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7-14 02:20: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 玩摆

  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

  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猜想:

  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师:

  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

  我们的研究方案 第( )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

  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

  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通过又一轮的实验,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师:

  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

  能。

  师:

  (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生: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

  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

  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

  不一样快。

  师:

  为什么?

  生:

  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

  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

  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

  想!

  师: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绳的长短 有关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 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 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 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种子,比较其异同。

  2、学习种植的基本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持久观察力及爱护植物的感情。

  3、会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铲子、水壶等。

  活动准备:1、收集几种种子,在自然角做发芽实验。

  2、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

  3、蚕豆生长的图片,让幼儿事先了解蚕豆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和种植的季节。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类种子:

  师:“小朋友拿来了这么多豆豆,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拣一拣,把相同的豆豆放在一个碗中。”(幼儿动手操作)“你分出了几种豆?你认识吗?”“对,它们是蚕豆、黄豆、红豆。”“仔细比一比,蚕豆、黄豆、红豆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它们都是豆,表面很光滑,圆圆的、捏上去硬硬的,都可以当种子。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一样,吃起来的味道也不一样。”

  2、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知道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

  师:“豆豆是怎么长出来的呢?”教师出示蚕豆的生长过程图,让幼儿观察。“刚才小朋友看了图片,了解了种子生长的过程,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讨论:种子生长需要什么?什么季节是播种的`好季节?

  教师小结: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在种植时要选择好种子,再种,种子才会慢慢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对了,现在正是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时节,我们一起去种蚕豆,好不好?”

  3、学习选种。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蚕豆都可以当种子?为什么?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看的非常仔细:蚕豆上有蛀洞的、豆特别小的、壳的颜色枯黄的,都不能当种子。”“请小朋把颗粒饱满的蚕豆选出来。”

  4、种植蚕豆。

  a)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种子生长发育需要泥土、水、阳光、空气。现在谁来说说怎样种蚕豆?(请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

  b)教师示范:先将土放在种植盆中,然后用小铲子挖一个小洞,放进3——5粒蚕豆,然后用泥土盖上,浇上水。

  5、学习管理蚕豆的技能,爱护蚕豆。

  师:怎样才能让蚕豆长的好?(适量的浇水、施肥、还要除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很棒,下面就让我们大家去我们的种植园种蚕豆吧。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19

科学教案12-22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 玩摆

  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

  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猜想:

  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师:

  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

  我们的研究方案 第( )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

  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

  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通过又一轮的实验,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师:

  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

  能。

  师:

  (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生: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

  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

  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

  不一样快。

  师:

  为什么?

  生:

  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

  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

  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

  想!

  师: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绳的长短 有关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 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 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 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种子,比较其异同。

  2、学习种植的基本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持久观察力及爱护植物的感情。

  3、会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铲子、水壶等。

  活动准备:1、收集几种种子,在自然角做发芽实验。

  2、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

  3、蚕豆生长的图片,让幼儿事先了解蚕豆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和种植的季节。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类种子:

  师:“小朋友拿来了这么多豆豆,现在请小朋友帮忙拣一拣,把相同的豆豆放在一个碗中。”(幼儿动手操作)“你分出了几种豆?你认识吗?”“对,它们是蚕豆、黄豆、红豆。”“仔细比一比,蚕豆、黄豆、红豆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它们都是豆,表面很光滑,圆圆的、捏上去硬硬的,都可以当种子。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一样,吃起来的味道也不一样。”

  2、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知道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

  师:“豆豆是怎么长出来的呢?”教师出示蚕豆的生长过程图,让幼儿观察。“刚才小朋友看了图片,了解了种子生长的过程,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讨论:种子生长需要什么?什么季节是播种的`好季节?

  教师小结: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在种植时要选择好种子,再种,种子才会慢慢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季节。”“对了,现在正是秋天,是播种蚕豆的好时节,我们一起去种蚕豆,好不好?”

  3、学习选种。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蚕豆都可以当种子?为什么?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看的非常仔细:蚕豆上有蛀洞的、豆特别小的、壳的颜色枯黄的,都不能当种子。”“请小朋把颗粒饱满的蚕豆选出来。”

  4、种植蚕豆。

  a)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种子生长发育需要泥土、水、阳光、空气。现在谁来说说怎样种蚕豆?(请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

  b)教师示范:先将土放在种植盆中,然后用小铲子挖一个小洞,放进3——5粒蚕豆,然后用泥土盖上,浇上水。

  5、学习管理蚕豆的技能,爱护蚕豆。

  师:怎样才能让蚕豆长的好?(适量的浇水、施肥、还要除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很棒,下面就让我们大家去我们的种植园种蚕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