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北京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知道“我”在扎龙保护区都看到了什么,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通灵仙鹤”为题目。
能力:
按要求积累词语。
思品: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热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扎龙保护区和丹顶鹤的.图片。
师:这是扎龙保护区的一项“绝活”—丹顶鹤留鸟的飞行表演。作者张抗抗用自己的妙笔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感受,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通灵仙鹤》。打开书,自己读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2、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介绍丹顶鹤的飞行表演、仙鹤、仙鹤夫妻相守,通人性、作者的感慨。提问:那么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呢?
第一部分(1——7)描述了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的飞行表演。
第二部分(8——9)介绍了保护区中或像超级明或有着的王者风范的仙鹤。
第三部分(10——11)仙鹤一夫一妻终身相守,通人性。
第四部分(12)写作者的感慨。面对至诚而圣洁的仙鹤,人类是否多少有些愧疚呢?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词语。
1、默读课文,说一说“我”在扎龙保护区都看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以“通灵仙鹤”为题目?
生自学回答。
2、细心的你一定被文章所打动,为文中的仙鹤而感动不已,更会被本文优美的词语所深深吸引。细细品读课文,哪些四字词语让你感动,就试着读出你的感动。
四、课外延伸
孩子们,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对,是张抗抗。她可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今天老师就推荐她的著名作品:《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会用关联词语“不光……还……”“只要……就……”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所举的三种动物,体会动物间的互惠互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动物的
互惠互助
蜜獾←————→导蜜鸟
海葵虾←————→红海葵
鳄鱼←————→千鸟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关联词语“不光……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最常见不同的动物互相为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同学们的例子真不少呢。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
2、理解课题。
“惠”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齐读词语。
(4)描红。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读后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句子?第一句是什么句子?
3、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理解:“生存竞争”)
4、课文主要写生存竞争还是互惠互助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搜集动物互惠互助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题,齐读:动物的互惠互助
2.指读词语:捣毁扇动海葵觅食享受饱腹肉屑美
3.选择正确的读音: 扇(shàn shān)动
啄(zhuó zuó)食
觅(mì miè)食
蜂巢(cáo cháo)
4.齐读句子:“你知道吗?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
5.师: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动物之间不仅会因为食物、领地而产生相互的`撕杀、相互的争执,它们之间还有互惠互助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理清思路
1.动物世界的朋友很多,课文是说了哪几对动物朋友之间的互惠互助呢?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几对动物好朋友。
(板书:蜜獾、导蜜鸟海葵虾、红海葵鳄鱼、千鸟)
3、这三对动物朋友的故事的确很有意思,他们是如何互惠互助的,我们还得来认真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一学吗?
三、指导学习第一组事例。
1.指名读第2自然段,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自读,交流它们的互惠互助体现在什么地方?
3.指导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读出它们是缺一不可,互相帮助的!
4.指导学生按要求填表。
5.小结:蜜獾和导蜜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它们之间的合作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仿效。
6.回归整体,再读第2小节。
四、自主学习第2、3组事例。
1.导语:为了提高今天的学习效率,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
2.出示“小组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内容:指读要求
“小组活动要求”:a、选择多数组员喜欢的一对动物,读通语句,读懂内容。
b、说说其中的两种动物是怎样互惠互助的,划出句子,找出互助的动词。
c、根据课文内容,采取喜欢的形式读读。
3.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随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内容
(1)先指名读该自然段。
(2)让学生交流它们的互惠互助体现在什么地方?并相机填写表格。
a、海葵虾觅食夹着东游西荡遇到提起不担忧
红海葵用毒对付足以饱腹
(出示关联词卡:只要……就……) 指导造句。
b、鳄鱼闭口张嘴飞出清洁口腔
千鸟寻找进入啄食吃食
(3)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读出它们是缺一不可,互相帮助的!
5、小结: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些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它们之间的合作真有趣啊!
6、回归整体,再读2、3、4小节。
五、扩展练习:
1、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故事远不止书上说的这三个,还想了解其他这一类的故事吗?教师提供图片略说其它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
2、指名交流:将你搜集到的课外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外作业:
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动物互惠互助的故事写具体的?搜集有关资料,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助的关系,再写下来。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待dai)及新词,认读6个字。
2、自选伙伴,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从第8-10自然段中任选两段背诵, 选择自己喜欢的两句话抄下来。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了解笋芽的成长过程,产生愿意在 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笋芽的成长过程,知道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
教学难点:
抓住笋芽儿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笋芽儿不怕寒冷,乐于在艰苦环境 中锻炼自己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有关笋的知识
教学具准备:
投影
教学课时数
1
板书设计:
23笋芽儿
谁在呼唤:春雨姑姑 竹妈妈 雷公公 小草弟弟
笋芽儿变化:撒娇、懒觉 吓住 向上钻 脱、长成强壮竹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出示课题,观察课文插图,认识“笋”字。
同学们:见过笋芽儿吗?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笋的资料。
师补充。
二、检测预习
1.读生字,准确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投影出示词语,读一读。
弹奏 黑乎乎 扭动 央求 撒娇 瑟缩
叨唠 暖烘烘 滋润 阻碍 强壮 裹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喘、烘、润”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
3.调动生活积累识字。如,阻碍、照射、自豪。
4.动作演示识记。如,喘气、阻拦。
5.借助图画、实物识字。山冈、笋。
6.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如,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7.写字指导。
冈: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叉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
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分自然段指名读,评读后,思考: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填一填。
春雨姑姑呼唤,笋芽儿( );听了春雨姑姑的话,她想到( );听了竹妈妈的话,她( );雷公公呼唤,她( );她终于钻出了地面,听了小草弟弟的话,她( ),长成强壮的( )。
四、作业:
1、写生字,组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走近笋芽儿,看看小笋芽儿是怎么长的`?
二、朗读感悟:
观察插图,激发兴趣。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
2.教师范读,生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3.读读,画画,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那么,春雨姑姑是怎样帮助笋芽的呢?读一读。
(1)说一说春雨姑姑怎样帮助笋芽的?
(2)该怎样读呢?自己试一试。
(3)分角色朗读。
雷公公又是怎样做的?读一读。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公公怎么做的。
(2)有感情朗读。
小草长出来了吗?高兴吗?读一读。
小笋芽在谁的启发下长高了?继续读课文。
4、读全文,想一想笋芽为什么自豪地喊:“我长大了!”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漆黑 沉睡 撒娇 呼唤 唠叨 爱抚
滋润 照射 温暖 自豪 健壮 叽叽喳喳
2.句子积累。
(1)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2)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
3.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4.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四、实践活动
1.根据笋芽儿的特点,编一条谜语。
2.让学生实地观察竹笋,画一组竹笋系列画。
五、扩展运用
1.老师示范引路。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
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
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2.学生实践。学生个人或小组模仿老师的示例按课文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对韵脚及句式不作要求。如:
春雨沙沙沙,沙沙沙,
笋芽儿呀,快醒醒!快醒醒!
春雷轰隆隆,轰隆隆,
笋芽儿说:“我要钻出来!我要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
笋芽儿说:“我要长大!我要长大!”
3.作品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集体朗诵、配乐朗读、自配乐曲歌唱等。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感受、体验、实践学习中,了解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唱歌曲《巴塘连北京》并能创造性表现藏族民歌。
3.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藏族音乐风格。
4.体验藏族弦子舞中的基本舞步‘一步一靠’和‘三步一撩’。
教学重点
了解藏族风土人情及藏族歌舞风格。
教学难点
唱好跨小结切分音,连音线,圆滑线
教学方法
听音跟唱法、练习法、自学与引导相结合、合作式、对比法……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1.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哪条铁路?(青藏铁路)
介绍青藏铁路通车:青藏铁路是在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车,它穿越青藏高原,最高海拨五千多米,创造了世界高原铁路的建设奇迹。它的建成通车对推进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师:为了歌颂对青藏铁路做出贡献的建设者,有位作曲家专门写了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就叫《天路》。
2.多媒体播放歌曲《天路》flash
学生可以跟唱
提问:这首歌曲中唱的“人间天堂”就是美丽神奇的西藏(播放《巴塘连北京》伴奏音乐)
二、简单了解藏族
提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上有一种白色的小花,你知道是什么花吗?(雪莲花)它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
3.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哪个城市?(拉萨)拉萨有一座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宫?(布达拉宫)
4.介绍藏族服饰――点开自己博客上的民族服装图
5、介绍民族礼仪—献哈达)
为了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他们会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6.介绍藏族舞蹈弦子的特点
三、新课教学
1.初听《巴塘连北京》录音范唱
2.再听
听完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速度怎样?
这首藏族歌曲有什么特点?
歌曲特点:西藏呢人烟稀少,地域辽阔,使得喜爱唱歌的藏族人民尽量将歌声唱得悠远绵长,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民歌风格。歌唱的时候音色高亢明亮,曲调婉转悠长。
3、按节奏朗读歌词
4.听音跟唱
轻轻地跟音乐唱一唱。
5。解决难点
你觉得唱着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提示:切分音、圆滑线(唱的圆滑些)和连音线)。
6.学生齐唱,教师纠错
7.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分组唱一唱,相互评价
9.弦子舞表演歌曲
教学生简单的弦子舞动作
播放《巴塘连北京》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绕教室围成大圈伴随《巴塘连北京》的音乐跳藏族弦子步。
10.提问
你对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怎么理解的?
……巴塘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车也没有铁路,所以呢巴塘人民很少和外界交往,特别想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想走出去看一看,这条路能把巴塘和向往已久的北京紧紧相连,可以说这是一条寄托着巴塘人民梦想的路。……所以这首歌曲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公路修筑好后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11.歌曲处理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唱才能唱出修起了铁路,巴塘人民激动的心情呢?
(速度、情绪、声音……)
12.学生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唱唱\奏奏\演演
四、小结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最后一句“巴塘北京紧相连”的节奏虽然容易掌握,但带字唱的时候歌词打破了常规的`排列规律,所以学唱开始一直用慢速视唱,当学生准确地把握旋律后。对这一句的填词演唱作了单独的练习。
歌曲学会后,我又教学生学跳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像典型的藏族弦子步,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男孩子认真专注的的样子真的让人感动,他们有的脱掉一个衣服的袖子,像藏族人民的服装那样,摔着袖子跳舞,孩子们载歌载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北京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生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试着读一遍,并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出示词语)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⑴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⑵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⑶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⑷指导:
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⑴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②说说你看了什么?
③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解释“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⑤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⑵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②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④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解释“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⑤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⑶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①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②点击课件,播放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③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④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旅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⑤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搜集来的关于北京的资料告诉大家。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北京教案 篇7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认读辉、煌、幢、繁4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家互帮互助,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点明课题:
师点击鼠标,出示以下景物的图片: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简要的介绍介绍。
师:夜幕降临了,这些景物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师生互动,识记生字: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互相帮助。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
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
幕、临、街、闪、夺、勾、喷、府、紫、禁、束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看电脑画面,读词语:
夜幕降临、五光十色、银光闪闪、光彩夺目、华灯高照、川流不息
(1)学生自己练习读,如果有问题及时请教。
(2)指名小组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开展组际竞赛。
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记不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师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幕: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莫,下面是巾形近字有:慕、墓
府:这是一个形声字,外形内声,里面是付
夺:上下结构,注意与奇区分。
紫:.注意与紧区分。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土字和土字旁
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结合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评价。
三、练习巩固:
1.做游戏:教师把生字写在小星星的背面,然后把星星贴在黑板上,以小组为单位到前面摘,摘下后,看清生字并带领同学们读一读。而后结合生字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达到记忆的目的。
如: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
这个字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它有哪些形近字?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占格情况。
在书中练习描写。师走下去巡视,及时帮助那些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布置作业:
抄写难字。
提出问题。
结合课文内容找找学习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2.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北京的新变化,体会北京辉煌、亮丽的原因。
3.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北京的新变化,体会北京辉煌、亮丽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并培养学生有语气朗读的能力。教具准备:录音机、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变换角色。
请同学们听一段老华侨的录音:内容是说说七十年代的北京城夜景,当时,一到晚上,商店关门,街上没有霓虹灯,道路很黑,街上的车辆也很少。然后老华侨听说祖国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但是自己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亲自回来看看,他特别想知道现在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这段录音教师可以模仿这位老华侨,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
教师:谁愿意当讲解员给老华侨介绍介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变换角色讲解员。
1.介绍的内容是:《北京亮起来了》。并进行板书。
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出示题目: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北京夜晚的'特点是什么?边听边在课文中画一画(辉煌、亮丽)板书词语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词语的意思。
分配任务,深入理解: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的夜景?(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结合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看看有关的画面。)
分配任务: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小组长代表大家选取一个地方进行讲解:从哪看出北京的夜景是辉煌亮丽的?
小组长和同学一起读读有关的语句。
每个人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相互补充。
大家有语气地读读。
(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还可以借助找到的课外资料。)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遇到问题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师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一处一处讲解。)
重点围绕以下地方;
东西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结合图片认一认华灯,川流不息说明这里的车很多,多得像水流不断,每辆汽车的车灯都亮着,灯光一闪一闪的,从高处看,就像天空中无数星星构成的银河。)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里的灯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看上去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把繁华的大街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商店的橱窗分外明亮,绚丽多彩的广告牌,颜色各异的霓虹灯为商业街平添了一番美丽,再加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宾客,这些商业街就显得格外热闹。)
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些建筑物虽然古老,但是当灯光成为他们的外衣后,就别有一番风韵。)
(在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时,可以参考插图、可以结合图片、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教学软件及时让学生们欣赏那迷人的夜景,感受北京之夜的辉煌与亮丽。)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教师进行指导:注意读出长句中地停顿。
(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
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一束束灯光/
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
和美丽的角楼/
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小组练习有语气的朗读。
全班范围内指名让学生有语气朗读。
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3.联系实际,结合课外资料说说你眼中的北京的夜景?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播放北京的夜景,让学生们欣赏。
三、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的夜景,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作为首都的小公民我们要用双手去建设北京,描绘北京,使首都的夜景更辉煌,更亮丽。
四、布置作业: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相互学习。
在摘录本上积累词语。
板书:
北京亮起来了
辉煌
亮丽
北京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到南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
一、多元复习、 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 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的教案03-01
《北京》教案04-02
有关北京的教案03-29
《北京的胡同》教案04-02
北京的色彩教案03-09
北京优秀教案02-25
《北京》教案【荐】03-02
关于北京的教案03-10
舞动的北京教案03-29
北京教案范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