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时间:2024-11-07 12:27:3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总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理想的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教案07-05

《理想的风筝》教案02-19

《理想的风筝》教案【必备】04-12

[优秀]理想的风筝教案15篇04-04

《理想的风筝》教案汇编【14篇】06-26

《理想风筝》说课稿08-30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六篇03-02

理想的风筝教案模板集合5篇03-23

理想的风筝教案集锦7篇02-26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2-23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汇总六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