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
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充分展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
2、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观察能力。
二、教案准备
1、环境布置:用色彩鲜艳的气球将活动室装扮起来,在活动室中间用彩纸悬挂许多幼儿能接触到的各色气球。
2、在活动室的空地上铺上大白纸,周围摆放色彩丰富的水彩颜料和各种绘画工具(喷壶、毛笔、纸团、刷子等)。
三、教案过程
一、开始部分:玩气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去小一班玩一玩,咱们看看小一班的活动室和我们的是不是一样?这么多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你们去玩玩吧。"(幼儿自由、兴奋的玩气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基本部分:
1、幼儿找喜欢的气球,引起幼儿对色彩的注意。
教师:"这么多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气球给小伙伴说一说,给老师说一说。"(幼儿自由找气球,自由讲述,其间教师个别提问:"你找的是什么气球?为什么喜欢这个气球?)
2、集体"气球跳跳跳",引发幼儿感受色彩的'美。
教师:"咱们一起玩《气球跳跳跳》我们边念边围绕气球跑,当念完后拍你喜欢的气球,看谁的气球跳的高。"
幼儿念:"大气球,真正好,拍一拍,跳一跳,我的气球跳得高"。念完后幼儿去拍气球。教师提问:"刚才,你拍的是哪个气球?"幼儿反复玩2-3遍。
教师提问:"这么多花花绿绿的气球飞起来你看着像什么?"
3、玩颜色,让幼儿充分展示对色彩的感受。
教师:"花花绿绿的气球这么美,谁能想办法把它们画在这张白纸上?
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自己喜爱的颜色在白纸上玩色。教师对个别幼儿提供帮助。
五、结束部分: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