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感受、体会北京的色彩。
教学准备
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北京”。抽生谈谈看到“北京”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色彩”。把“北京”和“色彩”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将走进《北京的色彩》这篇课文,一起感受北京的美。板书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最能概括北京“色彩”的句子。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8段);第三部分(9~11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6段),写北京“自然风光”中的色彩;第二层(7~9段),写北京“人文景观”中的色彩。
三、细读理解,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1~3段,试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写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从段落、句子中读出的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适时的引导。
(1)从“北京是红色的海洋”,“全是红彤彤的”可以看出北京城在作者心中色彩的单调。
(2)“四季常青”,“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与“处处是红色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壮丽而辉煌”写出了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4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
2.再读第4段,试着分出这一段的层次并交流每一层的'意思。(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
第一层(第1句):概括写出了北京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
第二层(第2~4句):具体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千百种奇妙的色彩”时“又惊又喜”的感觉。
第三层(5~6句):详细介绍作者漫游天坛时发现的银杏树叶的曼妙。
3.找出这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1)“征服”一词用得巧妙,既与前文的“偏见”形成对比,又准确地概括出“北京的树叶”带给“我”的感受。
(2)“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写出了树叶色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3)“千百种奇妙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和谐”,这正是作者“又惊又喜”的原因。
(4)第5、6句:通过准确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对北京秋天的银杏树叶“一读而生爱”。
4.根据划分的层次及自己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试着把第4段背诵下来。
5.自读第5段,勾画出这一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些色彩给你留下的印象。(五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6.想象两处省略号里的色彩,想象香山红叶的美丽,带着被“征服”的感受读第5段。
7.北京城彩色的秋林,让作者明白了: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北京秋天的自然风光是那么美,她让一个有偏见的人一下子就被征服了。北京的人文景观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自读7~8段。
2.对比北京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思考:从
“紧贴”车窗,“不断寻找”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出了作者在面对北京城具有“热烈明快”色彩的现代建筑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四)学习9~11段
1.自读9~11段,思考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关系。(前后照应)
2.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五)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开朗自然的联想,反差鲜明的对比,准确形象的妙喻,写出了对北京的热爱。
2.根据你对“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理解,向别人介绍“北京的色彩”。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答,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2.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用坐标纸画图解决问题。
1.出示一张地图,找到北京西站、石家庄的位置。北京西站与石家庄站相距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已知货车速度千米; 客车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2.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 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相遇。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自己先看书,再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通过坐标纸解题应分为几步?
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
估点要准确
苗点要细些
结果要看准确
二、利用坐标纸解决问题:
p58 画一画:
p66 4看图回答问题
三、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都是表示数目的。
2、掌握9种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认识4个字,会读指定的词语。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规范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认识4个生字。掌握汉字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认识田字格,能依照范字写字。会读指定的词语,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9种笔画,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汉字了,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音节,音节怎样读汉字就怎样读。
2我们要学习的这些汉字都在一首一首的儿歌里面,今天开始学习“识字(一)”。儿歌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数星星》这首儿歌共有6行。
3儿歌上面是题目《数星星》,题目前面的“1。”是识字的第一课。学生齐读:1.数星星
二、学习新课
(一)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4、说说你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
5、抽卡片读生字和认读字。
6、齐读儿歌。
(二)学习新笔画
1、出示“一”,这个笔画叫做“横”。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没有“横”。
3、教师范写“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
(三)学习生字
1、学习“一”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一”共几笔?哪一笔?
(2)教师记字形:“一”,横“一”。
(3)学生指名、互相、小组记字形。
(4)“一”表示数目,我们可以用“一”说什么?(一个人、一把椅子……)
2、学习“二”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二”共几笔?哪几笔?
(2)指名、互相记字形。
(3)组词:三朵花、三棵树、三粒种子……
(四)指导看笔画笔顺表
1、红笔画是新笔画。
2、第一栏是生字,第二栏是笔顺。
3、右下角的数字是生字的总笔画数。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一)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中的横虚线称作“横中线”,竖虚线称作“竖中线”,横竖两条虚线的交点称作“中心点”。4个小格分别称作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二)指导书写“一”
1、教师范写,提问:“一”字的一笔写在哪里?两边顶不顶格?
2、师述:“一”,起笔在左横中线,收笔在右横中线稍靠上一点,“横”要平,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三)指导书写“二”
1、教师范写,提问:“二”字的两横写在哪里?一样长吗?
2、师述:“二”,两个“横”分别在左横中线的上、下,相距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四)指导书写“三”
1、教师范写,提问:“三”字中的三横长短一样长吗?中间的“横”离上下两个“横”是不是同样宽?
2、师述:“三”,三个“横”分别落在横中线上方,横中线和横中线下方,上下两“横”距中间的“横”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儿歌和三个生字。
课后反思:学生有主动识字的`兴趣,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习惯还有待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田字格,能依照范字写字。掌握汉字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学生有自主识字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对汉字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四的书写
一、引入新课
1、读儿歌:指名、小组读。
2、抽卡片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竖横折撇竖弯点竖弯钩捺横折弯钩
丨丿丶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
2、用铁丝演示“”,帮助学生记住笔画是一笔。
3、学生书空笔画。
4、小组记忆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笔画顺序记忆字形。
(3)利用儿歌弄懂字义,组词说句。
2、学生自学生字:四、五、六、七、八、九、十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指导。
(1)“四”的第三、四笔是“撇、竖弯”。
(2)“五”的第三笔是“横折”。
(3)“六”的最后一笔是“点”。
(4)“八”撇低,捺高,中间留空。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从整体到笔画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1)“四”,第一笔“竖”和第二笔“横折”的右半笔都要往里收一些,且不要拉得太长,第三笔“撇”,起笔稍重,收笔要轻,要拉出笔锋。
(2)“五”,第二笔为“竖”,由竖中线起笔稍左方向运笔。
(3)“六”,第一笔为“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横”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为“点”。
(4)“七”,第一笔“横”起笔在左横中线稍下,穿过中心点以后在右横中线稍上收笔。“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稍左一点。
(5)“八”,第二笔是“捺”,起笔在左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
(6)“九”,第一笔是“撇”稍直,不要太斜,“横折弯钩”起笔后先向右上方运笔,折后向下,稍左运笔,弯要有弧度,钩要小。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7个生字,知道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表示数目的。
课后反思:学生第一次学习生字,兴趣很高,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多数学生书写习惯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还有待练习。
北京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北京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⒈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⒉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边自学课文边在白纸上画草图,好了后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最后,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校对、指导、讲解。这样的课堂设计,使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极其周围的建筑物有初步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也巩固了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但由于本堂课的时间教师掌握得不够,前松后紧,因此,课堂上的朗读训练还是不到位。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⒈小组读
⒉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⒈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⒉教师范写,/article/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⒊学生描红练习
三、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10 北京
天安门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词,能够美观书写。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之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读写10个生字,美观书写。
2、“幕、临、街、紫、勾”等字的写法。
课堂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 信息化识字写字教学法
教学用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哪吗?你们去过北京吗?看见了什么?没去过的别着急,在语文课上我们一样可以走进北京,你们看(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想说什么就与旁边的同学说两句吧。这些都是北京的著名景点,北京的夜晚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夜晚的北京。(板书课题)
以学生们熟知的北京首都引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文。齐读课题,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生初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学生自由说认识哪个字,告诉同学是怎么认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识记生字。
1、学生领读自己认识的生字
2、看着大屏幕自由读生字
3、以游戏的形式,两人一组,(1)一个人读生字,一个人看他读得对不对(2)一个人读生字,一个人在微机中找出来。
4、老师指,大家读
5、学生领读
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生字,识记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了。
(四)学习生字
1、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朋友,对吗?你的好朋友是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告诉你,生字也有朋友。看,幕和紫是一对好朋友,因为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请看,(课件演示)幕布降下,剧场变黑。天黑时就像给天遮上一块幕布一样,这时人们就说夜幕降临了。教师在这里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用幕组词输入微机
3、为其他的字找朋友。上下:夺、禁。半包围:勾、闪、府。左右结构:临、喷。左中右:街
学生在平时熟悉的找朋友游戏中,字里行间就学会了这些生字。
4、巩固生字。开火车读
(五)学习重点词句
1、自由读文中喜欢的句子
2、指名读(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在微机中自读本课重点词语
4、出示两幅画面,自己说说哪些词与它最相配
5、指名说
6、齐读词语
7、男女生分别读(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三、
同学们,那美丽的街灯和绚丽多彩的广告牌照亮了整个北京城,把繁华的大街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北京多美啊!让我们带着对北京的无限喜爱再来齐读课文,好吗?
北京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教师教具、学生
学具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45页,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点击课件,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
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北京教案 篇7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⑴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⑵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⑶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北京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三、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四、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内涵——即节日所包蕴的意义,你们能说一说春节的内涵吗?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五、自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在写法上与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的不同,并说一说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北京的春节 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结束: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的教案03-01
《北京》教案04-02
有关北京的教案03-29
《北京的胡同》教案04-02
北京的色彩教案03-09
北京优秀教案02-25
《北京》教案【荐】03-02
关于北京的教案03-10
舞动的北京教案03-29
北京教案范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