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9 18:01:5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等7字,正确书写“丹、乌”等12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正确书写“丹、乌、丝”等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出示课件谜语)

  2、背诵与“风”有关的诗句或名言。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比赛背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引导对课题的思考。

  2、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上不认识的`生字,请教旁边的小老师,自己多读几遍。

  3、思考讨论:结合板书中的三个人物和课题,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设计意图:通过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会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

  1、课件出示三位主人公(宋涛、陈丹、赵小艺),学生与其打招呼。

  2、出示拼音,请小老师领读

  3、去掉拼音,集体赛读

  4、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认读生字在哪里出现过?

  5、测读带生字的句子(认识“显”)

  6、找找好朋友,做“连一连”练习

  7、按课文例子,用“显得”造句子

  【设计意图:从图片引出主人公,并以打招呼方式进行识字,能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加强识字认字的能力,加上连线练习、造句子与测读,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改善不足,找出薄弱环节。】

  四、指导书写“丹、乌”等12字

  1、课件出示带有12个一类字的词语,再次测读。

  2、按照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将其归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学习独体字“丹、乌”

  (1)观察字形

  (2)提出“舟”与“鸟”与生字的区别。

  (3)集体讨论在田字格的写法,注意笔顺。

  (4)教师范写,点出注意的地方。(“丹”的“一”要写在横中线;“乌”的“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5)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4、学习生字“艺、显、忽、丝”

  (1)小组合作,比赛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记生字,看谁记得最快。

  (2)交流识记方法。

  艺:加一加,“艹”加“乙”。

  显:加一加,“日”加“业”。

  忽:加一加,“勿”加“心”。

  (3)观察字形,上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大小问题。

  艺、显:上小下大

  忽、丝:上大下小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5、学习生字“杆、眨、涛、陈、转、斜”

  (1)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写字,同桌间检查指正。

  (3)老师选一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集体讨论书写情况。

  (4)拓展:多音字“杆、转”组词

  【设计意图:把生字按结构归类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书写上明确要点,理清写字方法,加上以“横中线、竖中线”定位步骤和识字方法的交流,学生写字环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五、小结

  1、把已学的生字宝宝带进课文,再一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小结知识点(交朋友、读写生字与总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能让学生从字词回归文本,提高语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通过小结知识点,老师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架构,对文本的编排就更加深刻。】

  六、板书设计

  15、画风

  【设计意图:以四个难写并容易出错的生字作为板书,对于学生书写有很大的提醒和示范作用。学生可以观察老师的板书,领悟要点,举一反三,书写其他类似的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

  3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题,明确题目意思。

  2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3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

  4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5出示句式“我发现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二日积月累

  1读题,明确题意。

  2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吉庆的对联。

  (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

  4我会说。

  (1)出示“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的小溪的枝条”

  (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展示台

  1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

  2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

  3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2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

  3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

  4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

  5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6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

  二宽带网

  1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

  3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儿歌《好孩子》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儿歌《好孩子》,学生认真听。

  2、谈话:你觉得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词。

  强调“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四、练习朗读。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注意三个妈妈说话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拎、桶、停”三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这三个字的“点”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划出来。

  (1)小组内交流: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指名读。

  (2)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

  a、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b、教师范读。

  c、指名读,教师提示读的语气。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速平稳)

  d、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用“﹏“划出来。

  (1)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3)说话训练:一个(只)____。一个(只)____。另一个(只)____。

  3、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分角色朗读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读出老爷爷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聪、胳膊、甸、晃荡”。

  2、引导观察,演示书写顺序。

  3、教师范写,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讲评。

  板

  书

  设

  计23、三个儿子

  一个一个另一个

  翻跟头唱歌提水(好儿子)

  孝敬父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划文中生字

  2、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1-31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04-12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03-24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7

二年级教案语文下册教案03-20

二年级语文下册练习教案06-26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05

二年级的下册语文教案01-31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01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5-27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等7字,正确书写“丹、乌”等12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正确书写“丹、乌、丝”等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出示课件谜语)

  2、背诵与“风”有关的诗句或名言。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比赛背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引导对课题的思考。

  2、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上不认识的`生字,请教旁边的小老师,自己多读几遍。

  3、思考讨论:结合板书中的三个人物和课题,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设计意图:通过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会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

  1、课件出示三位主人公(宋涛、陈丹、赵小艺),学生与其打招呼。

  2、出示拼音,请小老师领读

  3、去掉拼音,集体赛读

  4、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认读生字在哪里出现过?

  5、测读带生字的句子(认识“显”)

  6、找找好朋友,做“连一连”练习

  7、按课文例子,用“显得”造句子

  【设计意图:从图片引出主人公,并以打招呼方式进行识字,能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加强识字认字的能力,加上连线练习、造句子与测读,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改善不足,找出薄弱环节。】

  四、指导书写“丹、乌”等12字

  1、课件出示带有12个一类字的词语,再次测读。

  2、按照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将其归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学习独体字“丹、乌”

  (1)观察字形

  (2)提出“舟”与“鸟”与生字的区别。

  (3)集体讨论在田字格的写法,注意笔顺。

  (4)教师范写,点出注意的地方。(“丹”的“一”要写在横中线;“乌”的“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5)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4、学习生字“艺、显、忽、丝”

  (1)小组合作,比赛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记生字,看谁记得最快。

  (2)交流识记方法。

  艺:加一加,“艹”加“乙”。

  显:加一加,“日”加“业”。

  忽:加一加,“勿”加“心”。

  (3)观察字形,上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大小问题。

  艺、显:上小下大

  忽、丝:上大下小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5、学习生字“杆、眨、涛、陈、转、斜”

  (1)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写字,同桌间检查指正。

  (3)老师选一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集体讨论书写情况。

  (4)拓展:多音字“杆、转”组词

  【设计意图:把生字按结构归类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书写上明确要点,理清写字方法,加上以“横中线、竖中线”定位步骤和识字方法的交流,学生写字环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五、小结

  1、把已学的生字宝宝带进课文,再一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小结知识点(交朋友、读写生字与总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能让学生从字词回归文本,提高语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通过小结知识点,老师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架构,对文本的编排就更加深刻。】

  六、板书设计

  15、画风

  【设计意图:以四个难写并容易出错的生字作为板书,对于学生书写有很大的提醒和示范作用。学生可以观察老师的板书,领悟要点,举一反三,书写其他类似的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

  3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题,明确题目意思。

  2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3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

  4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5出示句式“我发现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二日积月累

  1读题,明确题意。

  2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吉庆的对联。

  (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

  4我会说。

  (1)出示“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的小溪的枝条”

  (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展示台

  1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

  2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

  3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2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

  3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

  4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

  5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6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

  二宽带网

  1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

  3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儿歌《好孩子》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儿歌《好孩子》,学生认真听。

  2、谈话:你觉得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词。

  强调“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四、练习朗读。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注意三个妈妈说话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拎、桶、停”三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这三个字的“点”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划出来。

  (1)小组内交流: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指名读。

  (2)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

  a、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b、教师范读。

  c、指名读,教师提示读的语气。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速平稳)

  d、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用“﹏“划出来。

  (1)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3)说话训练:一个(只)____。一个(只)____。另一个(只)____。

  3、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分角色朗读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读出老爷爷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聪、胳膊、甸、晃荡”。

  2、引导观察,演示书写顺序。

  3、教师范写,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讲评。

  板

  书

  设

  计23、三个儿子

  一个一个另一个

  翻跟头唱歌提水(好儿子)

  孝敬父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划文中生字

  2、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