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8-12 00:56:56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5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八、板书设计:

  6.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节课内容属于营养卫生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应该归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内容相对孤立,在本单元中,是基础性内容,只有掌握了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为后面怎样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是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和来源的,学习的好,能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

  1.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多少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各种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2.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告诉学生鉴定营养成分的科学方法,学生把带来的食物一一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记录,做完实验后在一起交流总结,形成各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本认识。

  3.教学中学生知识方面没有大的障碍,但在实验中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食物依次进行有效地鉴定,并同时记录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指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有关,

  与无关。

  五、板书设计: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19

科学教案12-22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学教案集锦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5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八、板书设计:

  6.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节课内容属于营养卫生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应该归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内容相对孤立,在本单元中,是基础性内容,只有掌握了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为后面怎样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是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和来源的,学习的好,能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

  1.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多少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各种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2.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告诉学生鉴定营养成分的科学方法,学生把带来的食物一一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记录,做完实验后在一起交流总结,形成各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本认识。

  3.教学中学生知识方面没有大的障碍,但在实验中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食物依次进行有效地鉴定,并同时记录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指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有关,

  与无关。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