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
形成板书:
情节人 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5、问题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 拓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 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 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简介: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准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族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在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自主学习:
【积累·感知】
1. 作者( ),( )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
2. 注音:踱( )步、哽( )咽( )、赚( )钱 、郝( )叟( )
3. 写字:chéng( )fá( )、 ào( )悔 、 qí( )dǎo( )、dū( )学
4. 释义并口头造句: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5. 形似字注音组词:
晴( )____喊( )____悄( )____赚( )____
倩( )____减( )____峭( )____谦( )____
靓( )____缄( )____俏( )____嫌( )____
【体验·探究】
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拓展·延伸】
比较《最后一课》与老舍的《四世同堂》片断。
提示:从背景、事件、中心、人物、叙述人称、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家庭作业:
今年适值我们伟大的祖国60年华诞,作为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女,我们倍感自豪与责任重大。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此时此刻该做些什么呢?
1.搜集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诗词文章。
2.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你还有那些好点子,清说出来。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作者在文章中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位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老教师。上课前,他挟着大铁戒尺,在教室里踱来踱去,穿着节日的礼服,称学生们为孩子们,这一切蕴含了一个教师对即将分别的工作、即将分别的学生的深情。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他责备阿尔萨斯人不珍惜“今日”,责备做父母的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责备自己工作不负责,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啊!上课,他全身心投入,教语法课、教习字课、教历史课,最后还教初级班拼音,他简直是一架不会疲倦的机器。上课结束时,他惨白的脸色、被哽住的语言以及那写字和挥手的动作,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悲愤心情。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语句;
二、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肖像的语句(穿着、神情);
三、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角度之二: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弗郎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穿起了一串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珠子”。文章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工笔细描;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稚→→(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恨、轻蔑;
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
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的.歌唱,普鲁士兵的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冰)→→难受(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分词)→→细心听课。
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提示三个方面,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而用词语概括,显示出小弗郎士思维变化的过程。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这个小小的生活侧面是怎样表现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呢?
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把小的事情置身于大的背景中。这样老师严肃认真地教课,下面的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就闪射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芒,
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面、以实衬虚。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读者可以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的其他爱国义举。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物”,这样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就有了一定的代表性,由一鳞半爪可以想见全龙。
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郝叟的大眼镜,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同学们上习字课时安静的气氛。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典型细节。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
二、不写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
三、读罢全文,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
四、指导学生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10-10
最后一课教案11-09
最后一课教案12-27
最后一课教案01-10
最后一课课程教案12-13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三篇06-10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17
寒假小学最后一课教案12-22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1-16
最后一课教案4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