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30 15:36:5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的杰出贡献,讴歌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毅力,献身科学的'伟大。“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崇高,科学是所有现代人的必需品格。”本次读书会要引导学生交流与科学这一话题有关的读书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伟大的献身,并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本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讲述、聆听、演示、感悟,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倾听、实践、筛选整合信息等各种能力。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本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讲述、聆听、演示、感悟,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倾听、实践、筛选整合信息等各种能力。

  活动准备:

  读科学家的书、了解科学实验。朗读科学家写的文章。

  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一、会前动员

  向全班同学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 (号召全员参加,小组合作,准备。)

  二、组建活动小组

  按兴趣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定组长,明确分工。

  三、选择读书交流内容

  有四项读书交流内容可供:

  A.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B.演示并讲解有趣的科学实验。

  C.朗读科学家所写的文章。

  D.谈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教师不做硬性规定。

  四、彩排

  1、选好主持人,写好串联词。

  2、组建评审小组,对各组所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

  五、召开读书会

  事先布置好会场,在黑板上写好主题。可邀请家长及有关人员参加,并请他们参与。观众注意倾听、积极交流、大胆发言。做好会议记录。

  六、交流

  会后,可引导学生谈谈参加读书会的感受,自己的发言或写一体会在班内交流。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

  读书会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

  2、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X光片(手臂、腿、胸部);PPT:脊椎骨、全身骨骼图

  文字卡:支撑、保护;好习惯、有营养;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支架

  1、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小学生是怎样坐的?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能挺直?

  2、捏捏身上的骨头,捏上去什么感觉?(硬硬的)这是脊椎骨。出示PPT

  3、身上哪些地方有骨头?

  4、小结:骨头长在皮肤和肉的里面,我们看不到,但能摸到。有一种机器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骨头。

  (三)看X光片,认身体部位(腿部、胸部、脚部)

  1、这里有几张X光片,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骨头吗?说说它们的样子,在自己的身上摸一摸。告诉幼儿骨骼的名称。

  2、你还知道身上有哪些骨头?

  (三)人体骨骼。

  1、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关于骨头的知识?(老师可先示范:看了这张图,我知道人的手臂由两部分骨头组成,上面一根、下面两根)

  引导幼儿关注: 腿部、头部、胸部、腹部、手、脚

  2、对你不知道的地方提问,相互解答或老师解答。

  3、人体有这么多的'骨头,骨头有什么用呢?(支撑身体、保护内脏)

  出示文字卡:支撑、保护

  小结:有的骨头能支撑我们的身体,比如:脊椎骨、腿上的、手臂上的骨头;有的骨头能够保护内脏。比如:肋骨

  做几个动作,感受骨头的作用。立正,手臂前伸;摸一摸,感觉骨骼的保护作用:头盖骨、肋骨。

  4、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呢?自己摸一摸,或是数一数图,估计一下。

  大人有206块,为什么有那么多?看看手骨图,知道人体的有些部位是有许多小骨头组成。

  小朋友的骨头在不断地长

  4、骨头在长,会有什么变化呢?(长长、合并、变硬)

  (三)让骨头长得好

  1、怎样让骨头长得好?

  2、如果骨头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受伤?

  3、师幼共同小结,提升:喝牛奶、晒太阳、运动、坐得直、站得稳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时钟的认识,学会看整点、半点。

  2、感受时间的长短和更替,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教师出示教育挂图〈我当报时员〉、学习包〈制作玩具钟〉

  2、准备闹钟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育挂图,指导幼儿思考图中分别表示几点钟,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看图拨出对应的整点或半点。

  2、指导幼儿取出卡纸〈制作玩具钟〉,自制一个玩具钟。

  3、教师与幼儿温习辨认整点。请幼儿看挂图拨出相应的`时间,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获得经验,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整。

  4、转动时钟,请幼儿观察半点钟的基本特征。利用玩具钟,请幼儿尝试看挂图拨出半点钟。引导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活动获得经验:当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两数的中间就是半点。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冰的特性以及盐能冻结冰块的现象。

  2、喜欢探索,尝试简单的冰块造型。

  活动准备

  1、冰块若干

  2、儿童手套、托盘、抹布、双面胶、透明胶、固体胶、丝带、剪刀、幼儿学号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出示冰,讨论冰的特性:这是什么?它是怎样的?

  (2)欣赏冰块造型: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我是怎样做出来的?

  (3)幼儿操作:你们想用冰块做什么?请你上来试一试,你成功了吗?

  (4)讨论:为什么都没有成功?那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帮冰块粘在一起?

  2、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

  (2)讨论:你们成功了吗?你们觉得哪一种材料能使冰块冻结在一起?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使冰块冻结在一起的方法,那就是盐能使冰块冻结在一起。

  3、经验提升——进行冰块造型

  (1)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冰块造型

  (2)展示作品,幼儿介绍自己的冰块造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幼儿回家可以寻找不同形状的容器,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冰块,感知冰块的造型是由容器的形状决定的。

  2、幼儿可以带各种形状的冰块,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进行冰块造型。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甜甜蜜蜜的糖果对幼儿很有诱惑,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但幼儿在平时吃得多,但对糖果的种类和糖纸的.利用并不高。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组织了这次《甜甜蜜蜜的聚会》,旨在使幼儿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初步学习分类。

  2、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带一种甜食来园。

  教师自制分类标志,分别放在每张桌子上。

  活动过程

  1、参加甜蜜蜜的聚会。

  (1)幼儿拿出自带的甜食,向同伴、教师介绍它的名称,并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2)为甜食找家。幼儿根据分类标志,将食品分类放在相应的桌子上。

  2、交流品尝的感觉。

  (1)幼儿品尝自己带来的甜食,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换品尝。

  (2)你吃的是什么?甜吗?

  (3)教育幼儿持糖后及时漱口。

  3、利用糖纸进行创作。

  (1)请幼儿想想糖纸可用来做什么?

  (2)幼儿通过折折、剪剪、叠叠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动延伸

  请幼儿继续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果和同伴一起品尝。在区角活动中放置各种糖纸供幼儿制作。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万花筒图案变化带来的美妙感受及自己制作万花筒的乐趣。

  2、能自己拆装、组合万花筒,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多少等因素有关。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制一个万花筒(制作材料:塑料片和锡箔纸做成的"镜片",每位幼儿3片;牙签盒、桌面垫板卷成的筒各1个)。

  2、自制的碎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以谜语导人课题:小小花瓶,身藏百花,转来转去,千变万化。

  2、引导幼儿观察万花筒,通过自己拆装探索万花筒的秘密。

  (1)组织幼儿自由欣赏自制万花筒,发现它的千变万化,激发起探索的兴趣。

  (2)引导幼儿自己拆开万花筒,观察其结构,了解万花筒里有三块长方行的镜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还有装花片的'小盒子。

  (3)指导幼儿探索形成美丽图案的奥秘。逐步实验:物体在1面、2面镜片前分别是什么样子,3面镜片应该怎样排列才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3、帮助幼儿组合安装好玩花筒、继续观察探索。

  活动延伸:

  更换不同的花片探索转动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晨晨小朋友带回来一把与众不同的“油纸伞”。它挂在教室里特别好看,孩子们问:“这是一把什么伞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设计了这一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不同伞的制作及特征,开拓他们的知识面。

  适用对象:

  中班幼儿

  活动建议:

  鼓励家长多收集一些油纸伞让孩子欣赏。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油纸伞与一般用的伞不同之处。

  2、知道油纸伞是一种传统艺术的继承。

  3、萌发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不同的油纸伞。

  2、有关油纸伞制作的CD碟

  3、把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贴在墙上,供幼儿观察和欣赏。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油纸伞及一般的伞,让幼儿自由观察及讨论这两把伞的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幼儿讨论的结果。

  3、让幼儿观看油纸伞的工艺制作CD碟,让幼儿带者问题来观看。

  4、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所看到的,说说油纸伞与一般伞的不同,有什么特征?

  5、自画一幅美丽的油纸伞图案。

  活动评价:

  幼儿对油纸伞美丽的图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知道油纸伞主要是用棉纸来绘画的,它是一种手工制作过程,而一般的伞是机械制作过程。萌发了爱自然的情感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小结: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平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0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1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22

科学教案12-19

科学教案12-22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的杰出贡献,讴歌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毅力,献身科学的'伟大。“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崇高,科学是所有现代人的必需品格。”本次读书会要引导学生交流与科学这一话题有关的读书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伟大的献身,并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本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讲述、聆听、演示、感悟,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倾听、实践、筛选整合信息等各种能力。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本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讲述、聆听、演示、感悟,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倾听、实践、筛选整合信息等各种能力。

  活动准备:

  读科学家的书、了解科学实验。朗读科学家写的文章。

  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一、会前动员

  向全班同学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 (号召全员参加,小组合作,准备。)

  二、组建活动小组

  按兴趣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定组长,明确分工。

  三、选择读书交流内容

  有四项读书交流内容可供:

  A.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B.演示并讲解有趣的科学实验。

  C.朗读科学家所写的文章。

  D.谈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教师不做硬性规定。

  四、彩排

  1、选好主持人,写好串联词。

  2、组建评审小组,对各组所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

  五、召开读书会

  事先布置好会场,在黑板上写好主题。可邀请家长及有关人员参加,并请他们参与。观众注意倾听、积极交流、大胆发言。做好会议记录。

  六、交流

  会后,可引导学生谈谈参加读书会的感受,自己的发言或写一体会在班内交流。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

  读书会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

  2、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X光片(手臂、腿、胸部);PPT:脊椎骨、全身骨骼图

  文字卡:支撑、保护;好习惯、有营养;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支架

  1、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小学生是怎样坐的?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能挺直?

  2、捏捏身上的骨头,捏上去什么感觉?(硬硬的)这是脊椎骨。出示PPT

  3、身上哪些地方有骨头?

  4、小结:骨头长在皮肤和肉的里面,我们看不到,但能摸到。有一种机器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骨头。

  (三)看X光片,认身体部位(腿部、胸部、脚部)

  1、这里有几张X光片,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骨头吗?说说它们的样子,在自己的身上摸一摸。告诉幼儿骨骼的名称。

  2、你还知道身上有哪些骨头?

  (三)人体骨骼。

  1、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关于骨头的知识?(老师可先示范:看了这张图,我知道人的手臂由两部分骨头组成,上面一根、下面两根)

  引导幼儿关注: 腿部、头部、胸部、腹部、手、脚

  2、对你不知道的地方提问,相互解答或老师解答。

  3、人体有这么多的'骨头,骨头有什么用呢?(支撑身体、保护内脏)

  出示文字卡:支撑、保护

  小结:有的骨头能支撑我们的身体,比如:脊椎骨、腿上的、手臂上的骨头;有的骨头能够保护内脏。比如:肋骨

  做几个动作,感受骨头的作用。立正,手臂前伸;摸一摸,感觉骨骼的保护作用:头盖骨、肋骨。

  4、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呢?自己摸一摸,或是数一数图,估计一下。

  大人有206块,为什么有那么多?看看手骨图,知道人体的有些部位是有许多小骨头组成。

  小朋友的骨头在不断地长

  4、骨头在长,会有什么变化呢?(长长、合并、变硬)

  (三)让骨头长得好

  1、怎样让骨头长得好?

  2、如果骨头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受伤?

  3、师幼共同小结,提升:喝牛奶、晒太阳、运动、坐得直、站得稳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时钟的认识,学会看整点、半点。

  2、感受时间的长短和更替,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教师出示教育挂图〈我当报时员〉、学习包〈制作玩具钟〉

  2、准备闹钟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育挂图,指导幼儿思考图中分别表示几点钟,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看图拨出对应的整点或半点。

  2、指导幼儿取出卡纸〈制作玩具钟〉,自制一个玩具钟。

  3、教师与幼儿温习辨认整点。请幼儿看挂图拨出相应的`时间,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获得经验,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整。

  4、转动时钟,请幼儿观察半点钟的基本特征。利用玩具钟,请幼儿尝试看挂图拨出半点钟。引导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活动获得经验:当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两数的中间就是半点。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冰的特性以及盐能冻结冰块的现象。

  2、喜欢探索,尝试简单的冰块造型。

  活动准备

  1、冰块若干

  2、儿童手套、托盘、抹布、双面胶、透明胶、固体胶、丝带、剪刀、幼儿学号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

  (1)出示冰,讨论冰的特性:这是什么?它是怎样的?

  (2)欣赏冰块造型: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我是怎样做出来的?

  (3)幼儿操作:你们想用冰块做什么?请你上来试一试,你成功了吗?

  (4)讨论:为什么都没有成功?那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帮冰块粘在一起?

  2、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

  (2)讨论:你们成功了吗?你们觉得哪一种材料能使冰块冻结在一起?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使冰块冻结在一起的方法,那就是盐能使冰块冻结在一起。

  3、经验提升——进行冰块造型

  (1)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冰块造型

  (2)展示作品,幼儿介绍自己的冰块造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幼儿回家可以寻找不同形状的容器,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冰块,感知冰块的造型是由容器的形状决定的。

  2、幼儿可以带各种形状的冰块,在区角活动中继续进行冰块造型。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甜甜蜜蜜的糖果对幼儿很有诱惑,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但幼儿在平时吃得多,但对糖果的种类和糖纸的.利用并不高。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组织了这次《甜甜蜜蜜的聚会》,旨在使幼儿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初步学习分类。

  2、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带一种甜食来园。

  教师自制分类标志,分别放在每张桌子上。

  活动过程

  1、参加甜蜜蜜的聚会。

  (1)幼儿拿出自带的甜食,向同伴、教师介绍它的名称,并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2)为甜食找家。幼儿根据分类标志,将食品分类放在相应的桌子上。

  2、交流品尝的感觉。

  (1)幼儿品尝自己带来的甜食,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换品尝。

  (2)你吃的是什么?甜吗?

  (3)教育幼儿持糖后及时漱口。

  3、利用糖纸进行创作。

  (1)请幼儿想想糖纸可用来做什么?

  (2)幼儿通过折折、剪剪、叠叠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动延伸

  请幼儿继续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果和同伴一起品尝。在区角活动中放置各种糖纸供幼儿制作。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万花筒图案变化带来的美妙感受及自己制作万花筒的乐趣。

  2、能自己拆装、组合万花筒,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多少等因素有关。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制一个万花筒(制作材料:塑料片和锡箔纸做成的"镜片",每位幼儿3片;牙签盒、桌面垫板卷成的筒各1个)。

  2、自制的碎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以谜语导人课题:小小花瓶,身藏百花,转来转去,千变万化。

  2、引导幼儿观察万花筒,通过自己拆装探索万花筒的秘密。

  (1)组织幼儿自由欣赏自制万花筒,发现它的千变万化,激发起探索的兴趣。

  (2)引导幼儿自己拆开万花筒,观察其结构,了解万花筒里有三块长方行的镜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还有装花片的'小盒子。

  (3)指导幼儿探索形成美丽图案的奥秘。逐步实验:物体在1面、2面镜片前分别是什么样子,3面镜片应该怎样排列才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发现物体成像与镜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3、帮助幼儿组合安装好玩花筒、继续观察探索。

  活动延伸:

  更换不同的花片探索转动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晨晨小朋友带回来一把与众不同的“油纸伞”。它挂在教室里特别好看,孩子们问:“这是一把什么伞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设计了这一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不同伞的制作及特征,开拓他们的知识面。

  适用对象:

  中班幼儿

  活动建议:

  鼓励家长多收集一些油纸伞让孩子欣赏。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油纸伞与一般用的伞不同之处。

  2、知道油纸伞是一种传统艺术的继承。

  3、萌发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不同的油纸伞。

  2、有关油纸伞制作的CD碟

  3、把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贴在墙上,供幼儿观察和欣赏。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油纸伞及一般的伞,让幼儿自由观察及讨论这两把伞的不同之处。

  2、教师小结幼儿讨论的结果。

  3、让幼儿观看油纸伞的工艺制作CD碟,让幼儿带者问题来观看。

  4、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所看到的,说说油纸伞与一般伞的不同,有什么特征?

  5、自画一幅美丽的油纸伞图案。

  活动评价:

  幼儿对油纸伞美丽的图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知道油纸伞主要是用棉纸来绘画的,它是一种手工制作过程,而一般的伞是机械制作过程。萌发了爱自然的情感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小结: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平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