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桂林山水 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

时间:2024-09-11 15:57:2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集合5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得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讨论。

  (1)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B、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作业。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语文教案-桂林山水。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桂林山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俺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⑴ 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 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同学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静、清、绿)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 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⑵ 尚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俺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俺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竞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协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优秀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俺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安排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身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教后感】

  让“美”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桂林山水》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质兼美。教学此文时,俺努力为同学营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结构美

  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俺是这样布置的,上课一开始,就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然后就请同学交流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接着整体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节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由这句话,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韵,领略桂林山的风姿。最后在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让同学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得以升华。

  二、音乐美

  教学此文时,在朗读的设计上俺出很下功夫,力求让同学在读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乐朗读。有教师的配乐朗读,要求同学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又有同学的配乐朗读,让同学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让美融入同学的心灵。

  三、板书美

  此文的教学板书,俺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让同学在直观上感受到美。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集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桂林山水 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桂林山水03-12

《桂林山水》教案01-04

桂林山水教案10-23

桂林山水教案02-21

桂林山水的教案01-08

《桂林山水》的教案02-18

桂林山水教案【荐】03-31

《桂林山水》教案【推荐】05-29

《桂林山水》精品教案04-02

《桂林山水》的优质教案04-11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集合5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得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讨论。

  (1)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B、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作业。

  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语文教案-桂林山水。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桂林山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俺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⑴ 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 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同学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静、清、绿)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 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

  ⑵ 尚湖的水真( ),( )。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俺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俺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竞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协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优秀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俺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安排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身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教后感】

  让“美”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桂林山水》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质兼美。教学此文时,俺努力为同学营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结构美

  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俺是这样布置的,上课一开始,就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然后就请同学交流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接着整体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节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再由这句话,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韵,领略桂林山的风姿。最后在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让同学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得以升华。

  二、音乐美

  教学此文时,在朗读的设计上俺出很下功夫,力求让同学在读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乐朗读。有教师的配乐朗读,要求同学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又有同学的配乐朗读,让同学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让美融入同学的心灵。

  三、板书美

  此文的教学板书,俺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让同学在直观上感受到美。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