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风无处不在的乐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3.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活动准备:
1. 材料:电风扇、不同材质的纸(如硬纸片、报纸、卷纸)、塑料袋、气球、布料;折纸用纸。
2. 幼儿经验准备:小风扇儿歌及游戏。
活动过程:
一、站到户外让幼儿感受风。
二、自由的寻找风
三、说说风
四、幼儿大胆思考,用各种材料制作出风。
活动延伸:制作风车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乒乓球的基本特性,会创造性地玩球。
2、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验探索、操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乒乓球若干、布袋一只、玩球材料:乒乓拍、垫板、水彩笔、音乐磁带、筷子、橡皮泥、胶水、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老师今天要送大家一件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摸一摸,如果能讲出自己摸到的这个东西的感觉来,我就送给他一个!
1. 幼儿摸以后说出这东西的感觉:你摸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2. 让幼儿双手合拢了取回,不能给别人看到。
3.猜一猜是什么?揭晓谜底:打开看看?是个乒乓球。
4.让每个幼儿取到球。
二、这一个小小的,轻轻的、圆溜溜的乒乓球可以玩吗?怎么玩,请你找个空地方试试看。
三、提问:
1.你的乒乓球是怎么玩的?
2.小结:因为乒乓球有弹力,又是个圆球体,所以小朋友有的抛、有的滚、有的让它跳,玩的真高兴。那你们知道它还能怎么玩?从哪里知道的?
3.介绍乒乓球运动的知识:乒乓球运动是我们中国人很喜爱的一项运动,中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也是世界最高的,我们曾经连续两届奥运会摘得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在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也获得了男双、女双、女单三枚金牌。
4.你认为乒乓球还会有其他的玩法吗?你想不想试试刚才小朋友说到的玩法呢?
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乒乓球和其他工具,小朋友可以去观察一下这些工具,想象一下运用工具可以怎样来玩球,如果需要还可以取了工具去尝试一下。但是因为是尝试,老师要求大家不要玩好多次,只要试一下就可以了,尝试过了,请你把你创造出来的玩法介绍给大家!
五、个别介绍、演示、教师鼓励、并可以结合着讲一讲道理。
六、总结: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在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手里就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厉害,连老师都很佩服。
1.用乒乓球可以玩不同的游戏和运动,那还可不可让乒乓球变成个什么东西呢?
2.想象一下:你想用乒乓球变个什么东西?
七、介绍材料、幼儿探索操作:用乒乓球还可以进行装饰和制作小玩具,今天老师帮大家也准备了彩色贴纸、胶水、橡皮泥等材料,你们可以想好要让乒乓球变什么,然后再制作,也可以看了材料边探索,边制作。
有些小朋友可能还没玩够,想再去新学到的方法玩乒乓球也可以,注意安全,在场地前面玩。运用乒乓球进行装饰和玩具制作的可以围着箩筐在场地后边进行。
八、作品展示:
1.向客人老师介绍。
2.集体面前介绍。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黄豆的主要特征,初步知道黄豆能变成许多好吃的东西。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块毛巾。
2.豆浆机、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
3.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做豆浆前首先得把黄豆宝宝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
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黄豆泡在水里,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
②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煮豆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说一说,黄豆除了可以做豆浆不可以做什么。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们还吃过什么用黄豆做的东西?”。
②“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用黄豆做成的东西,你们看看都有什么?”
③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
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2)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活动延伸:
分组种黄豆,看看过几天后黄豆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玻璃杯倒扣入水而手绢不湿的方法,感知空气存在并占据着空间。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第一次探究材料:小手绢、可封口塑料袋、不封口塑料袋、有盖的盒子、没盖的盒子、有盖的瓶子、没盖的瓶子、塑料包装 纸、皮筋、剪刀、透明胶带、清水一盆、干抹布若干。
第二次探究材料:玻璃杯人手一只,小手绢、干抹布若干、装满水的水盆每组两个。
其他材料:可乐瓶、小纸球、透明水盆、彩色乒乓球,玻璃杯。
2.幼儿经验准备:
了解水的特性及有关空气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只用小手绢叠成的小老鼠)“小手绢可以折出小朋友喜欢的许多物品,小手绢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手绢不怕水的游戏。
二、第一次探究活动:使用封闭的、半封闭的材料,探索让小手绢到水里也不会湿的办法,感知和发现“密封”能使小手绢不湿。
1.熟悉材料,寻找探究的方向: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想想看,怎样做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而手绢不湿。
2. 幼儿分组尝试,教师交代实验要求:试完一种方法,可以再试一种。但必须用抹布把材料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有谁没有成功的,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第一次递进,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手绢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小朋友明白了用密封的办法能让小手绢不湿。
三、第二次探究活动,加深难度,解决“用一只玻璃杯让小手绢不湿”的问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1.设置新问题:“只用一只玻璃杯,能不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也不湿呢?幼儿自由尝试。
2.教师适时提示:“将玻璃杯杯口朝下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提出水面,试试看,杯子里的手绢会怎么样?”
3.教师指导并请个别幼儿讲述成功的方法: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4.幼儿集中讨论:“刚才我们把手绢严严实实密封起来才不会湿,而玻璃杯口这么大,手绢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思考: (1)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绢还有别的东西吗?(2)这种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吗?(3)在杯口斜着浸入水中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泡泡的?
5.第二次递进,小结:玻璃杯里装满了空气,是空气把杯子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水流不进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
四、第三次探究活动,体验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一个彩色乒乓球,一个玻璃杯,一盆水,想想怎样能使乒乓球“沉”到水底呢?一个小纸球、一个可乐瓶,想想不用手扔,不用脚踢,怎样让纸球飞上天?
2. 第三次递进,小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而且空气是要占据空间的。
五、拓展延伸:
空气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要多动手、多思考,努力去发现它们。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幼儿喜欢动物,神奇的动物世界总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园中看到动物或动物雕塑都会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以动物为主题的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的观察和探究欲望。
二、活动目标
1.知道斑马、老虎、兔子等动物的基本特征,能根据动物的局部和影子特征找到小动物。
2.愿意参加活动,尝试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准备
PPT、动物和影子图若干、笔若干。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提供的局部和整体特征知道是什么动物。
难点:对比发现老虎和斑马都是黑条纹的,但是他们的皮毛颜色不一样。
五、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敢于探险
1.教师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
师:小朋友好,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师:这里是动物城,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你们想在动物城遇见什么小动物?
2.邀请幼儿一同去动物城做客。
师:你们想不想一起去动物城?那我们出发吧。
(二)智闯动物城
1.观察动物的局部,猜一猜是什么小动物藏起来了。
师:这里有几条路?是什么颜色的?每条路上都藏了一只小动物,有一条路上的小动物会吃人,另一条路上的小动物不会吃人。你们要保护好自己,选择一条安全的路。
师:你们猜一猜蓝色路上是什么小动物藏起来了?你怎么知道的?它的条纹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们知道黄色路上是什么小动物藏起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它的条纹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两个小动物的条纹一样吗?你怎么知道是斑马还是老虎?
师:我们可以选择哪条路呢?
2.动手操作,帮助动物找影子。
师:咦?这里有许多的小动物。有哪些小动物呢?
师:小动物们把自己的影子丢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影子吗?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都准备了小动物和它们的影子呢,快去试一试找一找它们的影子吧。
3.总结。
师:你们找到它们的影子了吗?你是怎么知道这是它们的影子的?
(三)获得胜利
师:终于到动物城啦,给自己鼓鼓掌吧。国王想邀请你们一起观看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六、活动延伸
和小朋友一起观看《疯狂动物城》电影,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动物的特征让其他人猜一猜。
七、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到其中,对活动感兴趣。在闯关的第一个环节让孩子把老虎的花纹和斑马的花纹做对比,知道虽然条纹一样,但是皮毛颜色不一样。幼儿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个环节是让孩子找动物的影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让孩子加深对动物整体特征的印象。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孩子去看一看动物的影片,能激发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迷宫,了解迷宫所含的基本秘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体验迷宫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迷宫图3副。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的游戏吗?
2.迷宫图上会有哪些标志呢?
二、分析迷宫图:
(一)出示迷宫图一,初步感知迷宫。
1.从这张迷宫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代表什么? ×代表什么?
2.谁愿意上来走一走?
(二)出示迷宫图二,剖析迷宫图的秘密。
1.从这张迷宫图上你看到了?知道了什么?
2.这两张迷宫图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都有什么?
3.谁愿意大胆尝试帮小猪来搭桥?
(三)出示自制迷宫半成品图,学习摆迷宫阵。
1.走迷宫看来难不到你们,那你们玩过摆迷宫阵的游戏吗?
2.今天我们来一起布迷宫阵,怎么摆放才能使迷宫阵觉得有难度、更好玩?
3.师生共同摆迷宫阵:第一步:放石头 第二步:鳄鱼 第三步……
三、幼儿操作
1.幼儿第一次布迷宫阵,教师巡回指导,并用相机拍下幼儿摆的迷宫阵。
2.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媒体展用示幼儿摆的迷宫阵,请幼儿说一说这幅迷宫图摆的好吗?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
3.幼儿再次布迷宫阵,请旁边的小朋友来走迷宫阵。
四、展示幼儿设计的'迷宫图教师对幼儿设计的迷宫阵进行设当点评。
五、延伸活动:
出示图四: 这张迷宫图和之前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让你来走一走,你会吗?回去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布迷宫阵,走迷宫图,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 物体排序。
2、懂得根据需要拿取材料,用一个拿一个。
3、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春天的花环》是一节根据春天季节特征:春天来了,春姐姐从南方飞回来了,美丽的花都开了,而设计的数学活动。从教材的选择到教材的设计,较多地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等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创设情境(春姐姐),给幼儿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完成任务(做花环)。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排序规律。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准备:
1、背景画面:春姐姐
2、材料准备:1、贴有红、黄两种颜色(两朵黄花,两朵红花,两朵黄花,两朵红花)的长条形纸一张(上面粘有一层双面胶)。
2、用黄花、红花排列成一一规律的花环一个。
3、长条型纸若干(和幼儿人数相等)每张纸上贴有一一、一二、二二的规律,至少两个循环。
重点:发现花环排序的规律。
难点:粘贴花环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春姑娘从南方飞回来了
1、激题,引趣。
师:(出示画有春姐姐的背景图)宝宝们,美丽的春姐姐飞进来了我们小(1)班教室,看这是春姐姐送给我们的礼物——花环。 师:好看吗? 幼儿观察
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红、黄)
2、引导幼儿发现花的排序。
师:这些漂亮的小花是怎么排队的呢?
二、春姐姐送花环
1、学习一、一排序的规律。
师:春姐姐要送我们漂亮的花环,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花环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第一个一、一排序的规律花环,花环上有些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师幼一起读读花的排序(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
师:谁来帮帮春姐姐按照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的规律,接着贴下去呢?
教师示范粘贴花环的方法(撕下双面胶,拿一朵要贴的花轻轻地粘在双面胶上,不能离前面的花太远,也不能挤在一起,然后再粘贴下面的一朵),一边粘贴一边读(一朵黄花、一朵红花……)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分析: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花环的排序规律,然后和幼儿一起把花环的规律读出来,让幼儿加深理解,为下面的一二、二二规律做好铺垫。再让幼儿操作时自己说出来)。
2、学习一、二排序的规律。
师:(出示粘有两组规律的花环长条,让幼儿观察理明)春姐姐的这个花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①让幼儿自己读,然后自己发现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②教师和幼儿一起读③请个别幼儿示范帖,鼓励幼儿边贴边说,贴完它后帮其做成一个花环,戴在他胸前 。
(分析:幼儿虽然会自己读出花环的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而且会直接按照规律往下粘贴,但出示的规律不完整。如: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小朋友不接着前面的看,仍然从红花开始粘贴,要重点提示。)
3、学习二、二排序的规律。
师:春姐姐还想送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一个漂亮的花环,可她没来得及做完,我们一起来把花环做完好吗?
师:(出示二、二排序规律的花环)这个花环和前面的两个花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找出规律
出示二、二排序规律不完整的花环,红花、红花、黄花、黄花,红花、红花、黄花、黄花
师: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把前面的粘完整了,再接着贴下面的一个规律。(重点引导)
三、、我做的花环
1、幼儿每人取一条做花环的纸条,先读一读上面已贴的花的规律,然后取相应的'花进行粘贴。
2、教师观察幼儿读花环的情况,帮助每位幼儿正确地了解自己要用什么颜色的花贴什么样的规律,用一个拿一个。
四、我们真美丽。
1、幼儿粘贴好之后,教师帮助幼儿将纸条做成环型,让幼儿戴在胸前,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欣赏、交流花环的规律。2、和春姐姐合影。师:春姐姐看到我们小朋友带上花环,真漂亮,它想和我们一起照个像呢!(组织幼儿拍照)
2、教师播放轻快地音乐,师幼一起戴着花环随音乐跳舞。
反思:
第一、创设情境: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如何用一种他们习惯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很重要,活动中我通过创设春姐姐要送一个美丽的花环给我们小朋友,和春姐姐合个影等做游戏情节,既形象又生动,不仅能使小朋友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而且又能够帮助幼儿很快明理掌握排序的规律。
第二、层层递进:新授过程中循序渐进,先是一、一排序,教师引导幼儿发展并理解掌握,然后是加深难度一二、二二的排序,让幼儿自己发现,找出规律,最后引出“春姐姐要送小朋友每人一个花环”,不断添加难得,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第三、在难点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只是老师在操作的时候说了一遍,没有让小朋友上来尝试一下,所以小朋友在黏贴的时候出现了很开或重叠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