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读
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师生问答、讨论)
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这样解释对不对?
[这样解释不对]
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究竟怎样不同,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小场景、近景]
问: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问:“郎”字,显得特别年青潇洒,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接着看。
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惊”的繁体字是“驚”,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 一江怒涛。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问:我们再试着修改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不能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问: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这表面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儒雅风度。]
问:如果说,“雄姿英发”与“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又写周瑜什么呢?
[能文,又能武。]
问:接下来,词人仍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苏轼,苏轼来到大江边,观看长江的景观,又怀想英雄豪杰,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应是苏轼在“神游”。]
问:“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多愁善感]
问: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苏轼借酒浇愁,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但纵观全词,格调昂扬向上,且在作者简介时我强调了好几个地方,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有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有一种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再看看人家周瑜,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同周瑜一样吗?有些消沉之情,但他又能真正看开,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消失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一般,何必过于执著,所以他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壮志难酬情。]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小乔初嫁 柔
赤壁豪杰图 雄姿英发 刚 境
武
羽扇纶巾 文
壮志难酬情 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0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7-2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1-12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03-0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2-27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02-26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3-0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1-05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06-26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