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秋天的怀念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深刻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学习本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读写结合,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一、切入点。
我有一个难题,想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下,可以吗?
我有一个学生,他很想买一盘周杰伦的专辑《八度空间》,可是他的妈妈怎么也不肯。结果母子俩大吵了一架。妈妈很伤心。这位学生在日记里说:“老师,我不明白妈妈怎么会如此蛮横不讲理。我该怎么办?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
各位同学,你觉得这位同学做错没有?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感谢大家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主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是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苦心。我在想,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误会与争执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那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散文,我们来看看这位残疾人作家是如何读懂母亲,读懂生命的。请看〈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兴趣点。
大家的发言都很不错。那么,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冲突,对母亲的不理解与伤害。
3、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4、和学生一起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写一段内心独白。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四、质疑点。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痛惜之情和不屈的精神。确实,秋是一个感伤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都将从繁华走向衰败,从灿烂走向苍白。可是,刚才我发现大家都提到了菊花。对这对命运多舛的母子来说,菊花,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此问题导入学生对不懂之处的探讨。
五、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至于死,又何必忙着去奢谈?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好,课后请大家从网上搜集有关菊花的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师:看到“秋天”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请大家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秋天的怀念》,想想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板书:母亲),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学生概括。
2、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
(一)要了解母亲,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板书:我)
21岁的史铁生,身患重病,双腿瘫痪。想想,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到处玩玩,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该怎么办?他的心里会怎么样?(估计学生会说:痛苦)
是啊。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儿子心里痛苦的句子。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这句话。他对生活的绝望,暴怒无常)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言下之意,是我已经不想活了。)
故而,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问学生,“我”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生答……
师:这样一个不想活的史铁生,如果你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
生答……
是呀,谢谢你们。
那么,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的句子。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问: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a 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估计学生回答:忍住的是因为儿子双腿瘫痪不想活的痛苦,还有母亲自身的病痛。)
是呀,母亲此时也是身患重病。大家从课文当中找找关于母亲病重的句子。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你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病得很重?把这种疼痛读出来)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你又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的病很重?把感受送进去,并读出来)
想想她得的是什么病?
肝癌的疼痛会是怎样的?(肝硬化,人体内的水份不能外排,堆积在体内,肚子会越来越大,可见其疼痛难忍的程度。得这种病的人,脸色发青,生命不超过三个月。)
这个母亲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并活不了多久,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痛。但是,他有没有告诉他儿子,自己的病情?儿子知道吗?
(估计学生回答:不知道)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估计一:为了不让儿子更痛苦。是啊,儿子本来就不想活了,当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一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而没有活下去勇气。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
是呀,我们从一个“忍”字,读出了这样一份伟大的母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的爱,一起来读读母亲说的这句话。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大家想想,史铁生因为双腿瘫痪,心情烦燥而发怒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母亲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交杂在一起而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估计:为了儿子着想)
2、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表现母亲时时关注着、无私地呵护着儿子。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
(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抓住 “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 “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 为什么要央求我去看菊花?看花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又看出了,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4)“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3、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儿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二)、对母亲的怀念
1.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请同学们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
预计:“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花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请……)
在此,对于菊花的理解,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正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儿子领悟了母亲教给的“好好儿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敢勇地前进,让有缺憾的生命不再缺憾。面对自己的成功,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母亲。作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先后提到了他的伟大的母亲,是母亲的“好好儿活”,让他好好地活了下来,并用笔代替双腿走出了一条非常人能走的路。(板书总结)
6、那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预设:
瘫痪 憔悴 淡雅
脾气 整宿 深沉
砸碎 敏感 高洁
捶打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归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3、关于“我”
合作探究三:“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 迁移拓展,对话心灵
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五、回读课文,延读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再次朗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有争议的问题,咱们一起交流、解决。
2、延读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 送》
六、推荐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教师寄语:让我们拥有如花的心情,好好活着!让日子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
【板书设计】略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瘫痪 仿膳 豌豆 诀别
(2)用“诀”口头组词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2。通读课文
3。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
二、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从哪些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3。分四人小组说一说。
4。全班交流反馈。
5。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三、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作者运用一件件小事反复涌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道的?
2。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3。谁能把刚才你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读写结合。
1。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回忆下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学了这篇课文,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
4。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板书设计
10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教案点评:(略)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设计理念:
中国文字,个性是抒写心中细腻情感的文字,透过读能唤起文本与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体验。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潜力,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理解情感的洗礼。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情绪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感知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和愧疚之情。透过这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潜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述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透过描述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盼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情绪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明白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情绪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齐,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感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好处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下应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这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设计意图:
课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挚,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好处。
三、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瘫痪雁侍捶絮豌
2、你能认识它们吗谈谈你是透过什么途径认识的
3、你能记住这些生字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识字、记字方法,及时总结,到达交流共享的目的。】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能读好吗
课件出示新词语:瘫痪雁阵侍弄捶打絮絮叨叨豌豆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还敢试试读好它们吗
【课件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画出内含新词的语句。】
6、自由用心读读这些句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的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
从生字到生词,然后到语句,从音、形到词语理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深入透彻,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总结掌握了方法,重要的是为后面课文的解读体悟做好了准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句、好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轮流读一自然段课文,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重读。
3、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在读中感悟。
4、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组织师生交流,概括总结。
6、自由朗读课文,多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设计意图:
语言,语言,就是要多读!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里,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文本情感的浸润。
五、追踪作业,巩固加深。
1、朗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做批注。
2、摘抄文中好词语佳句。
3、搜集有关母爱或思念母亲的文章、诗歌等。
设计意图:
透过摘抄、朗读、资料搜集等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起到一种及时追踪、适时巩固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细读感悟。
1、齐读生字新词,听写新词。
2、自主交流,温故而知新。
1)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明确课文抒写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和愧疚之情。】
2)课文的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读一读。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透过复习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3、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句话,还还想明白些什么
(2)齐读这句话。
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活从母亲的哪些表现能够体现母亲要“我”好好活下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划出描述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
设计意图:
从一句在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为中心,生发开来。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让学生选取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潜力。
(3)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探讨、感悟句子体现的思想感情:
①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躲、偷偷、悄悄、红红”等细节描述来体悟母亲细腻入微的母爱。
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④“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⑤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⑥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策略:
1)、指名分别读一读每一小句。然后按提示讨论交流:
2)、从这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母亲有什么样的变化
【“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说”写出了母亲当时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其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3)、一个“挡”字体现了什么,母亲为什么要“央求”作者去北海看菊花
【“挡”体现了母亲不想让“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央求”去看菊花,是想让儿子散散心,好好活下去。】
4)、“喜出望外”如何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喜出望外”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个性高兴。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以为我的情绪变好了,感到高兴。】
5)、母亲为什么“忽然不说了”
【母亲不忍心让瘫痪的“我”“触字”伤情,尽量不提与“腿”有关的让“我”敏感的字眼。】
6)、先自由有感情读读上面句子,再齐读感悟。
7)、让学生按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文中其它的细节描述来谈谈母亲的伟大无私,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
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情感,以实现“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透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潜力。
课件出示: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a、指名读、齐读。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从“最后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临去世,依然没有想到过自己,最惦记,最无法割舍的还是自己的儿女,这就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母亲。】
c、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
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a、先自由读,在齐声有感情朗读。
b、不同颜色的菊花绽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独特见解,教师只作点拨。】
c、“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懂得了吗
【儿女“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母亲的话,好好生活下去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最深切的怀念。】
d、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读,诵读至背诵出来。
设计意图:
读、背感动你的句子,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魅力,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的感悟过程中与作者生发情感的共鸣,体悟得到落实、提升,心灵受到洗涤,灵魂得到震撼。
二、拓展链接,开阔视野。
1、创设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祭祀时节,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对母亲诉说些什么呢试着设身处境,写一写,说一说。
2、配以哀伤悠扬的音乐,学生自由写话,再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动口读、说,动脑想,动手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同时,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开放作业,延伸文本。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2、阅读史铁生的著作《合欢树》,继续深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照顾、关心
母亲我
怀念、愧疚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抓住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形象。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升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学习史铁生母子坚强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四、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以老师为主的讲授法和提问法,以及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和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题目
1.通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母亲”是个亲切的字眼,提到母亲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师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母亲?
(生答: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很爱我们等?)
2.看到题目“秋天的怀念”,师问: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答:秋天是个容易伤感的季节,或许是对发生在秋天的某件事的怀念?或者是对在秋天去世的某个人的怀念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师问: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答:两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2.通读全文,师问: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师问:借助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怎么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生答: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母亲:慈爱,乐观,坚强)
2.研读课文,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字眼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3. 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生答:“躲“字突出母亲不愿让儿子看到自己的难过,但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只得躲起来注意着儿子的动静;”忍“字突出了母亲的伟大与坚强,面对残疾的儿子,即使自己生患重病也不想让儿子失去活的希望;”挡“字突出了母亲不想儿子看到落叶纷飞的,生命逝去的萧条景象,她想让儿子积极乐观地活着,她要挡住的不仅是落叶,她要挡住的更是一扇通向死亡的门。)
4.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或最喜欢的部分,并讨论其喜欢或感动的原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答: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我深深感动。2.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在临
死前仍让放不下自己的儿女,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这一生的`操劳。)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动
1.师问: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生答: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4.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
地出去了。5.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师问: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的病”?
(生答:母亲知道儿子由于行动不便很伤心难过,对生活也充满厌倦和绝望,她不想儿子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这会更加加重他的精神负担,而自己是儿子的唯一依靠,不想儿子觉得自己快失去依靠而更加轻生。)
(五)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师问: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生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2.师问: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的活?
(生答: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师问:通过看菊花,母亲意在给儿子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生答:盛开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泼泼洒洒、烂漫,鲜花是生命的象征,母亲希望盛开的鲜花能激起儿子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好好儿活下去。)
3.师问:母亲带着对儿女们深深的牵挂离开了,我想儿子应该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大家试想下清明节到了,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生答:他会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儿活的。我要像北海那怒放的菊花一样,好好儿的活,活得坚强,活得快乐,活得有价值,请您在天国里放心!我早已不是曾经那个自暴自弃的孩子了,我要好好地活下去。”)
(六)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作为课后作业写下来。
(七)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实现了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地深切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相关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案04-15
《秋天的怀念》教案02-12
《秋天的怀念》教案02-01
秋天的怀念教案04-02
《秋天的怀念》的教案02-27
《秋天的怀念》教案12-29
《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04-10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10-18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教案03-03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