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桥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4-11-02 17:31:32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桥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桥教案范文集锦7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安三袁”的相关文学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3、体会作者选材取舍的依据,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学家、和其文学主张是:

  2、解释加点字或词:

  京师最胜地也民工窈窕绿树中以娱友人缙绅

  喧嚣怒诟穿沟渠淤泥相与御貂帽

  3、重点句子翻译:

  A、朝夕设色以娱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饮以为酒

  D、山请水意,了不相属

  E、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点拨引导回答,理解文意

  1、袁宏道对高粱桥的景色评价是:

  他对这里美景的描绘的句子是: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写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过那些句子表现出来?

  2、A、袁中道在游记中交代自己出游的缘由是:从“”字可看出作者很被动的心态。

  B、第二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写出出游突遇的恶劣天气情况。

  C、第三段中交代作者真实心境的句子是:

  写江南春天和贵人、游客山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比较赏析,总结中心:

  袁氏兄弟在同一时间、同一的地点,同行的人相同的情况下,为何写出的文章内容却大不相同?

  附: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景美

  情雅心乐

  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被动出游

  突遇天变心闷

  自我解嘲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程、闭、驶、划、稳、软、折”这7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野 巧 专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北京的桥》,边听边记忆歌中有哪些桥。

  2、 教师出示潜水桥和塑料桥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他们什么样?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走上这两座桥看一看, 板书课题《兰兰过桥》,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兰 桥 座 结 实 丁 野 急 巧 提 专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原野 提包 桥梁 专家 惊奇 取出 轻巧 结实 野花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 板书。

  急:上面是“刀”字头,下面是横折,横, 横,不是“山”字,最下面是“心”字底。

  桥: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字旁,右边是“乔”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最原始的桥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

  野: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里”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笔顺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注意与“矛”字区分。

  巧:第五笔是竖折折钩,一笔写成。

  专:独体字,笔顺是:横,横,竖折撇,点。

  动手书空。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兰兰的爷爷是一位桥梁工程师。一天,他开车带兰兰去玩,过大河的时候来到潜水桥上,他们看到了鱼和船;要过小河时,爷爷取出塑料管子充好气,就和兰兰走上了塑料桥。过桥后,爷爷把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 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并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语。

  原野 野花 桥梁 专家 桥顶

  提包 结实 轻巧 取出 惊奇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 板书设计:

  9 兰兰过桥

  兰 桥 座 结 实 丁 野 急 巧 提 专

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1、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3、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4、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5、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6、《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7、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8、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9、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10、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按写作对象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

桥教案 篇5

  操作过程

  1、召集学员介绍项目名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跳跃。

  2、讲解保护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3、要求全体学员完成,跃出前要将起跳绳探出脚尖,先将保护绳向前打,然后再跃出,跳跃时不允许抓前面的保护绳索。

  4、学员到桥上先站稳,然后由教师为其加上保护绳索,再摘去上升器铁索。

  5、全体学员给准备跳跃的学生加油。

  活动目标

  1、“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自我突破,挑战自我,超越心理障碍,全力以赴,克服队员的畏难情绪。

  2、同样的项目在地面完成是容易的,但是换到高空为什么就那么难呢?通过高空中的项目,增进员工的`适应性。

  3、通过加油、鼓励、关注等让学员认识到相互激励与关爱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必备因素。

  4、以积极的心态去争取和获得机会。

  5、认知心态对行动的影响,学习缓解心理压力。

  项目规则及保护要点

  所有学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依次爬上断桥,完成两次跨步跳(跳过去、跳回来)视为成功。

  1、确认学员已穿戴好安全装备(包括安全带、安全帽、上升器),在指定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后方可上升。

  2、在断桥上起跳前,学员应将用力的脚的前1/3伸出桥板边沿,然后抬头,将保护绳甩向前方,起跳(学员也可一只手拽住保护绳起跳,但不推荐)。

  3、跳跃断桥动作三禁止:第一,严禁助跑和跨;第二,严禁双脚跳;第三,严禁单脚跳。

  4、学员上断桥之前,应由队长带领全队队员为其加油——全体队员将手放在即将挑战自我的学员的头部、肩部,整齐地大声喊出其名字及“加油”等话语。

  5、项目进行期间,其他队员应关注上方的队友。

  注意事项

  1、教师须示范讲解安全带、安全头盔的穿戴使用方法,进行上桥攀爬前须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注意安全带反扣和女学员的长发,有长发者应将长发束入盔内,头发特别长的应放入衣服内)。

  2、讲完规则时应让学员在地面实验跳跃几次,熟悉动作要领,大致并了解自己能跳的距离。

  3、教师与学员一样,一旦上桥,任何活动都必须在有保护的状态下进行。

  4、关注学员情绪——特别是一上来就很紧张的学员,让其进行深呼吸,给予足够的鼓励。

  5、教师应有耐心,控制自身情绪。

  总结分享

  1、成功跳跃后,你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2、跨之前和跨之后的心态有何不同?

桥教案 篇6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小时候,爷爷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在遥远的东海,有一座山,山上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有一支神奇的笔,用它画鸟,鸟能在天空飞翔;用它画鱼,鱼能在水中畅游;用它画桥,桥马上就会飞跨在江河上……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梦想得到那支神笔,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好多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它。

  茅以升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爷爷说:“因为人们不知道得到它的'秘诀。”茅以升又问:“这秘诀是什么呢?”爷爷呵呵笑道:“我告诉你。”说着让孙子伸过手来,在他手心里写了两个字。茅以升一看,这两个字是“勤奋”,顿时,他心里全明白了,说:“我一定要用这秘诀去‘画’桥!”

  从那以后,茅以升时时刻刻把“勤奋”二字牢记在心,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他从私塾里转学到南京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在那里他学到了数学等新的知识。一次,他看到一本书上圆周率的数字写到了小数点后面100位,就使劲儿背,居然在一次新年晚会上把100位数字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惊呆了,长时间地给他鼓掌祝贺。

  1911年,年仅15岁的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大学堂,毫不犹豫地选了造桥专业。在学堂里他给自己订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课前都要认真预习,画出难懂的地方;课上专心听讲,记下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再参考外文书籍,整理成笔记。

  春节他不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是在宿舍里独自一人挑灯夜读。思念亲人时他就拿出父母亲的照片看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考试,茅以升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后来他参加了清华学堂向全国招收10名留美研究生考试,结果,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茅以升在美国留学,仅一年时间,便取得硕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用“神笔”,为祖国和人民“画”出了许多座桥梁。

桥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只要内容)

  3、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4、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5、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6、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7、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放声读7~22自然段。

  四、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有关桥教案范文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的教案02-24

桥的教案03-10

《桥》教案06-01

《桥》教案07-10

美术桥的教案05-19

《桥》教案(精)09-25

桥的小学教案03-05

美丽的桥的教案01-22

桥教案范文01-26

关于的桥教案03-24

有关桥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桥教案范文集锦7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安三袁”的相关文学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思。

  3、体会作者选材取舍的依据,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公安三袁”是指代文学家、和其文学主张是:

  2、解释加点字或词:

  京师最胜地也民工窈窕绿树中以娱友人缙绅

  喧嚣怒诟穿沟渠淤泥相与御貂帽

  3、重点句子翻译:

  A、朝夕设色以娱友人

  B、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C、茗饮以为酒

  D、山请水意,了不相属

  E、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点拨引导回答,理解文意

  1、袁宏道对高粱桥的景色评价是:

  他对这里美景的描绘的句子是: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写水清的句子是:

  作者的情趣通过那些句子表现出来?

  2、A、袁中道在游记中交代自己出游的缘由是:从“”字可看出作者很被动的心态。

  B、第二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写出出游突遇的恶劣天气情况。

  C、第三段中交代作者真实心境的句子是:

  写江南春天和贵人、游客山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比较赏析,总结中心:

  袁氏兄弟在同一时间、同一的地点,同行的人相同的情况下,为何写出的文章内容却大不相同?

  附: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景美

  情雅心乐

  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被动出游

  突遇天变心闷

  自我解嘲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程、闭、驶、划、稳、软、折”这7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野 巧 专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北京的桥》,边听边记忆歌中有哪些桥。

  2、 教师出示潜水桥和塑料桥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他们什么样?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走上这两座桥看一看, 板书课题《兰兰过桥》,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兰 桥 座 结 实 丁 野 急 巧 提 专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原野 提包 桥梁 专家 惊奇 取出 轻巧 结实 野花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 板书。

  急:上面是“刀”字头,下面是横折,横, 横,不是“山”字,最下面是“心”字底。

  桥: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字旁,右边是“乔”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最原始的桥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

  野: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里”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笔顺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注意与“矛”字区分。

  巧:第五笔是竖折折钩,一笔写成。

  专:独体字,笔顺是:横,横,竖折撇,点。

  动手书空。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 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兰兰的爷爷是一位桥梁工程师。一天,他开车带兰兰去玩,过大河的时候来到潜水桥上,他们看到了鱼和船;要过小河时,爷爷取出塑料管子充好气,就和兰兰走上了塑料桥。过桥后,爷爷把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 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并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语。

  原野 野花 桥梁 专家 桥顶

  提包 结实 轻巧 取出 惊奇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 板书设计:

  9 兰兰过桥

  兰 桥 座 结 实 丁 野 急 巧 提 专

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桥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1、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3、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4、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5、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6、《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7、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8、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9、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10、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按写作对象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

桥教案 篇5

  操作过程

  1、召集学员介绍项目名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跳跃。

  2、讲解保护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3、要求全体学员完成,跃出前要将起跳绳探出脚尖,先将保护绳向前打,然后再跃出,跳跃时不允许抓前面的保护绳索。

  4、学员到桥上先站稳,然后由教师为其加上保护绳索,再摘去上升器铁索。

  5、全体学员给准备跳跃的学生加油。

  活动目标

  1、“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自我突破,挑战自我,超越心理障碍,全力以赴,克服队员的畏难情绪。

  2、同样的项目在地面完成是容易的,但是换到高空为什么就那么难呢?通过高空中的项目,增进员工的`适应性。

  3、通过加油、鼓励、关注等让学员认识到相互激励与关爱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必备因素。

  4、以积极的心态去争取和获得机会。

  5、认知心态对行动的影响,学习缓解心理压力。

  项目规则及保护要点

  所有学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依次爬上断桥,完成两次跨步跳(跳过去、跳回来)视为成功。

  1、确认学员已穿戴好安全装备(包括安全带、安全帽、上升器),在指定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后方可上升。

  2、在断桥上起跳前,学员应将用力的脚的前1/3伸出桥板边沿,然后抬头,将保护绳甩向前方,起跳(学员也可一只手拽住保护绳起跳,但不推荐)。

  3、跳跃断桥动作三禁止:第一,严禁助跑和跨;第二,严禁双脚跳;第三,严禁单脚跳。

  4、学员上断桥之前,应由队长带领全队队员为其加油——全体队员将手放在即将挑战自我的学员的头部、肩部,整齐地大声喊出其名字及“加油”等话语。

  5、项目进行期间,其他队员应关注上方的队友。

  注意事项

  1、教师须示范讲解安全带、安全头盔的穿戴使用方法,进行上桥攀爬前须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注意安全带反扣和女学员的长发,有长发者应将长发束入盔内,头发特别长的应放入衣服内)。

  2、讲完规则时应让学员在地面实验跳跃几次,熟悉动作要领,大致并了解自己能跳的距离。

  3、教师与学员一样,一旦上桥,任何活动都必须在有保护的状态下进行。

  4、关注学员情绪——特别是一上来就很紧张的学员,让其进行深呼吸,给予足够的鼓励。

  5、教师应有耐心,控制自身情绪。

  总结分享

  1、成功跳跃后,你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2、跨之前和跨之后的心态有何不同?

桥教案 篇6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小时候,爷爷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在遥远的东海,有一座山,山上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有一支神奇的笔,用它画鸟,鸟能在天空飞翔;用它画鱼,鱼能在水中畅游;用它画桥,桥马上就会飞跨在江河上……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梦想得到那支神笔,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好多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它。

  茅以升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爷爷说:“因为人们不知道得到它的'秘诀。”茅以升又问:“这秘诀是什么呢?”爷爷呵呵笑道:“我告诉你。”说着让孙子伸过手来,在他手心里写了两个字。茅以升一看,这两个字是“勤奋”,顿时,他心里全明白了,说:“我一定要用这秘诀去‘画’桥!”

  从那以后,茅以升时时刻刻把“勤奋”二字牢记在心,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他从私塾里转学到南京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在那里他学到了数学等新的知识。一次,他看到一本书上圆周率的数字写到了小数点后面100位,就使劲儿背,居然在一次新年晚会上把100位数字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惊呆了,长时间地给他鼓掌祝贺。

  1911年,年仅15岁的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大学堂,毫不犹豫地选了造桥专业。在学堂里他给自己订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课前都要认真预习,画出难懂的地方;课上专心听讲,记下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再参考外文书籍,整理成笔记。

  春节他不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是在宿舍里独自一人挑灯夜读。思念亲人时他就拿出父母亲的照片看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考试,茅以升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后来他参加了清华学堂向全国招收10名留美研究生考试,结果,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茅以升在美国留学,仅一年时间,便取得硕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用“神笔”,为祖国和人民“画”出了许多座桥梁。

桥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只要内容)

  3、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4、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5、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6、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7、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放声读7~22自然段。

  四、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