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青蛙的特征。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PPT课件,小青蛙音乐。
活动过程:
中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PPT课件
二、理解故事内容
1、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水里生了许多宝宝,宝宝们还会变呢。看,变成了什么?(许多小蝌蚪)
于是小蝌蚪一边游一边找妈妈。
——看,那是谁?(鸭妈妈和小鸭)我们一起问问鸭妈妈。
教师问:鸭妈妈,鸭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鸭妈妈:你们的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宽宽的大嘴巴。
刚才鸭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的什么样?
幼儿:谢谢鸭妈妈!鸭妈妈再见!
又有谁来了?(鱼妈妈和小鱼)
幼儿跟说对话:鱼妈妈,鱼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鱼妈妈:你们的妈妈长着四条腿。
鱼妈妈说我们的妈妈长着几条腿?
幼儿:谢谢鱼妈妈!鱼妈妈再见!
——咦,那是谁的妈妈?
请个别幼儿来问:乌龟妈妈,乌龟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乌龟妈妈:你们的妈妈是白肚皮。
我们的妈妈有白白的什么?(肚皮)
幼儿:谢谢乌龟妈妈!乌龟妈妈再见!
——我看到白白的肚皮了,那是我们的妈妈吗?
幼儿齐问:鹅妈妈,鹅妈妈你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它长的是什么样子?
大白鹅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
哦,原来我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呀。
幼儿:谢谢鹅妈妈,鹅妈妈再见!
——刚才几位妈妈告诉我们了,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啊?(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一张宽宽的大嘴巴,还有四条腿,露着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
——我想出个好办法:我们把小蝌蚪的妈妈画出来,这样小蝌蚪就很快能找到妈妈了。该怎么画小蝌蚪的妈妈呢?(引导幼儿小结青蛙的特征)
三、唱唱、跳跳,学做小青蛙
1、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游走了,它们去干吗了?青蛙妈妈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2、律动:小青蛙。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活动目的:
1.熟悉理解作品,能用连贯的语言,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出符合角色性格的声调语气和表情。
2.能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在语言、动作、情节表演上有所增添变动,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能根据故事情节,学会利用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制作表演道具、布置表演场景。
4.懂得与同伴协商、配合、合作进行表演游戏,能分类、整理收拾表演游戏材料。
活动准备:
青蛙、蝌蚪、鸭、鱼等角色的服饰或头饰;事先让幼儿理解、熟悉故事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指导要点:
1.出示打乱的图片,老师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
提问:“小蝌蚪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说的?”“它们还遇到了谁?它是不是小蝌蚪的妈妈?为什么?”“谁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找到她了吗?”“小蝌蚪后来怎么样?”(帮助幼儿依次回忆角色的出场顺序,并进一步学习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头饰分成大组以图片提示表演。
要求:
(1)记住自己角色的对话,在别人表演的时候能够认真倾听。
(2)鼓励较胆小的幼儿大方地表现。
3.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进行对话练习。“小蝌蚪的声音是怎样的?”“大鱼呢?”“乌龟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青蛙妈妈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你们在表演的时候,带上表情和动作好吗?”
4.幼儿带上头饰分大组表演,要求幼儿跟住自己的同伴,能大方有表情地练习对话。
5.幼儿交换角色继续表演。
6.延伸。
“在表演的时候,这些小动物还可以怎么打扮更像呢?”请幼儿回家与父母共同准备这些表演的道具。
活动反思:
在班级区域之一的“童话地带”里早就投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并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行欣赏、阅读。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对故事中几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蝌蚪们几次找错妈妈捧腹不已,并由能力强的小朋友带头进行动作模仿,不久也有几个孩子加入了模仿的行列,但是他们的表演多是无目的性、即兴性质的。为了让孩子的表演活动更有逻辑性和现实意义,我依据孩子的“兴趣点”预设表演的主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合理布局画面,独立制作图书。
2、使幼儿体验分享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观看过图书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
2、幼儿自己画好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背景、各种动物妈妈的.半成品图书,人手一本,与故事内容相应的文字幼儿人手一套,教师示一本。
3、水彩笔、剪刀、胶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提问式导入主题
师:这是小朋友们平时画的画,这里面都画了哪些动物?哪个故事里的有这些动物?老师把它订成一本想做成图书,可是这些画上还缺少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图书的制作的要点及具体要求
1、把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文字沿虚线剪下粘贴在每页的合适位置。
2、在每一页图书的画面适当的位置添画上小蝌蚪,使小蝌蚪与各种动物妈妈能相呼应。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根据不同能力幼儿的作画情况及时给予指点和鼓励。
四、分享作品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欣赏图书、与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图书。
五、活动延伸
继续饲养小蝌蚪并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把各段连起来,理解课文内容。
3、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5、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教学难点:
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小蝌蚪、长出前腿的蝌蚪、长出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蝌蚪、青蛙”小图片。
2、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三)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出课题。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产下了许多卵,卵一天天地长大,长出来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蝌蚪)
对: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设教学目标。
问:从课题你知道什么?
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师归纳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们的妈妈去。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在找的过程当中它的形体有什么变化。学习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还要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几次才找到妈妈?
2、它们都找到了谁?
读后学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妈妈。它们找到了:鲤鱼、乌龟、青蛙。过渡: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段)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标出序号。
(三)看图逐段学习理解。
1、观察第一幅图,说图意。
这幅图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
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板书:大、黑、长长
它们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兴。
你觉得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我觉得小蝌蚪长得很可爱。)
(3)指导朗读。
小蝌蚪长得这么可爱,在水里那么快乐活泼,我们读这一段就应该读出它们可爱、活泼的语气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都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要跟妈妈学点本领那该多好啊!于是它们下决心找到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自己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方法:读,想,说。
想:
1、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小蝌蚪看见谁?告诉了它们什么?
说:
什么样的小蝌蚪?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声读第2自然段。
贴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图。
(3)投影:
①看清小蝌蚪长出的两条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对面过去。
③观察小蝌蚪,迎上去时是什么心情?(着急的心情)
④我们读小蝌蚪说的话就应该读出它们着急的心情。
指名读、女生读。
⑤我们再观察鲤鱼妈妈回答它们的话是什么语气?(和蔼、可亲)那么我们就用和蔼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说的话。分小组分角色试读,请两组分角色朗读。
⑥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是先读再想这两步来理解内容,最后说出了这段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小声读第3自然段。
边读、边想。
(2)看投影,观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贴出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什么心情?(高兴。)他们怎么叫的?谁试着读一读。
(4)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为什么叫它妈妈?
(5)乌龟怎样回答小蝌蚪的?(笑着说。)
(6)有语气地读第3自然段。
(7)这段主要讲什么?
(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以乌龟为妈妈,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又知道了它妈妈长得什么样。)
过渡:小蝌蚪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他们又继续往前找,这回找到妈妈没有?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这段,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指名汇报。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从它的话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做书后练习题2。(投影)
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这段主要写什么?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过渡: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贴青蛙图。
指图问:我们现在应该叫它们什么呢?
(小青蛙)
追问:小青蛙怎样到了荷叶上?用了哪些动词?
(蹬、跳、蹦)
这三个动词用的非常恰当,生动、具体写出了青蛙具有跳跃的本领。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他们要做些什么呢?
(跟妈妈一起捉害虫。)
青蛙一天捉70个害虫,一个月捉2100个,一年捉15000个害虫,所以人们都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向小蝌蚪学习什么?
(做事不灰心,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四)朗读全文。
朗读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你们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开始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不久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了青蛙。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今后我们做事,一定要像小蝌蚪那样:遇到困难,不灰心,直到取得成功。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01-16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06-28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04-02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2-3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05-26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03-09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案03-02
《小蝌蚪找妈妈》大班教案03-16
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03-05
小蝌蚪找妈妈活动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