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知道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关。
2、运用材料自由操作,获得小球减缓速度的方法,学习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培养有条理、有序的操作习惯,激发探索与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橡筋、席子、积木、沙、记录表A、B、铅笔)
2、VCD机,(有关斜坡的内容)
活动过程:
1、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滑滑梯没有?滑下来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玩小球滑滑梯的游戏,请你们用积木、纸板搭成滑梯,看谁的小球滚得快。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关系。
(1)老师交代要求:幼儿三人为一组,两人分别用不同数目的积木和纸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辆小车同时滑落,一人负责记录比赛的情况,可轮着交换玩。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A,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比赛结束了,你们的小球赢了吗?告诉老师,做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会赢呢?(幼儿自由议论,将自己发现的说出来)
提问个别幼儿,在黑板记录情况:第一局谁嬴了?为什么你的小球比他的跑得快?
(老师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范、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发现了:积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斗,球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儿操作探索球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关系。
“在下斜坡时滑得太快会很危险,得想个办法减慢速度,小朋友你们也一起来想想办法,让小球滑得慢起来。
(1)老师交代要求:两个滑梯下面都是放五个积木,幼儿在一个滑梯上用老师给的材料进行尝试,另一个滑梯保持原状,然后两个小球同时滑下,看一看小球的速度有没有减慢,最后填好记录表。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B,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小朋友都很聪明,用了各种方法使小球慢了起来,谁能告诉我,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小球慢起来,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黑板简单记录)
老师示范、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关的.,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积极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儿介绍斜坡防滑的方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与我们实验有关的例子,请小朋友先看看录像,再想一想,为什么?
(2)知道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不断去探索,发现更好的方法。好!那我们就把我们发现去告诉开车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小百科:空气(Air,kōng q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科学教案 篇3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多种信息源,了解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受到的挑战。
科学知识:
●知道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1、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部分学生分课题查阅好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研究相同课题的几个人组成专家组进行汇报交流,最后各“专家”回到本组,向本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讲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当堂上网查阅资料并在网上交流。
2、在讨论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选择绵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间捕捉白色绵羊”的例子,它建立在三个业已得到确认的观察基础上:
(1)在每种机体内部的遗传因素中,都存在某些变化;
(2)某种遗传因素使某些个体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过其他个体的优势;
(3)这些具有遗传优势的个体造就了更多的后代,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过其他个体。
结果,数代成功的繁殖以后,这种具有遗传优势特征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
3、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发现挑战的是达尔文的“生物的进化是缓慢的、渐进的”这一观点。达尔文的观点受到挑战,并不有损于他本人的伟大。——这只是又一次证明了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2、对蚂蚁有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
活动重点:
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蚂蚁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阅读图书:
2、幼儿阅读《蚂蚁一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3、交流讨论:
(1)、各组交流捉蚂蚁时发生的趣事。
(2)、幼儿以绘画记录的方法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3)、分类:教师出示标记卡,提示幼儿可根据记录卡按蚂蚁的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类。
(4)、讨论:针对幼儿提出的个别问题,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5)、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4、设疑:“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再继续寻找资料。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09
科学教案[精选]09-09
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