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02 02:52:5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探索弯管的秘密。

  2、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初步获得有关材料特性的经验。

  活动准备:弯管、小盘、手电筒、棉签、带螺母的线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获得有关材料特性的`经验。

  活动难点:初步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

  活动分析:

  1、介绍材料,设置情景,引出课题

  向幼儿介绍弯管、小盘、手电筒、棉签、带螺母的线等材料,设置情景“赛跑看谁能通过弯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2、预测实验结果

  出示实验预测记录表,和大家一起讨论,谁能够通过弯管。通过举手表决的方法得出预测结论,老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记录,同时向幼儿示范正确记录的方法。

  3、验证并记录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的动手操作,将结论记录下来。

  (2)将实验结果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以上是活动的难点部分,采用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讨论法、验证法进行突破。

  4、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知识经验

  结合记录表和操作材料,共同讨论:空气和带螺母的线为什么能过弯管?棉签和光线为什么不能过弯管?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重在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进行突破。

  5、活动延伸: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棉签通过弯管?

  6、活动评价:表扬活动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儿童网站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总结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小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总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专家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引导感知冰的凉、易融化等特征。

  2.迁移已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重点:引导幼儿在多种感官和自主实践的方式下获取冰的直观经验。

  难点:在自主探索中,能明确并说出自己所运用的取物方法。

  活动准备:

  冰、夹心冰块、水、盆、小石头、剪刀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1.老师收到了来自南极好朋友企鹅送来的礼物,猜猜看是什么?

  2.引导幼儿通过摸、看等多种方法,感受冰的特征。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小结冰的特点:冰摸一摸是凉的、很光滑;放在手心里会慢慢融化成水,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二、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1.打开第二份礼物。小企鹅把礼物放在冰块里了,有什么办法能取出礼物?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可以取出冰中小礼物的方法。

  2.介绍环境中的一些辅助工具,请每位幼儿取一块冰块,尝试想办法取礼物。

  3.幼儿自由取宝,教师观察记录不同的.取宝方法。

  4.分享交流。

  (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用小手捂冰,用石头敲冰……)

  三、品尝自己取出的宝,体验成功感。

  请幼儿介绍自己冰块里藏了什么?你是怎么取出来的?

  四、留疑,激发再探索的欲望。

  小企鹅是怎么把礼物放到冰块里的?引导幼儿回家试一试。

  让幼儿在各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取对冰的初步认知,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如何冰中取物,增加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下面的实践探索作经验铺垫。

  自主探索,检验设想,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经验。

  提供说说吃吃的平台,帮助幼儿经验共享,感受成功的喜悦。

  保护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并给予新的探索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主要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能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够大方的表达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

  3、增加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我喜欢的小动物”信息报;逛动物园的经验教师课件:幼儿喜欢的动物(长颈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动物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谈话交流、初步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看我们的世界不光有人类还有很多的'动物朋友,谁来说一说你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动物,有的人喜欢的动物一样, 可是喜欢的原因却不一样。

  二、幼儿自主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

  1、引导幼儿结合信息报讲述

  2、同伴相互讲述,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皮毛、花纹等特点便于幼儿进行讲述。 引导幼儿介绍自己信息报上呈现的小动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本领、习性等。老师结合幼儿的经验及时地给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特点。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分类:分几类进行分享交流猛兽类:老虎、豹子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分享的这几个动物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非常的凶猛、爱吃肉。

  温顺动物类:兔子、鹿、马、长颈鹿等刚才我们分享的这些动物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身上都有皮毛、有头、躯干、四条腿、都是吃草的动物比较温顺。

  特征分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

  饮食特点分类:青草类、肉食类、五谷杂粮类、

  2、引导幼儿自主的给动物进行分类

  师:你还想怎么分类?为什么?

  (可以根据颜色、体型、生活环境等等进行分类)

  老师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幼儿清晰地介绍、表述有关小动物的信息。

  四、教师结合课件帮助幼儿小结提升有关动物的经验例如:老虎的虎斑纹、山中之王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里、身上的花纹像什么呀?

  五、活动延伸

  分小组进行探究,首先让幼儿提问,带着问题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萌生玩石头的兴趣,了解石头上可以涂色画图案,体验创作的乐趣。

  2、倾听故事,初步感知石头的用途,体验石头实现愿望的快乐心情。

  3、在音乐伴奏下学习用石头敲击简单的节奏。

  活动重点:

  幼儿能认倾听大胆的想向,敢说。

  活动难点:

  通过幼儿的小手来帮助石头达成心愿。

  活动准备:

  1、立体教具。小鸡,小猫。蜈蚣卡片各一张贴在积木上。

  2、一块贴有五官的石头。

  3、幼儿每人捡3—4块石头,组织幼儿参观小区,寻找石头路。

  4、音乐磁带《小星星》

  活动过程:

  一、画石头。

  引导幼儿观察,大胆想象,自由涂、画石头,通过幼儿的小手一个个石头,摇身一变,成了幼儿手中心爱的玩物。有的变成了有趣的交通工具:汽车、轮船。。。。。。有的变成了动物,企鹅、小鸟、兔子、象、蝴蝶。。。。。有的利用了石头的形状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有的利用石头本身的窟窿变成了有胡子的老人、奥特曼、还有的把石头涂成了各种颜色,铺成了一条小的五彩石头路。

  二、石头碰碰响。

  调皮的石头、来唱碰碰歌了———石头打击乐。音乐享乐,我们用石头跟着节奏演奏吧,播放音乐,按节奏用石头与石头一起敲击。

  三、听故事《快乐的石头》

  在石头王国里有一块石头,光溜溜,胖乎乎的',石头看到小朋友能天天上幼儿园跟老师学本领,心理很羡慕。一只小鸡走来了。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鸡摇摇头,不肯把脚借给石头。这时一只小猫过来了。小猫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猫摇摇头,也不肯借脚。蜈蚣爬过来,石头说:蜈蚣大哥,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蜈蚣摇摇头,还是不肯把脚借给石头。唉,我自己要是能长出脚来该有多好啊!石头多想到处看看。哟,多漂亮的石头!一个小朋友走过来,捡起了石头,把它变成了一副画送给了老师。现在石头在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静静的听课。石头就象自己长了脚一样。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非常的快乐。

  1、倾听故事:教师操作桌面教具引导幼儿说说石头前后的心情变化,体验石头实现愿望的快乐心情。石头虽然最后还没长出脚,但它感觉自己长了脚一样,因为它的心愿实现了,不光是那个小朋友,我们班上的每个小朋友却帮了很多石头达成了心愿。石头来到我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学习,做游戏非常的快乐。

  四、变成一样多。

  方法同组幼儿分男女,男孩拿出和鸡脚一样多的石头2个,女孩拿出和猫脚一样多的石头,用什么办法把2个和4个石头变成一样多呢?(有的拿来2个变成和4个一样多,有的把4个里拿掉1个放在2个那里,变成一样多了。还有的把4个石头拿走2个,变成和2个一样多)

  五、会变的石头,用肢体动作表示。

  有的变成了兔子,有的变成了大象,有的变成了飞鸟,蝴蝶。有的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奥特曼的形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区角活动是孩子喜爱的且适合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活动形式。我们班幼儿都很喜欢玩区角活动,特别是对玩具展览区情有独钟。因此我们把每个星期星期五定为玩具分享日,让幼儿交换着玩玩具。在活动中我发现他们对各种会动起来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但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动起来?他们是靠什么动起来的吗?"他们都很迷惘,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让他们在原有玩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各种不同的玩具是靠什么动起来的。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观察利用惯性、发条、电等能使玩具动起来的现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并能大胆地讲述探索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汽车、飞机等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若干、三个筐、纽扣、绳子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环境、直接导入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玩玩具了,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次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又带来了很多玩具,但是今天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一想怎样让你的玩具动起来?

  1、玩好以后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二、分享发现现象

  1、我发现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让它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分类摆放)2、XX玩具、XX玩具、XX玩具我们用手推着动的,手放了以后它们还会动,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小朋友一起叫一下它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

  3、XX玩具、XX玩具、XX玩具都需要上了发条才会动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条玩具。

  4、我们再来看一下XX玩具、XX玩具、XX玩具它们都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东西?(电池)原来它们是靠电池才动起来的,打开开关按纽电源接通了它们才会动起来。所以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电动玩具。

  三、幼儿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对玩具动起来的影响

  1、刚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宝宝分类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发条玩具的时候,发条拉的短一点和拉的长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2、我们再看一看惯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点和轻一点,它们开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3、幼儿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4、教师小结:原来发条玩具的绳子拉的越长,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远;拉的短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惯性玩具推的重一点,它就跑的快一点,远一点;推的轻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

  四、幼儿自制玩具

  1、刚才这么多有趣的玩具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了小朋友玩得更开心才设计出来的,所以小朋友要爱护它们。现在老师也要请小朋友用你们能干的小手来做一件玩具?是什么呢?(教师出示纽扣和绳子)

  2、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纽扣动起来的?

  3、教师示范做纽扣玩具。

  4、幼儿自由制作玩具(打结的时候可以请其他老师帮忙,但是要注意礼貌)。

  5、今天小朋友做了一件惯性玩具,以后我们到区角里去做电动玩具、发条玩具,好吗?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我们做的玩具吧!(教师带幼儿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教育资源来自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玩具,作为中班的孩子有他们的年轮特点,有意行为开始发展,适应了科学活动提出的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要求的。反思我理了以下几点:

  1,教师评价与孩子评价

  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给了鼓励,让孩子和同伴交流示范的时候孩子的参与欲望,最后经理奖励每个人的电池,但本课也还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2,示范观察与交流

  让孩子在玩具工厂里摸一摸,做一做,拆一拆等达到了让孩子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让一部分的孩子的玩具先动起来,并让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示范自己怎么安装电池的。让玩具安装上电池但不会动的观察自己安装的电池跟别人安装的有什么不一样。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也让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一个沟通与讨论的机会。

  3,经理送了每个孩子一对电池让孩子们拿着电池能使某些物件动起来,以达到孩子的学习环境由课堂转移到了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来,这让活动由课内空间到课外空间的相结合。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的多样性及特征。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认识春芽的基础上理解歌词,唱准音调。

  2、引导幼儿去感受和表现声音力度的强弱。

  3、鼓励幼儿乐于在集体面前大胆演唱和做动作。

  活动准备:

  1、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下雨的情景;歌曲磁带。

  2、种子在雨中发芽长大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讨论下春雨的情景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2、观察图片说出种子的发芽过程。

  3、教师根据图片讲解歌词内容并用手势和动作表现种子说话的声音是弱的。

  4、幼儿学唱歌曲。

  5、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齐唱、分组唱、领唱。

  效果分析:

  孩子们虽然对春天这个季节概念有点模糊不清,但通过观察实物芽芽以及观察图片,能大胆说出图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张文豪小朋友在看到种子刚刚露出尖尖的小芽的'图片时,幼稚地大声叫着:“种子冒尖了!”还有的孩子在讨论种子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时说出像小虫子、象枣核、象小兔的耳朵。在到室外寻找植物发生的变化时,由于是初春,很少能发现植物的变化,但细心的孩子还是通过拨拉草坪上的枯草发现了刚刚露出点点绿意的小芽芽。

  有的孩子在泥土中发现了昆虫,经及时教育,孩子们了解了春天气温逐渐上升,各种昆虫都会相继出来活动。在进行完活动一的第三天早晨,第一场春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由于初春的寒意,小班幼儿体质又差,我们马上组织孩子在室内隔着门、窗进行观察、倾听,利用各种感官来感受沙沙的春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往前挤,伸手用手接,还有的说:“春雨落到地上,地上起了水泡呢。”我们紧接着进行第二个活动。有了认识春芽和观察春雨的基础,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很轻松就学会了歌曲。有的孩子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自己主动用动作表现出了歌词种子发芽部分的内容。孩子们都能够用声音、手势和动作表现出春雨的沙沙声和种子说话的弱的声音。通过这两个活动,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探索弯管的秘密。

  2、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初步获得有关材料特性的经验。

  活动准备:弯管、小盘、手电筒、棉签、带螺母的线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获得有关材料特性的`经验。

  活动难点:初步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

  活动分析:

  1、介绍材料,设置情景,引出课题

  向幼儿介绍弯管、小盘、手电筒、棉签、带螺母的线等材料,设置情景“赛跑看谁能通过弯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2、预测实验结果

  出示实验预测记录表,和大家一起讨论,谁能够通过弯管。通过举手表决的方法得出预测结论,老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记录,同时向幼儿示范正确记录的方法。

  3、验证并记录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的动手操作,将结论记录下来。

  (2)将实验结果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以上是活动的难点部分,采用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讨论法、验证法进行突破。

  4、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知识经验

  结合记录表和操作材料,共同讨论:空气和带螺母的线为什么能过弯管?棉签和光线为什么不能过弯管?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重在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进行突破。

  5、活动延伸: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棉签通过弯管?

  6、活动评价:表扬活动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儿童网站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总结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小结: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总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专家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引导感知冰的凉、易融化等特征。

  2.迁移已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重点:引导幼儿在多种感官和自主实践的方式下获取冰的直观经验。

  难点:在自主探索中,能明确并说出自己所运用的取物方法。

  活动准备:

  冰、夹心冰块、水、盆、小石头、剪刀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1.老师收到了来自南极好朋友企鹅送来的礼物,猜猜看是什么?

  2.引导幼儿通过摸、看等多种方法,感受冰的特征。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小结冰的特点:冰摸一摸是凉的、很光滑;放在手心里会慢慢融化成水,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二、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1.打开第二份礼物。小企鹅把礼物放在冰块里了,有什么办法能取出礼物?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可以取出冰中小礼物的方法。

  2.介绍环境中的一些辅助工具,请每位幼儿取一块冰块,尝试想办法取礼物。

  3.幼儿自由取宝,教师观察记录不同的.取宝方法。

  4.分享交流。

  (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用小手捂冰,用石头敲冰……)

  三、品尝自己取出的宝,体验成功感。

  请幼儿介绍自己冰块里藏了什么?你是怎么取出来的?

  四、留疑,激发再探索的欲望。

  小企鹅是怎么把礼物放到冰块里的?引导幼儿回家试一试。

  让幼儿在各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取对冰的初步认知,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如何冰中取物,增加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下面的实践探索作经验铺垫。

  自主探索,检验设想,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经验。

  提供说说吃吃的平台,帮助幼儿经验共享,感受成功的喜悦。

  保护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并给予新的探索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主要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能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够大方的表达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

  3、增加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我喜欢的小动物”信息报;逛动物园的经验教师课件:幼儿喜欢的动物(长颈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动物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谈话交流、初步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看我们的世界不光有人类还有很多的'动物朋友,谁来说一说你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动物,有的人喜欢的动物一样, 可是喜欢的原因却不一样。

  二、幼儿自主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

  1、引导幼儿结合信息报讲述

  2、同伴相互讲述,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皮毛、花纹等特点便于幼儿进行讲述。 引导幼儿介绍自己信息报上呈现的小动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本领、习性等。老师结合幼儿的经验及时地给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特点。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分类:分几类进行分享交流猛兽类:老虎、豹子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分享的这几个动物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非常的凶猛、爱吃肉。

  温顺动物类:兔子、鹿、马、长颈鹿等刚才我们分享的这些动物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身上都有皮毛、有头、躯干、四条腿、都是吃草的动物比较温顺。

  特征分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

  饮食特点分类:青草类、肉食类、五谷杂粮类、

  2、引导幼儿自主的给动物进行分类

  师:你还想怎么分类?为什么?

  (可以根据颜色、体型、生活环境等等进行分类)

  老师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幼儿清晰地介绍、表述有关小动物的信息。

  四、教师结合课件帮助幼儿小结提升有关动物的经验例如:老虎的虎斑纹、山中之王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里、身上的花纹像什么呀?

  五、活动延伸

  分小组进行探究,首先让幼儿提问,带着问题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萌生玩石头的兴趣,了解石头上可以涂色画图案,体验创作的乐趣。

  2、倾听故事,初步感知石头的用途,体验石头实现愿望的快乐心情。

  3、在音乐伴奏下学习用石头敲击简单的节奏。

  活动重点:

  幼儿能认倾听大胆的想向,敢说。

  活动难点:

  通过幼儿的小手来帮助石头达成心愿。

  活动准备:

  1、立体教具。小鸡,小猫。蜈蚣卡片各一张贴在积木上。

  2、一块贴有五官的石头。

  3、幼儿每人捡3—4块石头,组织幼儿参观小区,寻找石头路。

  4、音乐磁带《小星星》

  活动过程:

  一、画石头。

  引导幼儿观察,大胆想象,自由涂、画石头,通过幼儿的小手一个个石头,摇身一变,成了幼儿手中心爱的玩物。有的变成了有趣的交通工具:汽车、轮船。。。。。。有的变成了动物,企鹅、小鸟、兔子、象、蝴蝶。。。。。有的利用了石头的形状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有的利用石头本身的窟窿变成了有胡子的老人、奥特曼、还有的把石头涂成了各种颜色,铺成了一条小的五彩石头路。

  二、石头碰碰响。

  调皮的石头、来唱碰碰歌了———石头打击乐。音乐享乐,我们用石头跟着节奏演奏吧,播放音乐,按节奏用石头与石头一起敲击。

  三、听故事《快乐的石头》

  在石头王国里有一块石头,光溜溜,胖乎乎的',石头看到小朋友能天天上幼儿园跟老师学本领,心理很羡慕。一只小鸡走来了。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鸡摇摇头,不肯把脚借给石头。这时一只小猫过来了。小猫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猫摇摇头,也不肯借脚。蜈蚣爬过来,石头说:蜈蚣大哥,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蜈蚣摇摇头,还是不肯把脚借给石头。唉,我自己要是能长出脚来该有多好啊!石头多想到处看看。哟,多漂亮的石头!一个小朋友走过来,捡起了石头,把它变成了一副画送给了老师。现在石头在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静静的听课。石头就象自己长了脚一样。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非常的快乐。

  1、倾听故事:教师操作桌面教具引导幼儿说说石头前后的心情变化,体验石头实现愿望的快乐心情。石头虽然最后还没长出脚,但它感觉自己长了脚一样,因为它的心愿实现了,不光是那个小朋友,我们班上的每个小朋友却帮了很多石头达成了心愿。石头来到我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学习,做游戏非常的快乐。

  四、变成一样多。

  方法同组幼儿分男女,男孩拿出和鸡脚一样多的石头2个,女孩拿出和猫脚一样多的石头,用什么办法把2个和4个石头变成一样多呢?(有的拿来2个变成和4个一样多,有的把4个里拿掉1个放在2个那里,变成一样多了。还有的把4个石头拿走2个,变成和2个一样多)

  五、会变的石头,用肢体动作表示。

  有的变成了兔子,有的变成了大象,有的变成了飞鸟,蝴蝶。有的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奥特曼的形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区角活动是孩子喜爱的且适合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活动形式。我们班幼儿都很喜欢玩区角活动,特别是对玩具展览区情有独钟。因此我们把每个星期星期五定为玩具分享日,让幼儿交换着玩玩具。在活动中我发现他们对各种会动起来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但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动起来?他们是靠什么动起来的吗?"他们都很迷惘,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让他们在原有玩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各种不同的玩具是靠什么动起来的。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观察利用惯性、发条、电等能使玩具动起来的现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并能大胆地讲述探索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汽车、飞机等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若干、三个筐、纽扣、绳子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环境、直接导入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玩玩具了,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次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又带来了很多玩具,但是今天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一想怎样让你的玩具动起来?

  1、玩好以后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二、分享发现现象

  1、我发现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让它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分类摆放)2、XX玩具、XX玩具、XX玩具我们用手推着动的,手放了以后它们还会动,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小朋友一起叫一下它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

  3、XX玩具、XX玩具、XX玩具都需要上了发条才会动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条玩具。

  4、我们再来看一下XX玩具、XX玩具、XX玩具它们都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东西?(电池)原来它们是靠电池才动起来的,打开开关按纽电源接通了它们才会动起来。所以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电动玩具。

  三、幼儿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对玩具动起来的影响

  1、刚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宝宝分类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发条玩具的时候,发条拉的短一点和拉的长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2、我们再看一看惯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点和轻一点,它们开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3、幼儿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4、教师小结:原来发条玩具的绳子拉的越长,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远;拉的短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惯性玩具推的重一点,它就跑的快一点,远一点;推的轻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

  四、幼儿自制玩具

  1、刚才这么多有趣的玩具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了小朋友玩得更开心才设计出来的,所以小朋友要爱护它们。现在老师也要请小朋友用你们能干的小手来做一件玩具?是什么呢?(教师出示纽扣和绳子)

  2、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纽扣动起来的?

  3、教师示范做纽扣玩具。

  4、幼儿自由制作玩具(打结的时候可以请其他老师帮忙,但是要注意礼貌)。

  5、今天小朋友做了一件惯性玩具,以后我们到区角里去做电动玩具、发条玩具,好吗?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我们做的玩具吧!(教师带幼儿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教育资源来自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玩具,作为中班的孩子有他们的年轮特点,有意行为开始发展,适应了科学活动提出的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要求的。反思我理了以下几点:

  1,教师评价与孩子评价

  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给了鼓励,让孩子和同伴交流示范的时候孩子的参与欲望,最后经理奖励每个人的电池,但本课也还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2,示范观察与交流

  让孩子在玩具工厂里摸一摸,做一做,拆一拆等达到了让孩子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让一部分的孩子的玩具先动起来,并让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示范自己怎么安装电池的。让玩具安装上电池但不会动的观察自己安装的电池跟别人安装的有什么不一样。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也让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一个沟通与讨论的机会。

  3,经理送了每个孩子一对电池让孩子们拿着电池能使某些物件动起来,以达到孩子的学习环境由课堂转移到了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来,这让活动由课内空间到课外空间的相结合。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的多样性及特征。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认识春芽的基础上理解歌词,唱准音调。

  2、引导幼儿去感受和表现声音力度的强弱。

  3、鼓励幼儿乐于在集体面前大胆演唱和做动作。

  活动准备:

  1、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下雨的情景;歌曲磁带。

  2、种子在雨中发芽长大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讨论下春雨的情景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2、观察图片说出种子的发芽过程。

  3、教师根据图片讲解歌词内容并用手势和动作表现种子说话的声音是弱的。

  4、幼儿学唱歌曲。

  5、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齐唱、分组唱、领唱。

  效果分析:

  孩子们虽然对春天这个季节概念有点模糊不清,但通过观察实物芽芽以及观察图片,能大胆说出图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张文豪小朋友在看到种子刚刚露出尖尖的小芽的'图片时,幼稚地大声叫着:“种子冒尖了!”还有的孩子在讨论种子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时说出像小虫子、象枣核、象小兔的耳朵。在到室外寻找植物发生的变化时,由于是初春,很少能发现植物的变化,但细心的孩子还是通过拨拉草坪上的枯草发现了刚刚露出点点绿意的小芽芽。

  有的孩子在泥土中发现了昆虫,经及时教育,孩子们了解了春天气温逐渐上升,各种昆虫都会相继出来活动。在进行完活动一的第三天早晨,第一场春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由于初春的寒意,小班幼儿体质又差,我们马上组织孩子在室内隔着门、窗进行观察、倾听,利用各种感官来感受沙沙的春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往前挤,伸手用手接,还有的说:“春雨落到地上,地上起了水泡呢。”我们紧接着进行第二个活动。有了认识春芽和观察春雨的基础,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很轻松就学会了歌曲。有的孩子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自己主动用动作表现出了歌词种子发芽部分的内容。孩子们都能够用声音、手势和动作表现出春雨的沙沙声和种子说话的弱的声音。通过这两个活动,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