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

时间:2024-10-17 05:18:2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模板锦集7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掌握"~~~x"节奏型,并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准确做相应的动作。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听音乐做游戏的兴趣并乐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蚊子道具、

  2、音乐《拍蚊子》。

  活动重难点:引导幼儿掌握掌握"~~~x"节奏型,并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准确作相应的动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播放音乐《拍蚊子》,幼儿安静倾听。

  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意思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基本部分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尝试各种游戏方法跟着音乐一起做拍蚊子的动作。

  1、教师出示蚊子道具,学习不同方位的拍蚊子动作。(口头游戏)

  (1)师:刚才你们在这首音乐里面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蚊子)蚊子是怎样叫的啊?(嗡嗡嗡)如果有蚊子在你身边飞来飞去你会怎样?(拍蚊子)(2)教师初步引导幼儿感受~~~x节奏类型。

  师:李老师这里有一只蚊子,它马上要叮大家了,看看它会叮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教师拿着蚊子道具在幼儿面前叮幼儿的各个部位)师:刚才蚊子叮到你哪里了?它叮到你后你觉得身上怎么样?(痒痒的)蚊子叮到你了,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别幼儿回答)2、教师播放音乐,尝试游戏,引导幼儿发现音乐的节奏"~~~x"。(播放音乐第一遍)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听一听这首蚊子来了的音乐,听一听蚊子到底在什么时候来的?

  师:你们发现蚊子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引导幼儿说出在嗡嗡嗡的时候出现,蚊子出现后我们就去拍它。)(口头游戏,感受节奏)3、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一只蚊子叮)(播放音乐第二遍)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和这只蚊子玩一玩吧,小朋友们认真听它会在什么时候来叮你,叮你的时候要拍它哦。那你们现在先休息,蚊子等会儿会偷偷的来叮咬你们哦!(幼儿休息,教师当蚊子)4、教师带领幼儿当蚊子,继续玩游戏。(蚊子由少变多)(播放音乐次数根据幼儿兴趣来定)(1)教师带领多只蚊子玩游戏。

  师:小朋友,刚刚你有被蚊子叮咬吗?它咬到你的时候准确的'你准确拍到它了吗?(拍它)刚才我被你们拍了好多次,头都被你们拍晕了,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当蚊子帮助我来叮你们,谁愿意来?(请几个幼儿和教师一起当蚊子叮其她小朋友)(2)教师引导幼儿替换来当蚊子玩游戏。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那现在我再请两个小朋友来当蚊子玩一次,其余的小朋友的就坐在椅子上休息,当听到嗡嗡嗡的音乐时,你们就做好准备去拍哦!

  (3)教师一个人休息,所有小朋友当蚊子,再次游戏。(播放音乐)师:大家都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哦,我一个人休息,请你们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当蚊子来叮我!好不好?

  三、结束部分教师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这样蚊子才不会叮咬我们。

  师:哎,怎么这么多的蚊子在叮咬我呀?真讨厌!我昨天是不是没有洗澡啊?(教师边说边闻自己的衣服)蚊子喜欢藏在很臭的地方,所以小朋友要讲卫生,每天洗澡,这样蚊子才不会叮咬我们哦。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歌词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能够根据歌词内容,尝试用肢体表示抬花轿,摔跤,抛等动作。

  3、乐于与同伴合作,体验抬花轿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轿,扇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花轿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啊? 这是干什么用的?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歌词内容。

  "今天的花轿里坐的`是谁呢?谁来抬花轿呢?这可是个有趣的故事啊。让我们来看看吧(幼儿观看课件)!"

  1、分段欣赏动画,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动画内容(即歌词涉及内容)。

  2、学说歌词。

  三、完整欣赏歌曲,并学唱歌曲。

  老师不只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还能唱出来呢,你们想听吗?

  1、教师清唱,幼儿欣赏。

  2、通过和小狗和老虎打招呼,组织发声练习。

  3、学唱歌曲。

  4、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让幼儿尝试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曲。

  1、引导幼儿尝试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内容。重点尝试抬花轿,摔跤,抛等动作。

  2、分组游戏,表演唱歌曲。

  五、活动小结,结束活动。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能跟着音乐合拍地跳舞。

  2、尝试自由讨论创编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并遵守规则。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会找空位跳舞。

  教学重点: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能跟着音乐合拍地跳舞

  教学难点:尝试自由讨论创编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教学准备:在地上画上巨人的大嘴巴、录音机、磁带、已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一)以“今天我们来当跳跳糖一起来跳舞”引出课题。

  (二)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并合拍地跳。

  1、复习歌曲《会跳舞的跳跳糖》把跳跳糖快乐的样子唱出来。

  2、你这颗跳跳糖会怎么跳舞呀?(启发幼儿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有脚的动作,再加上手的动作)

  3、听着音乐一起来跳舞,可以自由做各种手和脚跳舞的动作。指导小朋友听着音乐的节拍,一拍一下地跳。门—3遍人

  (三)自由创编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听歌曲后尾奏一句,自由想象,跳跳糖怎么了?

  2、看,地上有一张巨人的大嘴巴,跳跳糖到巨人的嘴里去跳舞一定很有趣。今天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想一想

  ①跳跳糖什么时候跳到巨人的嘴里去好呢?

  ②把刚才尾奏的音乐也加到游戏里去,可以怎么玩呢?(鼓励小朋友自由想出不同的玩法和规则)

  3、根据小朋友自己讨论创编的游戏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尝试用不同的玩 法和规则游戏,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体验自由创编游戏的快乐。)

  1=F 4/4

  3 2 1 — ︱ 3 2 1 — ︱ 1 1 1 1 ︱2 2 2 2 ︱

  跳 跳 糖 , 跳 跳 糖, 又 香 又 甜 又 香 又 甜

  3 2 1 — ‖

  跳 跳 糖。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活动准备:

  1、谱号图2、打击乐器3、头饰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名称: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2、打击乐器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活动重点:对音乐活动感兴趣,能够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快乐。

  活动难点:通过对音乐的倾听,从而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简介: 这是一节音乐活动,是通过艺术教育来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整个活动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体验审美愉悦,幼儿的愉悦包括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是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次活动结合季节特征,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欣赏音乐《秋天的落叶》,音乐以轻柔、恬静为主,旋律优美,通过肢体语言深化对秋天意境美的感受。

  发现美是通过艺术活动发现美,幼儿发现的美多半是自发的而缺自觉性。我在活动中培养幼儿通过学习自觉的发现美的能力,发现“一叶知秋”的现象

  创造性的表现贯穿活动始终。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整个活动中都是坚持“启发引导”幼儿,而不会否定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幼儿快乐的表现都是值得我也真诚、喜悦的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幼儿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而老师的接纳、赞许和分享是对他们最大鼓舞,这些赋予了儿童满足感和成就感。

  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不需要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亦步亦趋的按照教师的动作做,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而这次活动以坚持幼儿创造为主,在活动中我尝试溶入“奥尔夫教学”理念,从最基本的走路、拍手、拍肩等动作中培养音乐的节奏。在简单的生活体验中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在教学方式上以情境式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也是幼儿在整个音乐活动有更多创造性表现的前提。

  新纲要指出教具要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为主,所以在教具的选择上,我力求简单,但在简单中能带给幼儿真实感和新奇感。例如:树叶胸饰,是平时小朋友散步时捡了后制作的,通过佩带树叶胸饰,让幼儿能更真实的看到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也启发幼儿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树叶会怎么样?同时也加强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意识,而塑料袋的使用目的则是为了给幼儿以新奇感,知道音乐的来源来自身边,来自生活,从儿对音乐、对生活都有更多的探索欲望,更好的激发幼儿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秘密。

  在活动设计上也是力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

  第一部分:以“小树叶”的歌曲开始,渲染秋天风吹落叶的气氛,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勇敢的情绪。 由“秋天到了……风吹醒了树叶,小树叶要活动活动”引出音乐。

  第二部分:是音乐的欣赏《秋天的落叶》 首先分段欣赏,由小朋友来想象、表现小树叶的`故事,教师在活动中起启发和肯定的作用:启发幼儿表现,肯定幼儿的表现。

  第一段音乐欣赏两次,第一次欣赏我加入了文字朗诵,由音乐创编语言,目的不仅是“承上”:承接音乐“小树叶”,同时也“启下”,为启发幼儿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做铺垫。而第二次的播放是为了让幼儿自由表现小树叶飘落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是重点欣赏段落,我一共欣赏四次。第一次欣赏目的主要是为了听出树叶飘落时,秋雨和树叶嬉戏的声音,自然出示教具:塑料袋。引起幼儿的新奇感。第二次欣赏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想要尝试这种新奇感的愿望。第三次欣赏重点是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示。第四次是请幼儿能欣赏出音乐间奏处,请幼儿尝试用造型表示。

  第三段是欣赏两遍,请幼儿体会小树叶和小雨嬉戏后欢乐的样子。这时可以请小朋友拉手、转圈等不同声势表现快乐的小树叶,在跳舞的样子。

  第四段音乐是同第一段相同的,前后呼应,小树叶醒来后肯定也有休息的时候,所以我们想象了树叶躺在地上休息,等待新的一天的到来。

  然后是整体欣赏,让小朋友体验小树叶快乐、悠闲的一天。

  第三部分:在轻柔、快乐的音乐声中,小朋友慢慢离开活动室。 由于活动的设计、音乐的剪辑、对音乐的理解都是自己的尝试,包括奥尔夫理念的初步渗入等等,肯定有不足和有争议的地方,比如说在选取音乐上,我选了一首似乎是平淡的,没有太多激情的音乐,但是,你听多了,静静的听,你会听到很多故事,欣赏音乐的价值不是你学会了什么,我只是想让小朋友知道,音乐是有感情,里面是有故事,可以来表演的,最重要的是“在音乐中体会到快乐”。

中班音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树叶》。

  2.尝试用动作表演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叶子从树上飘落的情景。

  2.红、黄、绿三种树叶和相应的筐子,树叶头饰。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模仿树叶飘动

  1.幼儿戴上树叶头饰,在《树叶》的乐曲声中,模仿随风飘散的叶子“飘”进教室。

  2.教师引导幼儿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表现出树叶飘来飘去的`感觉。

  重点: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做出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动作。

  二、学习歌词,体会歌词中树叶飘落的优美情景

  1.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欣赏散文诗《我是一片树叶》,熟悉歌词。

  2.请幼儿与教师一起朗诵歌词。

  三、学习歌曲《树叶》

  1.教师带领幼儿分段学习歌曲。

  重点:引导幼儿学习在句与句之间提气、换气。

  2.教师请幼儿分组进行歌表演,巩固所学歌曲。提问:“你唱这首歌时有什么感觉?”

  重点:启发幼儿思考用怎样的声音演唱“秋风吹落我呀,飘呀飘呀飘”。

  四、游戏:送小树叶回家

  请幼儿一人选一片树叶,边唱边模仿树叶飘落的姿态飞来飞去,当歌曲结束时,将手中的树叶按颜色送到对应的筐中。

  活动建议

  利用学习的歌曲在表演区进行歌表演或玩律动游戏。

  附歌曲:《树叶》

  1=C 2/4

  1 2 3 4 ︱3 2 1 ︱5 6 5 6 ︱ 5 — ︱5 6 5 4 ︱

  我 是 一 片 树 叶,一 片 树 叶。 秋风 吹 落

  3 1 ︱2 3 2 3 ︱ 2 — ︱1 2 3 4︱3 2 1 ︱

  我 呀, 飘呀 飘呀 飘。 一 片 一片 树 叶,

  5 6 6 ︱6 —︱5 6 5 4 ︱3 1 ︱2 4 3 2 ︱ 1 — ‖

  吹在 一 起, 变成 许多 树 叶,许 多 树 叶。

中班音乐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

  2、初步感知乐曲中的高低音,感受歌曲的有趣,唱好疑问词“什么”。

  3、体验与同伴一起扮演角色演唱的快乐。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重难点:

  学唱歌曲。

  初步感知高低音。

  活动准备:

  1、大吊车挂图。2、胸牌。3、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老师带幼儿做《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进入教室。

  2、教师弹琴让幼儿分辨高低音,低音小手放在下边,高音小手举起来。

  (评:幼儿听到高音区的音乐,踮起脚尖走,听到低音区的音乐,屈膝半蹲学小矮人走,这样在游戏和快乐中培养幼儿对高音低音的听辨能力,为解决本次音乐活动的难点打下基础)

  二、利用图片讲解让幼儿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

  结合图片,认识大吊车。出示塔吊和汽车吊让幼儿观察了解大吊车有主体和臂杆组成。能吊很重的东西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结合图片,先引导幼儿观察,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征和用途,这样就很轻松的完成了第一个活动目标。)

  三、幼儿学唱歌曲初步感知乐曲中的高低音,感受歌曲的有趣,唱好疑问词“什么”。

  1、让幼儿学大吊车吊东西动作,边做动作边说歌词。

  (评:以游戏的方式边做动作边学说歌词,不仅使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歌词,为完成活动重点打下基础。)

  2、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师:我们一起听一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唱的?听听歌中唱了什么?(听录音)后提问:歌中唱了大吊车,那大吊车长的什么样子?它有什么本领?

  3、整首学唱歌曲

  师幼同唱,听录音唱,表演唱不同形式学唱歌曲。指导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唱准附点音符。

  4、在歌曲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乐曲中的低音、高音

  (评:此环节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并学会歌曲,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的精神。避免了用同一种形式巩固歌曲的单调性,有利于幼儿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会歌曲,顺利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四、做游戏。体验与同伴一起扮演角色、演唱的快乐。

  1、讲解游戏的玩法

  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跟老师示范表演。

  2、幼儿戴胸牌做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做大吊车,一人做货物,低音表示货物还没吊起来,高 音表示将货物吊起来了。

  (评:为避免幼儿混淆角色,老师和幼儿各扮演一角色,与幼儿一同游戏。教师按个吊车、货物一一对应的方式投放了胸牌,使幼儿能很快的和身边的伙伴结成对子,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五、活动在轻松愉快的 气氛中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游戏情况并带领幼儿出去做游戏。

  活动反思:

  在《大吊车》这个活动中,我多次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性表现。如:当幼儿说出大吊车各种不同的本领时,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激发幼儿想的更多,表达更确切。当幼儿学唱歌曲时,我适时的鼓励幼儿加上动作大胆表现,使幼儿充分感受歌曲的趣味性。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唱歌、一起创编动作,和孩子们建立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的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幼儿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孩子们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后,我又启发和鼓励幼儿创编歌词,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创编歌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了解不够,让幼儿唱的少。孩子们课前对高低音的听辨活动接触较少,经过老师的多次听音练习,听音辨音这一环节完成的还是比教好。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前的准备环节,既备好教案,又要熟悉和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

  小百科:吊车是一种广泛用于港口、车间、电力、工地等地方的起吊搬运机械。吊车这个名称是起重机械统一的称号。通常叫吊车的主要还是汽车吊、履带吊和轮胎吊。吊车的用处在于吊装设备、抢险、起重、机械、救援。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模板锦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的音乐教案10-12

中班音乐教案06-19

[经典]中班音乐教案07-29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08-02

中班音乐教案(经典)07-28

中班音乐教案【经典】07-27

中班音乐教案06-16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07-25

【经典】中班音乐教案08-02

中班音乐教案(精选)07-22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模板锦集7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掌握"~~~x"节奏型,并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准确做相应的动作。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听音乐做游戏的兴趣并乐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蚊子道具、

  2、音乐《拍蚊子》。

  活动重难点:引导幼儿掌握掌握"~~~x"节奏型,并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准确作相应的动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播放音乐《拍蚊子》,幼儿安静倾听。

  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意思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基本部分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尝试各种游戏方法跟着音乐一起做拍蚊子的动作。

  1、教师出示蚊子道具,学习不同方位的拍蚊子动作。(口头游戏)

  (1)师:刚才你们在这首音乐里面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蚊子)蚊子是怎样叫的啊?(嗡嗡嗡)如果有蚊子在你身边飞来飞去你会怎样?(拍蚊子)(2)教师初步引导幼儿感受~~~x节奏类型。

  师:李老师这里有一只蚊子,它马上要叮大家了,看看它会叮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教师拿着蚊子道具在幼儿面前叮幼儿的各个部位)师:刚才蚊子叮到你哪里了?它叮到你后你觉得身上怎么样?(痒痒的)蚊子叮到你了,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别幼儿回答)2、教师播放音乐,尝试游戏,引导幼儿发现音乐的节奏"~~~x"。(播放音乐第一遍)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听一听这首蚊子来了的音乐,听一听蚊子到底在什么时候来的?

  师:你们发现蚊子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引导幼儿说出在嗡嗡嗡的时候出现,蚊子出现后我们就去拍它。)(口头游戏,感受节奏)3、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一只蚊子叮)(播放音乐第二遍)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和这只蚊子玩一玩吧,小朋友们认真听它会在什么时候来叮你,叮你的时候要拍它哦。那你们现在先休息,蚊子等会儿会偷偷的来叮咬你们哦!(幼儿休息,教师当蚊子)4、教师带领幼儿当蚊子,继续玩游戏。(蚊子由少变多)(播放音乐次数根据幼儿兴趣来定)(1)教师带领多只蚊子玩游戏。

  师:小朋友,刚刚你有被蚊子叮咬吗?它咬到你的时候准确的'你准确拍到它了吗?(拍它)刚才我被你们拍了好多次,头都被你们拍晕了,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当蚊子帮助我来叮你们,谁愿意来?(请几个幼儿和教师一起当蚊子叮其她小朋友)(2)教师引导幼儿替换来当蚊子玩游戏。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那现在我再请两个小朋友来当蚊子玩一次,其余的小朋友的就坐在椅子上休息,当听到嗡嗡嗡的音乐时,你们就做好准备去拍哦!

  (3)教师一个人休息,所有小朋友当蚊子,再次游戏。(播放音乐)师:大家都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哦,我一个人休息,请你们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当蚊子来叮我!好不好?

  三、结束部分教师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这样蚊子才不会叮咬我们。

  师:哎,怎么这么多的蚊子在叮咬我呀?真讨厌!我昨天是不是没有洗澡啊?(教师边说边闻自己的衣服)蚊子喜欢藏在很臭的地方,所以小朋友要讲卫生,每天洗澡,这样蚊子才不会叮咬我们哦。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歌词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能够根据歌词内容,尝试用肢体表示抬花轿,摔跤,抛等动作。

  3、乐于与同伴合作,体验抬花轿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轿,扇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花轿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啊? 这是干什么用的?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歌词内容。

  "今天的花轿里坐的`是谁呢?谁来抬花轿呢?这可是个有趣的故事啊。让我们来看看吧(幼儿观看课件)!"

  1、分段欣赏动画,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动画内容(即歌词涉及内容)。

  2、学说歌词。

  三、完整欣赏歌曲,并学唱歌曲。

  老师不只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还能唱出来呢,你们想听吗?

  1、教师清唱,幼儿欣赏。

  2、通过和小狗和老虎打招呼,组织发声练习。

  3、学唱歌曲。

  4、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让幼儿尝试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曲。

  1、引导幼儿尝试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内容。重点尝试抬花轿,摔跤,抛等动作。

  2、分组游戏,表演唱歌曲。

  五、活动小结,结束活动。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能跟着音乐合拍地跳舞。

  2、尝试自由讨论创编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并遵守规则。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会找空位跳舞。

  教学重点: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能跟着音乐合拍地跳舞

  教学难点:尝试自由讨论创编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教学准备:在地上画上巨人的大嘴巴、录音机、磁带、已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一)以“今天我们来当跳跳糖一起来跳舞”引出课题。

  (二)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并合拍地跳。

  1、复习歌曲《会跳舞的跳跳糖》把跳跳糖快乐的样子唱出来。

  2、你这颗跳跳糖会怎么跳舞呀?(启发幼儿自由创编各种跳的动作:有脚的动作,再加上手的动作)

  3、听着音乐一起来跳舞,可以自由做各种手和脚跳舞的动作。指导小朋友听着音乐的节拍,一拍一下地跳。门—3遍人

  (三)自由创编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听歌曲后尾奏一句,自由想象,跳跳糖怎么了?

  2、看,地上有一张巨人的大嘴巴,跳跳糖到巨人的嘴里去跳舞一定很有趣。今天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想一想

  ①跳跳糖什么时候跳到巨人的嘴里去好呢?

  ②把刚才尾奏的音乐也加到游戏里去,可以怎么玩呢?(鼓励小朋友自由想出不同的玩法和规则)

  3、根据小朋友自己讨论创编的游戏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尝试用不同的玩 法和规则游戏,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体验自由创编游戏的快乐。)

  1=F 4/4

  3 2 1 — ︱ 3 2 1 — ︱ 1 1 1 1 ︱2 2 2 2 ︱

  跳 跳 糖 , 跳 跳 糖, 又 香 又 甜 又 香 又 甜

  3 2 1 — ‖

  跳 跳 糖。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形象。

  活动准备:

  1、谱号图2、打击乐器3、头饰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名称: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

  2、能理解简单的谱号图,尝试看谱听音乐。

  3、大胆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森林里各种小动物和大狮子的

  形象。

  准备:1、谱号图2、打击乐器3、头饰

  过程:

  一、通过游戏,了解故事内容

  1、游戏(一)《小树变森林》

  幼儿作种子,师用小铃表示下雨,随着小铃的声响,小树慢慢长大,变成大树,师说:“风吹来了”“树枝”(幼儿用手臂)随风飘荡。

  2、游戏(二)《仙女施魔》

  师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变出许多小动物”幼儿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鸟)“变出大狮子”幼儿做狮子动作。

  3、师讲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赏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了解作品结构,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内容。

  2、出示图谱,教师手指图谱讲故事,幼儿欣赏音乐。

  附图(略)

  3、幼儿看图谱,边描图边欣赏音乐。

  三、探索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游戏玩法:

  A段幼儿随着音乐,扮演种子慢慢地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在微风中摇摆。

  B段根据音乐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和大狮子的动作。

  2、根据音乐分角色进行游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1)师生讨论角色分配,选出仙女、狮子人选(可教师可幼儿)种子小动物由幼儿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2)选择相应的饰物装扮自己进行表演。

  四、探索用乐器或其它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建议:

  本活动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欣赏音乐第二次音乐游戏配器。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活动重点:对音乐活动感兴趣,能够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快乐。

  活动难点:通过对音乐的倾听,从而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简介: 这是一节音乐活动,是通过艺术教育来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整个活动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体验审美愉悦,幼儿的愉悦包括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是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次活动结合季节特征,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欣赏音乐《秋天的落叶》,音乐以轻柔、恬静为主,旋律优美,通过肢体语言深化对秋天意境美的感受。

  发现美是通过艺术活动发现美,幼儿发现的美多半是自发的而缺自觉性。我在活动中培养幼儿通过学习自觉的发现美的能力,发现“一叶知秋”的现象

  创造性的表现贯穿活动始终。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整个活动中都是坚持“启发引导”幼儿,而不会否定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幼儿快乐的表现都是值得我也真诚、喜悦的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幼儿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而老师的接纳、赞许和分享是对他们最大鼓舞,这些赋予了儿童满足感和成就感。

  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不需要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亦步亦趋的按照教师的动作做,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而这次活动以坚持幼儿创造为主,在活动中我尝试溶入“奥尔夫教学”理念,从最基本的走路、拍手、拍肩等动作中培养音乐的节奏。在简单的生活体验中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在教学方式上以情境式教学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也是幼儿在整个音乐活动有更多创造性表现的前提。

  新纲要指出教具要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为主,所以在教具的选择上,我力求简单,但在简单中能带给幼儿真实感和新奇感。例如:树叶胸饰,是平时小朋友散步时捡了后制作的,通过佩带树叶胸饰,让幼儿能更真实的看到秋天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也启发幼儿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树叶会怎么样?同时也加强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意识,而塑料袋的使用目的则是为了给幼儿以新奇感,知道音乐的来源来自身边,来自生活,从儿对音乐、对生活都有更多的探索欲望,更好的激发幼儿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秘密。

  在活动设计上也是力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

  第一部分:以“小树叶”的歌曲开始,渲染秋天风吹落叶的气氛,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勇敢的情绪。 由“秋天到了……风吹醒了树叶,小树叶要活动活动”引出音乐。

  第二部分:是音乐的欣赏《秋天的落叶》 首先分段欣赏,由小朋友来想象、表现小树叶的`故事,教师在活动中起启发和肯定的作用:启发幼儿表现,肯定幼儿的表现。

  第一段音乐欣赏两次,第一次欣赏我加入了文字朗诵,由音乐创编语言,目的不仅是“承上”:承接音乐“小树叶”,同时也“启下”,为启发幼儿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做铺垫。而第二次的播放是为了让幼儿自由表现小树叶飘落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是重点欣赏段落,我一共欣赏四次。第一次欣赏目的主要是为了听出树叶飘落时,秋雨和树叶嬉戏的声音,自然出示教具:塑料袋。引起幼儿的新奇感。第二次欣赏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想要尝试这种新奇感的愿望。第三次欣赏重点是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示。第四次是请幼儿能欣赏出音乐间奏处,请幼儿尝试用造型表示。

  第三段是欣赏两遍,请幼儿体会小树叶和小雨嬉戏后欢乐的样子。这时可以请小朋友拉手、转圈等不同声势表现快乐的小树叶,在跳舞的样子。

  第四段音乐是同第一段相同的,前后呼应,小树叶醒来后肯定也有休息的时候,所以我们想象了树叶躺在地上休息,等待新的一天的到来。

  然后是整体欣赏,让小朋友体验小树叶快乐、悠闲的一天。

  第三部分:在轻柔、快乐的音乐声中,小朋友慢慢离开活动室。 由于活动的设计、音乐的剪辑、对音乐的理解都是自己的尝试,包括奥尔夫理念的初步渗入等等,肯定有不足和有争议的地方,比如说在选取音乐上,我选了一首似乎是平淡的,没有太多激情的音乐,但是,你听多了,静静的听,你会听到很多故事,欣赏音乐的价值不是你学会了什么,我只是想让小朋友知道,音乐是有感情,里面是有故事,可以来表演的,最重要的是“在音乐中体会到快乐”。

中班音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树叶》。

  2.尝试用动作表演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叶子从树上飘落的情景。

  2.红、黄、绿三种树叶和相应的筐子,树叶头饰。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模仿树叶飘动

  1.幼儿戴上树叶头饰,在《树叶》的乐曲声中,模仿随风飘散的叶子“飘”进教室。

  2.教师引导幼儿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表现出树叶飘来飘去的`感觉。

  重点: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做出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动作。

  二、学习歌词,体会歌词中树叶飘落的优美情景

  1.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欣赏散文诗《我是一片树叶》,熟悉歌词。

  2.请幼儿与教师一起朗诵歌词。

  三、学习歌曲《树叶》

  1.教师带领幼儿分段学习歌曲。

  重点:引导幼儿学习在句与句之间提气、换气。

  2.教师请幼儿分组进行歌表演,巩固所学歌曲。提问:“你唱这首歌时有什么感觉?”

  重点:启发幼儿思考用怎样的声音演唱“秋风吹落我呀,飘呀飘呀飘”。

  四、游戏:送小树叶回家

  请幼儿一人选一片树叶,边唱边模仿树叶飘落的姿态飞来飞去,当歌曲结束时,将手中的树叶按颜色送到对应的筐中。

  活动建议

  利用学习的歌曲在表演区进行歌表演或玩律动游戏。

  附歌曲:《树叶》

  1=C 2/4

  1 2 3 4 ︱3 2 1 ︱5 6 5 6 ︱ 5 — ︱5 6 5 4 ︱

  我 是 一 片 树 叶,一 片 树 叶。 秋风 吹 落

  3 1 ︱2 3 2 3 ︱ 2 — ︱1 2 3 4︱3 2 1 ︱

  我 呀, 飘呀 飘呀 飘。 一 片 一片 树 叶,

  5 6 6 ︱6 —︱5 6 5 4 ︱3 1 ︱2 4 3 2 ︱ 1 — ‖

  吹在 一 起, 变成 许多 树 叶,许 多 树 叶。

中班音乐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

  2、初步感知乐曲中的高低音,感受歌曲的有趣,唱好疑问词“什么”。

  3、体验与同伴一起扮演角色演唱的快乐。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重难点:

  学唱歌曲。

  初步感知高低音。

  活动准备:

  1、大吊车挂图。2、胸牌。3、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老师带幼儿做《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进入教室。

  2、教师弹琴让幼儿分辨高低音,低音小手放在下边,高音小手举起来。

  (评:幼儿听到高音区的音乐,踮起脚尖走,听到低音区的音乐,屈膝半蹲学小矮人走,这样在游戏和快乐中培养幼儿对高音低音的听辨能力,为解决本次音乐活动的难点打下基础)

  二、利用图片讲解让幼儿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点和用途。

  结合图片,认识大吊车。出示塔吊和汽车吊让幼儿观察了解大吊车有主体和臂杆组成。能吊很重的东西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结合图片,先引导幼儿观察,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了解大吊车的外形特征和用途,这样就很轻松的完成了第一个活动目标。)

  三、幼儿学唱歌曲初步感知乐曲中的高低音,感受歌曲的有趣,唱好疑问词“什么”。

  1、让幼儿学大吊车吊东西动作,边做动作边说歌词。

  (评:以游戏的方式边做动作边学说歌词,不仅使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歌词,为完成活动重点打下基础。)

  2、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师:我们一起听一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唱的?听听歌中唱了什么?(听录音)后提问:歌中唱了大吊车,那大吊车长的什么样子?它有什么本领?

  3、整首学唱歌曲

  师幼同唱,听录音唱,表演唱不同形式学唱歌曲。指导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唱准附点音符。

  4、在歌曲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乐曲中的低音、高音

  (评:此环节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并学会歌曲,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的精神。避免了用同一种形式巩固歌曲的单调性,有利于幼儿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会歌曲,顺利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四、做游戏。体验与同伴一起扮演角色、演唱的快乐。

  1、讲解游戏的玩法

  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跟老师示范表演。

  2、幼儿戴胸牌做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做大吊车,一人做货物,低音表示货物还没吊起来,高 音表示将货物吊起来了。

  (评:为避免幼儿混淆角色,老师和幼儿各扮演一角色,与幼儿一同游戏。教师按个吊车、货物一一对应的方式投放了胸牌,使幼儿能很快的和身边的伙伴结成对子,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五、活动在轻松愉快的 气氛中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游戏情况并带领幼儿出去做游戏。

  活动反思:

  在《大吊车》这个活动中,我多次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性表现。如:当幼儿说出大吊车各种不同的本领时,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激发幼儿想的更多,表达更确切。当幼儿学唱歌曲时,我适时的鼓励幼儿加上动作大胆表现,使幼儿充分感受歌曲的趣味性。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唱歌、一起创编动作,和孩子们建立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的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幼儿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孩子们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后,我又启发和鼓励幼儿创编歌词,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创编歌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了解不够,让幼儿唱的少。孩子们课前对高低音的听辨活动接触较少,经过老师的多次听音练习,听音辨音这一环节完成的还是比教好。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前的准备环节,既备好教案,又要熟悉和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

  小百科:吊车是一种广泛用于港口、车间、电力、工地等地方的起吊搬运机械。吊车这个名称是起重机械统一的称号。通常叫吊车的主要还是汽车吊、履带吊和轮胎吊。吊车的用处在于吊装设备、抢险、起重、机械、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