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桥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4-07-09 18:20:3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桥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桥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桥教案 篇1

  一、导入

  揭示课题

  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

  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 飞夺泸定桥

  ╱ ╲

  赶到 夺下

  交流:2—5 6—8

  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桥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2、汽车在潜水桥上行驶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一、激趣导入新课

  借助图画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兰兰过桥的片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兰兰过桥

  二、初读课文,引导思考

  1、师:我想:好多同学都过过桥,而兰兰过的桥跟我们过的可不一样。究竟哪点不一样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2、学生小声读课文。

  要求:

  (1)画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想一想,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4、回答“兰兰过了哪几座桥?”(潜水桥和塑料桥)

  三、师:好。让我们先来过一过潜水桥

  1、清大家先找到写“潜水桥”的段落,认真地读一读。想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2、再读一读,让我们像兰兰那样过一过这座桥,体会体会走在这座桥上的感受。

  四、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师: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说“潜水桥”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

  2、用玻璃砖造的。

  3、像一座长长的透明的房子。

  师: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好吗?

  学生可以说课文中兰兰的感受(鱼在周围游,船在桥顶上驶来驶去),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五、师:这座特别的“潜水桥”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我们把这座桥的生字学会好吗?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兰

  桥

  座

  特

  结

  实

  1、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的一部分

  课堂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过了“潜水桥”。这节课我们走一走兰兰过的另一座桥,好不好?

  二、学习“塑料桥”这一部分的内容

  1、提示学习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有了过“潜水桥”的经验。大家回忆回忆,“潜水桥”是怎么过的?

  (1)找出这座桥的特点(与平常的桥不一样的地方)。

  (2)说说我们走在这座桥上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塑料桥”的特点:

  轻巧,便于携带,塑料做成,空气做填充材料。

  (2)说说走在上面的感觉。

  “又平又稳”。学生说出自己想象出来的感觉也可以。

  4、走过了两座神奇的桥,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创造的愿望,对他们合理的新想法要热情鼓励。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画下来,再相互交流。

  三、书写本课余下的生字

  出示生字:顶

  野

  取

  提

  术

  1、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提示:“野”左边的“里”字,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取”左边的“耳”字,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余下的部分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用“顶、提、特、轻、奇”口头组词语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比较句子,让学生说体会。(第二句比第一句具体、形象)

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字,会认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桥的奇妙,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画自己见过的桥。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学生拿着画介绍,并贴在黑板一角)

  2、同学们介绍的有用木头造的桥,有用石头造的桥,还有用水泥早的桥、钢铁造的桥。

  3、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玻璃碗,易碎;纸薄,易破;盐易化)而这些东西却可以用开造桥呢?此时,你想说什么?

  4、板书课题,《奇妙的桥》。

  二、过桥识字游戏

  背景,黑板上画一座桥,生字摆右边。

  1、生自由认读生字。

  2、同坐互读,正音。

  3、指名上来读会认的字,读对了就让自己“过桥”。

  4、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在右边。

  5、学生读词语,把生字和他的朋友送同学。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进行朗读接力。小组成员每人读一自然段,依此进行,读完全文。读完后,小组成员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展示。选5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全文。

  4、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学会哪几种神奇的桥?指名答,师随机板书。

  四、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1、抽读卡片并口头组词。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A观察B讨论C汇报

  3、生提出难写的字,师范写。

  4、生描红,练习。

  5、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学习新课

  1、游戏:听音找卡片。

  2、齐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其实,除了木头、石头、水泥、钢铁能造桥外,玻璃、纸、盐也能造桥呢,不信就赶快读读课文2-4自然段吧。

  3、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分小组说一说,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那种桥。

  4、全班交流,重点指导说好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玻璃桥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玻璃桥最奇妙的地方在哪里?

  (3)看插图回答,为什么说走在玻璃桥上,似乎走进了童话世界?引导想象,体会玻璃桥的奇妙之处。齐读这一句。

  5、请喜欢三、四自然段的同学读课文,并介绍纸和盐做的桥的特点。

  结合课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断裂、通行无阻”的意思。教师随机用学生熟悉的地方之间距离来比较,体会到桥的长度,感受盐桥的奇妙。

  6、用多种形式练读三、四自然段。

  7、教师对照板书小结各种桥的.特点,引出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说,齐读。

  三、拓展延伸,说说画画

  1、课前同学们画了用石头、木头、水泥和钢铁造的桥,这节课又认识了三种奇妙的桥,仔细想一想,你还想造什么样的桥呢?

  2、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生展现心中的桥,可以说一说,可以画一画,还可以上网查一查,动手做一做。

  4、课后作业,查找资料,了解一下还有哪些奇妙的桥?

  板书:

  23、奇妙的桥

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xxx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xxx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x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重难点:通过学习,阅读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教学策略

  初读—美读—欣赏—感悟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由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个中桥的图片,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我们一起去看看著名作家樊发稼在桥上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二、初读课文

  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写下来,并把课文中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导语: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开始。

  学生合作完成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导语:你们刚才通过合作学习都有哪些收获?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导语:我们现在来一个朗读比赛,谁愿意首先站起来接受考验?

  请学生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是纠正发音。

  这一环至少要3名同学。

  导语:既然大家课文读得这么棒,生字一定也没问题。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导语:课文清晰的为我们分了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课文会有满意的答案。

  三、美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写了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

  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学生交流。

  导语: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桥,生活就更加的方便、美观。

  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导语: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那几个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三、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四、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写会生字,修改小习作。

  作业设置

  学写生字

  读课文

  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课后小结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l.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有关桥教案模板汇编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6-01

《桥》教案07-10

《桥》的教案02-24

桥的教案03-10

《桥》优秀教案03-14

有关桥的教案03-13

《象鼻桥》教案03-29

桥教案模板03-26

奇怪的桥教案01-11

大班桥的教案01-20

有关桥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桥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桥教案 篇1

  一、导入

  揭示课题

  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

  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 飞夺泸定桥

  ╱ ╲

  赶到 夺下

  交流:2—5 6—8

  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桥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2、汽车在潜水桥上行驶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一、激趣导入新课

  借助图画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兰兰过桥的片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兰兰过桥

  二、初读课文,引导思考

  1、师:我想:好多同学都过过桥,而兰兰过的桥跟我们过的可不一样。究竟哪点不一样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2、学生小声读课文。

  要求:

  (1)画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想一想,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4、回答“兰兰过了哪几座桥?”(潜水桥和塑料桥)

  三、师:好。让我们先来过一过潜水桥

  1、清大家先找到写“潜水桥”的段落,认真地读一读。想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2、再读一读,让我们像兰兰那样过一过这座桥,体会体会走在这座桥上的感受。

  四、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师: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说“潜水桥”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

  2、用玻璃砖造的。

  3、像一座长长的透明的房子。

  师: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好吗?

  学生可以说课文中兰兰的感受(鱼在周围游,船在桥顶上驶来驶去),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五、师:这座特别的“潜水桥”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我们把这座桥的生字学会好吗?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兰

  桥

  座

  特

  结

  实

  1、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的一部分

  课堂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过了“潜水桥”。这节课我们走一走兰兰过的另一座桥,好不好?

  二、学习“塑料桥”这一部分的内容

  1、提示学习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有了过“潜水桥”的经验。大家回忆回忆,“潜水桥”是怎么过的?

  (1)找出这座桥的特点(与平常的桥不一样的地方)。

  (2)说说我们走在这座桥上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塑料桥”的特点:

  轻巧,便于携带,塑料做成,空气做填充材料。

  (2)说说走在上面的感觉。

  “又平又稳”。学生说出自己想象出来的感觉也可以。

  4、走过了两座神奇的桥,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创造的愿望,对他们合理的新想法要热情鼓励。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画下来,再相互交流。

  三、书写本课余下的生字

  出示生字:顶

  野

  取

  提

  术

  1、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提示:“野”左边的“里”字,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取”左边的“耳”字,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余下的部分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用“顶、提、特、轻、奇”口头组词语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比较句子,让学生说体会。(第二句比第一句具体、形象)

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字,会认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桥的奇妙,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画自己见过的桥。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学生拿着画介绍,并贴在黑板一角)

  2、同学们介绍的有用木头造的桥,有用石头造的桥,还有用水泥早的桥、钢铁造的桥。

  3、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玻璃碗,易碎;纸薄,易破;盐易化)而这些东西却可以用开造桥呢?此时,你想说什么?

  4、板书课题,《奇妙的桥》。

  二、过桥识字游戏

  背景,黑板上画一座桥,生字摆右边。

  1、生自由认读生字。

  2、同坐互读,正音。

  3、指名上来读会认的字,读对了就让自己“过桥”。

  4、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在右边。

  5、学生读词语,把生字和他的朋友送同学。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进行朗读接力。小组成员每人读一自然段,依此进行,读完全文。读完后,小组成员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展示。选5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全文。

  4、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学会哪几种神奇的桥?指名答,师随机板书。

  四、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1、抽读卡片并口头组词。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A观察B讨论C汇报

  3、生提出难写的字,师范写。

  4、生描红,练习。

  5、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学习新课

  1、游戏:听音找卡片。

  2、齐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其实,除了木头、石头、水泥、钢铁能造桥外,玻璃、纸、盐也能造桥呢,不信就赶快读读课文2-4自然段吧。

  3、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分小组说一说,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那种桥。

  4、全班交流,重点指导说好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玻璃桥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你觉得玻璃桥最奇妙的地方在哪里?

  (3)看插图回答,为什么说走在玻璃桥上,似乎走进了童话世界?引导想象,体会玻璃桥的奇妙之处。齐读这一句。

  5、请喜欢三、四自然段的同学读课文,并介绍纸和盐做的桥的特点。

  结合课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断裂、通行无阻”的意思。教师随机用学生熟悉的地方之间距离来比较,体会到桥的长度,感受盐桥的奇妙。

  6、用多种形式练读三、四自然段。

  7、教师对照板书小结各种桥的.特点,引出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说,齐读。

  三、拓展延伸,说说画画

  1、课前同学们画了用石头、木头、水泥和钢铁造的桥,这节课又认识了三种奇妙的桥,仔细想一想,你还想造什么样的桥呢?

  2、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生展现心中的桥,可以说一说,可以画一画,还可以上网查一查,动手做一做。

  4、课后作业,查找资料,了解一下还有哪些奇妙的桥?

  板书:

  23、奇妙的桥

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xxx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xxx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x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重难点:通过学习,阅读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教学策略

  初读—美读—欣赏—感悟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由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个中桥的图片,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我们一起去看看著名作家樊发稼在桥上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二、初读课文

  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写下来,并把课文中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导语: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开始。

  学生合作完成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导语:你们刚才通过合作学习都有哪些收获?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导语:我们现在来一个朗读比赛,谁愿意首先站起来接受考验?

  请学生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是纠正发音。

  这一环至少要3名同学。

  导语:既然大家课文读得这么棒,生字一定也没问题。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导语:课文清晰的为我们分了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课文会有满意的答案。

  三、美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写了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

  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学生交流。

  导语: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桥,生活就更加的方便、美观。

  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导语: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那几个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三、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四、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写会生字,修改小习作。

  作业设置

  学写生字

  读课文

  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课后小结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l.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