛澎湃、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③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是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是臂膀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了战斗的决心,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④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师生齐诵。

  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

  四、绘黄河,拓展诗趣

  1、描绘黄河。

  展开想象,学写诵诗。

  例句:啊!黄河!

  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境升华。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播放《黄河颂》,师生齐唱)

  板书设计:

  6、 黄河颂

  序曲

  主体(颂) 摇篮 屏障 臂膀 民族魂

  尾声

黄河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展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见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展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三)、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展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五)、“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六)、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展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颂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

  CAI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 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 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 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 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 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 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 《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 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 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 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 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 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 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 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黄河颂教案 篇5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及《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学生们汇报交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多形式朗读,感知文章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2、多媒体展示范读及音乐,再次感受文章的.内容,体味表达的情感.

  3、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

  4、全文是怎样赞颂黄河的?

  5、结合网上资料,分析赞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

  四、内容探究

  1、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2、小结课文,启发学生应该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3、查找了解黄河的现状,启发学生要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关爱自己的母亲河。

黄河颂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

  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3、教师配乐诗朗诵。

  4、生齐读,吟咏成诵

  学生齐读课文。

  三、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黄河颂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河颂教案】相关文章:

《黄河颂》教案06-22

《黄河颂》教案01-03

《黄河颂》教案02-28

黄河颂教案02-20

《黄河颂》的教案范文04-02

《黄河颂》教学教案01-04

黄河颂优秀教案03-02

《黄河颂》的优秀教案03-02

(推荐)《黄河颂》教案07-20

黄河颂优秀的教案03-10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河颂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颂教案模板集锦7篇

黄河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老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身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教学后记: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身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同学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和“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黄河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情感目标: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能力目标:①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②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短片,导入诗境

  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自先祖以来炎黄子孙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提起黄河谁不为之动容?(放黄河的视频)这就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说黄河,激发诗情

  话说黄河: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颂黄河,读懂诗意

  1、背景介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本文即是第二章。

  2、音乐欣赏。

  同学们,请欣赏时代的歌手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的颂歌。(播放音乐《黄河颂》)欣赏后,老师的胸中也激情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激昂、雄健、悲壮!)

  3、范读课文。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4、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酝酿情感,体验情感。

  5、朗读交流。

  请一几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②“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④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⑤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6、美读课文。

  选取几个片段,美读体验。要求:①读出感情,气势;②语音清晰,准确。

  7、研读诗歌。

  (1)目标提示: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③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④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①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②在“望” 黄河的惊涛澎湃、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③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是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是臂膀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了战斗的决心,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④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师生齐诵。

  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

  四、绘黄河,拓展诗趣

  1、描绘黄河。

  展开想象,学写诵诗。

  例句:啊!黄河!

  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境升华。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播放《黄河颂》,师生齐唱)

  板书设计:

  6、 黄河颂

  序曲

  主体(颂) 摇篮 屏障 臂膀 民族魂

  尾声

黄河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展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见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展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三)、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展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五)、“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六)、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展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1、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颂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

  CAI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 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 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 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 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 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 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 《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 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 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 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 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 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 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 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黄河颂教案 篇5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及《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学生们汇报交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多形式朗读,感知文章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2、多媒体展示范读及音乐,再次感受文章的.内容,体味表达的情感.

  3、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

  4、全文是怎样赞颂黄河的?

  5、结合网上资料,分析赞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

  四、内容探究

  1、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2、小结课文,启发学生应该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3、查找了解黄河的现状,启发学生要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关爱自己的母亲河。

黄河颂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

  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3、教师配乐诗朗诵。

  4、生齐读,吟咏成诵

  学生齐读课文。

  三、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黄河颂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