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0 15:19:4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正确地叙述图意,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图画应用题.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图中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学生开火车口算:8以内的加减法.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投影出示下面两题:

  师: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1(花图).

  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求什么?

  指名回答.(花瓶里有5朵花,花瓶外有3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问:图上哪一部分不容易看出来?(花瓶里的花的朵数)

  说明:当图上的物体数量比较多或者物体间相互遮盖的时候不容易数出它的个数,这时候题中会给我们标明是多少或者能够让我们根据题中给的条件算出来,这道题就给我们标明了数据(板书:5朵).

  师:下面就请你们自己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集体说图意.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朵,怎么想?

  (要求一共有多少朵,就要把花瓶里的5朵和花瓶外面的3朵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谁会列算式?

  板书:5+3=8

  问:5+3=8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3和8呢?

  (2)出示例题图2(小猫图).

  师:请你们自己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在学生独立说的基础上指名说图意.(一共有8只小狗,跑了2只,还剩几只?)

  问:还剩几只?(6只)你是怎么知道的?(算的或数的`)

  师:当数量比较多或者数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计算的方法来解答.

  问:谁来说说这道题怎样列式解答?

  板书:8-2=6

  问:8-2=6表示什么意思?8表示什么?2和6呢?

  2.教学做一做

  (1)投影出示蜗牛图

  指名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列式,老师板书:6+2=8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

  (2)投影出示小猪吹泡图

  学生试着自己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列式,老师板书:8-3=5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8表示什么?

  3.总结质疑:

  师: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图画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6页的第14题,然后投影订正.

  2.摆一摆、说一说

  两人一组,一人摆学具,一人说题意列算式.

  3.看算式编题

  出示:3+5= 8-2=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编题,指名回答,大家当裁判.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

  本节课我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自主探索过程,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堂课中解决,但是我认为是很值得的,我们不光是获得结论,更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维得到发展。

  二、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师生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3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数学教案小学10-14

小学数学教案06-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锦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正确地叙述图意,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图画应用题.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图中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学生开火车口算:8以内的加减法.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投影出示下面两题:

  师: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1(花图).

  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求什么?

  指名回答.(花瓶里有5朵花,花瓶外有3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问:图上哪一部分不容易看出来?(花瓶里的花的朵数)

  说明:当图上的物体数量比较多或者物体间相互遮盖的时候不容易数出它的个数,这时候题中会给我们标明是多少或者能够让我们根据题中给的条件算出来,这道题就给我们标明了数据(板书:5朵).

  师:下面就请你们自己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集体说图意.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朵,怎么想?

  (要求一共有多少朵,就要把花瓶里的5朵和花瓶外面的3朵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谁会列算式?

  板书:5+3=8

  问:5+3=8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3和8呢?

  (2)出示例题图2(小猫图).

  师:请你们自己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在学生独立说的基础上指名说图意.(一共有8只小狗,跑了2只,还剩几只?)

  问:还剩几只?(6只)你是怎么知道的?(算的或数的`)

  师:当数量比较多或者数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计算的方法来解答.

  问:谁来说说这道题怎样列式解答?

  板书:8-2=6

  问:8-2=6表示什么意思?8表示什么?2和6呢?

  2.教学做一做

  (1)投影出示蜗牛图

  指名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列式,老师板书:6+2=8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

  (2)投影出示小猪吹泡图

  学生试着自己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列式,老师板书:8-3=5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8表示什么?

  3.总结质疑:

  师: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图画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6页的第14题,然后投影订正.

  2.摆一摆、说一说

  两人一组,一人摆学具,一人说题意列算式.

  3.看算式编题

  出示:3+5= 8-2=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编题,指名回答,大家当裁判.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

  1

  2

  4

  6

  9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例4.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例5.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 (一定)

  例6.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

  本节课我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自主探索过程,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堂课中解决,但是我认为是很值得的,我们不光是获得结论,更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维得到发展。

  二、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师生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3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