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时间:2024-11-06 23:38: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小班教案范文汇总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小班教案范文汇总4篇

小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黄豆宝宝变魔术》是主题活动《营养的食物》中的活动之一,我们都知道豆浆、豆制品营养丰富,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黄豆宝宝变魔术,这是依据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选择了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

  二、活动目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根据颁布《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了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根据设计意图我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的重点:通过观察比较黄豆及豆制品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整个活动的设计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比较干湿黄豆的不同”、“了解黄豆能做各种豆制品”这几个环节完成。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

  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有干黄豆、湿黄豆、豆浆机、豆浆、豆制品录象、卤汁豆腐干等等。知识经验准备是事先请家长带孩子参观菜场。

  四、说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观察比较——知识深入——活动延伸

  关于引出活动,我考虑了很多。在以往的活动开始部分,大多采用游戏、角色对白,引出活动,为了更高的领会〈〈纲要〉〉中将各大领域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有意的创设情境(将黄豆倒在地上,)让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科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自然的引出课题。在旁观者眼里看来,这样设计也许要乱一些,但我觉得对幼儿收获更大,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尝试。

  基本部分是: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2)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3)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4)通过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结束部分: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整个活动由浅至深,从易到难。

  五、设计亮点

  一、重视幼儿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

  幼儿知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幼儿探索科学的操作过程,而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使活动过程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科学活动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于幼儿来说,操作过程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重视幼儿的科学活动的才做过程尤为重要。如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活动的材料:干湿黄豆,首先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给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并让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同时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解答幼儿的疑问,为他们的好奇好问的探索加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态度积极主动去尝试,探索。和谐宽松的气愤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重视幼儿探索活动的评价

  评价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以后探索活动的兴趣,对那些认真参与探索活动的幼儿

  要给予表扬,对每能很好参与活动的幼儿要予以鼓励,一出建议,鼓励胆小的'幼儿要乐于参与活动,使幼儿真正感受到探索科学活动是一件很有有趣的事,恰当的评价活动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

  三、教法的科学化,多样化

  我根据活动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进行学习。

  总之,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

  附:小班科学活动:

  黄豆宝宝变魔术

  一、活动背景: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

  二、.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1. 每组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 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豆浆机、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四、.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观察比较——知识深入——活动延伸

  1. 教师有意的创设情境(将黄豆倒在地上,)让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黄豆宝宝第一次变魔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

  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

  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4.. 知识深入,黄豆宝宝第二次变魔术,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5.通过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

  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6.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动分析:

  薯片罐子是幼儿生活里最常见的,空的薯片罐子能再利用,做成的各种玩具让幼儿爱不释手,而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能训练幼儿的感官,二者结合的话,即听薯片罐子里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获得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

  2.《小动物走》音乐、标记牌。

  3.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幼儿听一听。

  师: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

  幼:没有东西。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

  幼:没听到声音,所以没东西。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幼儿听一听。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幼:有东西了。

  师:你怎么知道有东西的呢?

  幼:我听见声音了。

  师:刚才我们摇一摇罐子没有听见声音的说明里面没有东西,听的见声音的说明里面有东西。

  (评析:薯片罐的出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通过摇一摇、比一比,听罐子里的声音的方法来辨别罐子里是否有东西,这种简单的经验来自于幼儿的生活。)

  二、听一听猜一猜

  1、老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师:请小朋友用小耳朵听一听,找一找,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幼儿自由选择玩罐子)

  2.集中交流:你的罐子里有东西吗?谁来摇给小朋友听一听。

  3.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师:老师也来摇一摇罐子(a:核桃),你听听老师的声音是不是和你的一样的。

  幼:逐一摇罐子听声音,和老师声音相同的幼儿坐到一起。

  师:摇罐子(b:黄豆),剩下的幼儿逐一摇罐子后和老师一样声音坐到一起。

  师:摇罐子(c:米),幼儿同上。

  (评析:在“罐子找朋友”的情景感染下,幼儿都能仔细地听辨罐子里的声音,。教师一对一的让幼儿摇罐子,能使幼儿听起来更清楚,更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三、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1)教师:我在罐子里放了三种东西(米宝宝、红豆宝宝、核桃宝宝),出示标记牌,依次认识核桃、米、黄豆标记牌。

  (2)请你摇一摇罐子,猜猜自己罐子里是核桃宝宝? (米、红豆)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声音。

  幼1:我觉得我的是核桃。

  幼2:我听出来我的是米。

  幼3:......

  (3)验证。

  幼儿打开罐子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及时调整幼儿位置,一样的坐到一起。

  (评析:这一环节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给前面的听的过程作了一个验证,既使幼儿体验到自己猜测正确的喜悦,又为一些判断错误的幼儿提供了一次改正的机会。)

  四、听一听玩一玩

  1.《红绿灯》游戏:

  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分组轮流摇罐子,听声音。

  2.听音乐《小动物走》,跟着音乐节奏,师幼一起摇罐子演奏。

  五、延伸探究活动

  1.师摇一摇装有餐巾纸的罐子,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展开阅读全文

  师:罐子里有没有东西?

  幼:没有东西。

  2.教师打开罐子,拿出餐巾纸。

  师:这个罐子摇起来听不见声音,里面却藏着东西,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放到罐子里摇一摇听不见声音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听故事,感受情节的趣味性,说说关于穿鞋子的事情。

  2、掌握正确的穿脱鞋子方法。

  3、学会自我服务,乐于帮助同伴。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2、故事《穿鞋子》中出现的角色手偶。

  3、一双鞋子、一双袜子。

  活动过程

  1、提问题引出主题。

  (1)你收到过新年礼物吗?是什么样的礼物呢?说出来听一听。

  (2)小牛也受到了一份新年礼物,可这份礼物却给他带来了一些小的烦恼?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2、引导幼儿看故事,猜一猜情节。

  (1)请幼儿看完整翻看故事《穿鞋子》,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故事画面。

  (2)故事中的`小牛在做什么?小羊为什么来到他身边?小羊帮助他做什么?小羊和小狮子为什么也出现了?

  (3)那只小老鼠做了一件什么事?

  (4)小牛的烦恼解决了吗?谁都给他帮助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3、幼儿欣赏故事。

  (1)幼儿分段欣赏故事,老师一边讲一边帮助幼儿解答刚才遇到的问题。

  (2)幼儿看图完整欣赏故事,识记并理解故事情节。

  4、老师请幼儿配合,利用手偶和实物表演情景剧《穿鞋子》。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正确穿脱鞋子的方法,并进行演示说明。

  活动延伸:组织"穿脱鞋子比赛"。

  附故事:穿鞋子

  小黑熊穿鞋子,穿呀穿,怎么也穿不进去。

  “小狮子,快快来,快来帮我穿鞋子!”哎呀呀,怎么也穿不进去。

  “小黄牛,快快来,快来帮我穿鞋子!”哎呀呀,怎么也穿不进去。

  小老鼠跑来了,骨碌碌,钻进了鞋子里。哎呀呀,原来里面有双袜子。袜子穿上脚,小黑熊鞋子穿好了。

小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结合本单元“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线”的多种用途。通过认识蜘蛛及了解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感受生活中的“线”。同时,尝试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线,如:皱纹纸搓成的线、玻璃丝绳、及时贴剪成的线条等,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为后面一系列的活动打好基础。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挂图《好忙好忙的蜘蛛》

  2、及时贴纸条,塑料绳,碎纸,纸绳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2)你们知道谜语中的“八卦阵”指的是什么?蜘蛛为什么要吐丝结网?

  二、蜘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吐丝的?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蜘蛛是用肚子后面的纺织器吐丝的)

  蜘蛛吐出来的丝织成的网为什么会捉住小虫子呢?

  蜘蛛在网上走,它自己会不会被粘住呢?

  三、蜘蛛织的`网有很多种形状,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四、了解一些不织网的蜘蛛丝怎样捕食的。

  五、幼儿运用各种材料操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帮蜘蛛结网好吗?提出操作要求:两人合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先设计再制作。

  活动效果与反思:

  此次活动内容与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有关,因此在活动中,他们始终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热情。活动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了解了蜘蛛吐丝秘密,知道了蜘蛛吐丝是为了捕捉食物和保护自己,还了解了蜘蛛吐丝的身体器官。随后,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好朋友一起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共同制作出一张张形态各异的蜘蛛网,满足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需求。

  本次活动将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孩子们用美劳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使科学的获得真正内化为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热门】小班教案范文汇总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小班教案范文汇总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小班教案范文汇总4篇

小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黄豆宝宝变魔术》是主题活动《营养的食物》中的活动之一,我们都知道豆浆、豆制品营养丰富,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黄豆宝宝变魔术,这是依据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选择了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

  二、活动目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根据颁布《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了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

  根据设计意图我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的重点:通过观察比较黄豆及豆制品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整个活动的设计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比较干湿黄豆的不同”、“了解黄豆能做各种豆制品”这几个环节完成。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

  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有干黄豆、湿黄豆、豆浆机、豆浆、豆制品录象、卤汁豆腐干等等。知识经验准备是事先请家长带孩子参观菜场。

  四、说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观察比较——知识深入——活动延伸

  关于引出活动,我考虑了很多。在以往的活动开始部分,大多采用游戏、角色对白,引出活动,为了更高的领会〈〈纲要〉〉中将各大领域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有意的创设情境(将黄豆倒在地上,)让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科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自然的引出课题。在旁观者眼里看来,这样设计也许要乱一些,但我觉得对幼儿收获更大,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尝试。

  基本部分是: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2)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3)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4)通过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结束部分: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整个活动由浅至深,从易到难。

  五、设计亮点

  一、重视幼儿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

  幼儿知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幼儿探索科学的操作过程,而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使活动过程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科学活动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于幼儿来说,操作过程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重视幼儿的科学活动的才做过程尤为重要。如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活动的材料:干湿黄豆,首先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给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并让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同时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解答幼儿的疑问,为他们的好奇好问的探索加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态度积极主动去尝试,探索。和谐宽松的气愤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重视幼儿探索活动的评价

  评价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以后探索活动的兴趣,对那些认真参与探索活动的幼儿

  要给予表扬,对每能很好参与活动的幼儿要予以鼓励,一出建议,鼓励胆小的'幼儿要乐于参与活动,使幼儿真正感受到探索科学活动是一件很有有趣的事,恰当的评价活动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

  三、教法的科学化,多样化

  我根据活动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进行学习。

  总之,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

  附:小班科学活动:

  黄豆宝宝变魔术

  一、活动背景: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

  二、.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1. 每组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 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豆浆机、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四、.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观察比较——知识深入——活动延伸

  1. 教师有意的创设情境(将黄豆倒在地上,)让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黄豆宝宝第一次变魔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

  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

  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4.. 知识深入,黄豆宝宝第二次变魔术,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5.通过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

  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6.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动分析:

  薯片罐子是幼儿生活里最常见的,空的薯片罐子能再利用,做成的各种玩具让幼儿爱不释手,而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能训练幼儿的感官,二者结合的话,即听薯片罐子里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获得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

  2.《小动物走》音乐、标记牌。

  3.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幼儿听一听。

  师: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

  幼:没有东西。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

  幼:没听到声音,所以没东西。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幼儿听一听。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幼:有东西了。

  师:你怎么知道有东西的呢?

  幼:我听见声音了。

  师:刚才我们摇一摇罐子没有听见声音的说明里面没有东西,听的见声音的说明里面有东西。

  (评析:薯片罐的出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通过摇一摇、比一比,听罐子里的声音的方法来辨别罐子里是否有东西,这种简单的经验来自于幼儿的生活。)

  二、听一听猜一猜

  1、老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师:请小朋友用小耳朵听一听,找一找,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幼儿自由选择玩罐子)

  2.集中交流:你的罐子里有东西吗?谁来摇给小朋友听一听。

  3.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师:老师也来摇一摇罐子(a:核桃),你听听老师的声音是不是和你的一样的。

  幼:逐一摇罐子听声音,和老师声音相同的幼儿坐到一起。

  师:摇罐子(b:黄豆),剩下的幼儿逐一摇罐子后和老师一样声音坐到一起。

  师:摇罐子(c:米),幼儿同上。

  (评析:在“罐子找朋友”的情景感染下,幼儿都能仔细地听辨罐子里的声音,。教师一对一的让幼儿摇罐子,能使幼儿听起来更清楚,更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三、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1)教师:我在罐子里放了三种东西(米宝宝、红豆宝宝、核桃宝宝),出示标记牌,依次认识核桃、米、黄豆标记牌。

  (2)请你摇一摇罐子,猜猜自己罐子里是核桃宝宝? (米、红豆)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声音。

  幼1:我觉得我的是核桃。

  幼2:我听出来我的是米。

  幼3:......

  (3)验证。

  幼儿打开罐子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及时调整幼儿位置,一样的坐到一起。

  (评析:这一环节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给前面的听的过程作了一个验证,既使幼儿体验到自己猜测正确的喜悦,又为一些判断错误的幼儿提供了一次改正的机会。)

  四、听一听玩一玩

  1.《红绿灯》游戏:

  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分组轮流摇罐子,听声音。

  2.听音乐《小动物走》,跟着音乐节奏,师幼一起摇罐子演奏。

  五、延伸探究活动

  1.师摇一摇装有餐巾纸的罐子,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展开阅读全文

  师:罐子里有没有东西?

  幼:没有东西。

  2.教师打开罐子,拿出餐巾纸。

  师:这个罐子摇起来听不见声音,里面却藏着东西,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放到罐子里摇一摇听不见声音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听故事,感受情节的趣味性,说说关于穿鞋子的事情。

  2、掌握正确的穿脱鞋子方法。

  3、学会自我服务,乐于帮助同伴。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2、故事《穿鞋子》中出现的角色手偶。

  3、一双鞋子、一双袜子。

  活动过程

  1、提问题引出主题。

  (1)你收到过新年礼物吗?是什么样的礼物呢?说出来听一听。

  (2)小牛也受到了一份新年礼物,可这份礼物却给他带来了一些小的烦恼?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2、引导幼儿看故事,猜一猜情节。

  (1)请幼儿看完整翻看故事《穿鞋子》,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故事画面。

  (2)故事中的`小牛在做什么?小羊为什么来到他身边?小羊帮助他做什么?小羊和小狮子为什么也出现了?

  (3)那只小老鼠做了一件什么事?

  (4)小牛的烦恼解决了吗?谁都给他帮助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3、幼儿欣赏故事。

  (1)幼儿分段欣赏故事,老师一边讲一边帮助幼儿解答刚才遇到的问题。

  (2)幼儿看图完整欣赏故事,识记并理解故事情节。

  4、老师请幼儿配合,利用手偶和实物表演情景剧《穿鞋子》。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正确穿脱鞋子的方法,并进行演示说明。

  活动延伸:组织"穿脱鞋子比赛"。

  附故事:穿鞋子

  小黑熊穿鞋子,穿呀穿,怎么也穿不进去。

  “小狮子,快快来,快来帮我穿鞋子!”哎呀呀,怎么也穿不进去。

  “小黄牛,快快来,快来帮我穿鞋子!”哎呀呀,怎么也穿不进去。

  小老鼠跑来了,骨碌碌,钻进了鞋子里。哎呀呀,原来里面有双袜子。袜子穿上脚,小黑熊鞋子穿好了。

小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结合本单元“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线”的多种用途。通过认识蜘蛛及了解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感受生活中的“线”。同时,尝试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线,如:皱纹纸搓成的线、玻璃丝绳、及时贴剪成的线条等,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为后面一系列的活动打好基础。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吐丝结网的特性。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挂图《好忙好忙的蜘蛛》

  2、及时贴纸条,塑料绳,碎纸,纸绳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2)你们知道谜语中的“八卦阵”指的是什么?蜘蛛为什么要吐丝结网?

  二、蜘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吐丝的?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蜘蛛是用肚子后面的纺织器吐丝的)

  蜘蛛吐出来的丝织成的网为什么会捉住小虫子呢?

  蜘蛛在网上走,它自己会不会被粘住呢?

  三、蜘蛛织的`网有很多种形状,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四、了解一些不织网的蜘蛛丝怎样捕食的。

  五、幼儿运用各种材料操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帮蜘蛛结网好吗?提出操作要求:两人合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先设计再制作。

  活动效果与反思:

  此次活动内容与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有关,因此在活动中,他们始终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热情。活动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了解了蜘蛛吐丝秘密,知道了蜘蛛吐丝是为了捕捉食物和保护自己,还了解了蜘蛛吐丝的身体器官。随后,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好朋友一起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共同制作出一张张形态各异的蜘蛛网,满足了孩子们动脑、动手的需求。

  本次活动将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孩子们用美劳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使科学的获得真正内化为幼儿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