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时间:2024-10-26 03:17:0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三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使用了一种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1、问: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六、拓展练习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七、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择你最能引起你联想看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画面与感受(感时花)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实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1-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2-13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案04-0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3-3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15篇02-1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3-2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2-20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四篇04-08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09-1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2-13

【实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三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

  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使用了一种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7、男女生分组朗读诗歌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了沦陷区,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狱而国土哟支离破碎,但总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励着自己,那就是对解放区的向往]齐读第二部分。

  二、赏析,探究诗歌内容:

  1、问: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当堂背诵,结束全文。

  四、全课总结: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祖国。他”残损的手掌”抚过被日军践踏的沦陷区,抚过充满希望的解放区,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前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深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

  五、板书设计:

  感情:忧郁、愤怒、深沉的爱(对比)

  永恒的中国!

  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六、拓展练习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话,形象化。

  七、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

  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择你最能引起你联想看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画面与感受(感时花)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