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2、“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因为所学内容比较直观,贴近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应该感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已有三年,学生要自己学习并拓宽知识面不会很难。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那我们人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动植物的“诉说”
1、学生以小组观看有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资料,自主选择自然环境,并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小组活动:选择角色,并讨论分析“他”的生存对环境的需要。
3、课件出示反映人类活动的图片,学生观察,谈感想。
4、角色扮演,小组内表演,并推选代表。
说说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谈自己对人类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评价,谈收获。
活动二:改变一个小环境
1、小品展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主题为: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小品内容学生展开质疑:
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判定?如何验证?
3、引导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4、预测实验结果,小草会有什么“反应”。
5、动手实验。
6、小结:注意做记录,随时观察。
三、总结。
1、列举人类哪些活动影响了周围环境。
2、谈实验活动的感受。
四、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回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诉说
第一组是森林 金丝猴 树被人们砍光了,
抓我们送到动物园去,
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第二组是草原 跳鼠 人们在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第三组是湖泊小鱼 人们把乱丢垃圾,大规模捕捞,
恐怕那一天人类在也吃不到鱼了。
那么对于那些小动物,花草树木的控诉,我们该怎么做呢?
科学教案 篇2
思路:
小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但在外面活动的小动物却越来越少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过冬去了。怎么过冬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通过《冬天里的动物》这节科学活动课,不但让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还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能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和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本次活动以幼儿探究、游戏为主,让孩子们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快乐的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3、理解词汇:冬眠、迁移、躲藏等。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
2、小动物过冬课件。
3、《动物怎样过冬》挂图三张。
4、《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谁?并把它是怎样过冬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吗?播放课件(许多的小动物)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动物怎样过冬》(一)、《动物怎样过冬》(二)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4)、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
冬眠过冬迁移过冬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储存食物过冬躲藏过冬让卵过冬
3、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熊(刺猬);
迁移过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顶鹤)
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
储存食物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
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
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游戏:
小动物过冬
介绍玩法:
在教室的6个角落贴上标记:分别是动物的6种过冬方式,幼儿每人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然后到相应的过冬方式区中,看谁做的又快又对。互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
对幼儿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育。
提示:此教案有配套的课件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重点是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通过比较不仅复习巩固了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3、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4、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5、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6、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重点难点:
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四、课时计划:
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4课时完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等活动,在分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场景布置:用彩带围成草莓、西瓜、苹果、葡萄、香蕉的家;
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头饰:草莓、西瓜、苹果、葡萄、香蕉各6个;
幼儿操作材料:衣服、花、图形及空白集合图若干、记号笔;
电脑课件:小动物找家,蔬菜的家。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集合。
(一)
1、今天我们都成了水果娃娃,请你告诉我你是什么水果娃娃呀?
2、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请每个娃娃去找跟你相同的娃娃做朋友,找齐了好朋友,就可以找一个家坐下来。
3、幼儿游戏。
(二)
1、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家呢?我们愿不愿意帮帮他们呀?
2、出示大屏幕一(小动物找家):
提问:
①这是什么地方?
②蓝蓝的天空会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为什么蓝蓝的天空是这些小动物的家?
绿绿的草地会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为什么绿绿的草地是这些小动物的家?
青青的小河会是那些小动物的家?为什么轻轻的 小河是这些小动物的家?
3、小结:
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蓝蓝的天空是会飞的小鸟的家;青青的`小河是会游泳的小动物的家;绿绿的草地是会跑爱跳的小动物的家。
二、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集合、子集的包含关系。
(一)出示大屏幕二(蔬菜的集合):
1、这个家里有谁?(用激光点指示幼儿集体讲述)
2、我们给这个家取个名字吧?(蔬菜的家)对,这么多蔬菜住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二)
1、我们可不可以组成一个大家庭?为什么?同时提问那我们的家应该取个什么名字。(绿带圈起来)
2、水果大家庭由哪些小家组成?
3、是苹果娃娃多呢还是水果娃娃多?为什么?
(三)幼儿分组集体操作活动:
1、这是谁?衣服和花看到我们既有大的家
又有小的家,很羡慕,也想请我们帮帮忙,给他们分小家,你们一边分,一边想想:我们 是按照什么来分的。
2、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述结果:
提问:你们组是按照什么分的?是花衣服多还是衣服多?为什么?
三、幼儿分组个别操作活动:
这些是谁?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家,请你们赶快帮他们找到家吧。请幼儿分组按颜色、大小、形状分成不同的子集,并介绍给其他幼儿或客人老师听。
科学教案 篇6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徐徐哦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练习后边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会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性内容会更全面,因此本单元有关科学方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有关水的基础知识之后,便于进一步研究有关水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学会长期谈及活动的方法,培养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探究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与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
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只是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资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们周围水的分布状况,认识水的分布广、用处多。
二、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进行课堂试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学习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产生力量。
三、学生利用自备材料进行制作蜡花、潜艇模型、小水轮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7、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本单元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4、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
2、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5、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观察实验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难点:
1、实验发现,在水中不论下沉还是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2、水流产生力量的大小与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关。
单元课时安排
10、《认识水》1课时
11、《有趣的浮沉现象》2课时
12、《改变水的浮沉》2课时
13、《水面的秘密》2课时
14、《水往高处走》1课时
单元复习测评2课时
10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认识水
像水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反思:
11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科学教案 篇7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知识目标:
1、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复杂的系统;
2、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二、教学准备
材料:铜片、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材、纸片、棉花、泡沫板等。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小电路、中性笔、水槽等。
三、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上节课我们评选了积极动脑,努于探究的同学为第一批的科学小勇士,今天谁想向他们发出挑战,成为第二批科学小勇士?
准备好了吗?挑战正式开始![上课]
1、活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挑战第一关。请看关键词:材料 [板书]
A、提到“材料”,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木头、布、塑料、纸、铁、棉花、纤维)[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衣服是用什么制作的?谁能帮帮他。]
B、大家谈到这么多的.材料,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挑战要求:丰富、全面
如果你不确定,可以走到跟前去仔细观察。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1号信封中的表格中。开始!
[各小队寻找教室里的物品使用的材料,教师巡视指导能不能更全面地观察到一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
比比看,哪个组的观察既丰富又全面。哪个组先来?
[各小组代表轮流将填写的记录放放于实物投影仪上,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共同感受我们的周围有如此多的材料,物品是由材料组成的。]
看来各组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都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说不出来引导:对材料你有没有一些新认识?]
[材料构成了物品,物品丰富了世界]
[随机采访一下,有助于拉近主持人和参赛选手的距离,而且还是选手抒发所获的好机会,可能会说出教室里到处都有材料,也可能会说出许多物品是用好几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等等,无疑中让参赛选手用自己的话对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小结,引导他们说说材料—物品—世界]
2、在第一关中我们了解到了身边的物品是由许多材料构成的,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下面让我们继续进入挑战第二关!准备好了吗?
[对本轮合作能力的考验给予提示,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关键词:特征[板书]
请打开2号信封,说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学生代表对十种不同的材料进行辨认]
要求:找找看,这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作答,例:纸比较软,放在水里容易湿。木头比较结实。铁片可以弯曲。][板书学生谈到的特征,为下一环节指明研究方向。]
[板书:抗弯曲力、抗摩擦力、软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字迹保留度、导电性……]
小结:在第二关里,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材料的不同特征,那么对于这些不同特征,你有没有想说的?
2、看来,大家又发现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真是太棒了。祝贺大家,在共同的努力下,闯过了第二关,要继续吗?准备好了吗?
进入挑战第三关关键词:研究[板书]
看到“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会想到要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
你认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给学生暗示。]?
确定的研究主题?[指黑板……]
那么,请打开3号信封,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写清主题,并根据需要在选择研究工具上划“勾”,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手中的工具。想想看,你们打算如何利用选择的工具呢?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分组巡视,对于研究过集中的问题进行复选。简单地描述研究计划。]
提示:能说说那你想利用工具怎么做?
[初步指导如何做?]
研究主题、工具、方法都有了,那么让我们开始观察吧。别忘记谈谈重要发现和感受!
各组派代表将你们选择的研究工具领回,研究过程中注意及时地记录下对材料特征的发现。
请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向大家交流你们组刚才的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把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向大家介绍,主持人对观察发现予以及时点评。鼓励有特别发现和感悟的小组。]
小结:看来第三关都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要提升挑战的难度了,展开最后的较量,究竟哪一组的综合实力最强,让我们试目以待。准备好了吗?[参赛队给自己鼓劲。]
4、回归生活
请听题:在一关中,我们谈到了教室里的物品,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出示第一关的记录表]
[学生口述材料选择的原因。例如:窗户选择塑钢是因为它坚固、耐用而且防水,美观。玻璃是透明的。]
在今天的挑战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中,勇敢的闯过了最后一关,可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勇士标志,大家的出色表现可让我犯了难,这样吧,把标志授予各勇士小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仍旧能像今天一样,个个成为科学小勇士!
5、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还在许多的物品,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需要大家继续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
注:实验记录表(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19
科学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