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1-06 15:54:4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物体飘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落叶的情景.

  2、各种叶片、羽毛、纸条、自制降落伞。

  3、纪录单、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摆弄落体。

  请幼儿自选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飘落的情景。

  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物体飘落的样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二、继续摆弄并表现落体。

  让幼儿充分操作其他材料,观察不同物体飘落时的有趣现象。

  请幼儿一起用动作加以表现。

  幼儿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尝试记录。

  师幼共同观察纪录单。

  请幼儿把看到的情景用水彩笔记下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通过科学活动《什么东西飘下来》,萌发了对物体飘落现象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飘落的快慢特点,并鼓励孩子们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不同样子。正是这样的活动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一步步地感知了各种物体飘落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知道不乱扔糖纸。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盒子装、布袋装、纸包等)带到幼儿园。

  2.每张桌面贴上不同颜色的糖果图形(建议用吹塑纸)剪成糖果小屋的.轮廓。

  3.墙面上布置大糖果的轮廓作为超级糖果屋(用绉纸围成,简单且效果好)。

  4.双面胶撕成段,事先贴在“糖果屋”内,以便幼儿粘贴糖纸。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糖果宝宝有个家,请你们剥开自己带来的糖果的糖纸,为糖果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糖果家的宝宝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糖宝宝?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软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不同图案的糖纸的,等等。

  2.尝尝甜甜的糖果。

  ――大家一起来吃糖。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 (变小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花纸包里,有个宝宝,剥开尝尝,宝宝变小。

  3.给糖果穿花衣裳。

  ――请幼儿将吃完的糖纸贴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内。

  ――幼儿与教师一同把糖果小屋“搬”进墙上大屋。

  活动建议

  1.儿歌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它作为幼儿发现和感受糖果变化的经验总结。关键是让幼儿关注事物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联系:糖果放在嘴里会溶化变小。

  2.超级糖果屋的制作可尽量夸张些,贴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儿观察。

  3.可将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利用墙面超级糖果屋互相交流,获得有关糖果的经验。

  活动反思

  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条件。

  2.能够记录物体膨胀前后的变化。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经验准备:

  喝茶的经验。

  材料准备:

  普洱茶叶及装茶叶的小盘子,开水一壶,透明茶杯

  记录单(每个幼儿一张)

  干木耳,菊花,紫菜,粉丝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去做客,你们的老师为我泡好了茶水。喝茶的时候,我发现茶叶有神奇的变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茶叶的秘密吧!

  2、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比较干茶叶、湿茶叶的不同。

  干茶叶泡进水中,体积慢慢变大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膨胀。

  二、探索茶叶膨胀的原因

  1.小实验:为每个小组泡茶,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2.教师小结: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蒸炒烘焙晾等工艺将叶子中的水分都排掉了为了美观又做成不同的形状,热水冲泡后茶叶吸收水分自然就舒展了。象泡茶这样,把干的物品放进水里,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叫吸水膨涨。

  三、探索其他吸水膨胀的物体,并动手记录。

  1.讨论:生活中像茶叶这样吸水会膨胀的食物还有哪些呢?

  2.出示实物(黑木耳、银耳、紫菜、粉丝、方便面)

  3.分组动手操作,并记录

  4.展示分享观察结果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再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出现膨胀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目标:

  运用各种感官发现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感受到空气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准备:

  较厚的纸。

  将酱油、醋、麻油、黄酒、碎苹果粒等装在胶卷盒里,并标上号码。

  空气清香剂或香水。

  过程:

  感觉空气。

  --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空气在哪里呢?

  --幼儿各自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进行尝试。

  --引导幼儿拿着厚纸靠近脸呼气或吹气,感觉空气的流动。说说自己的感觉。(痒痒的、暖暖的)--引导幼儿用手像扇子一样在脸旁扇动,再次感受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到处都有。

  嗅觉大师。

  --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套用来嗅闻的物品。

  --请幼儿闭上眼睛,逐一挥动、嗅闻,并记住胶卷盒上的号码。

  --胶卷盒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谁能闻出来,谁就是了不起的"嗅觉大师"。

  --是谁让我们成为了"嗅觉大师"?(空气)神秘的气流。

  --教师在活动室里悄悄地喷一些空气清香剂,让幼儿感受。

  --为什么我们的活动室里到处都有香香的气味呢?

  --因为空气宝宝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它能帮我们闻到香香的气味。

  --你最喜欢空气宝宝给你带来些什么香味呢?(花香、饭菜香、巧克力的香味,等等)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在熟悉三原色的基础上认识桔黄、绿色和紫色,并能自己调配颜色。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每组三杯为红、黄、蓝的颜料。吸管若干。垫板、抹布、白布(分块)人手一份,记录表格每人一份。

  2、木偶(小兔)一个,示范教具一套(同幼儿)。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认识三原色,学习用吸管取色师:这里是森林大染坊,欢迎小朋友到这里来学习染布的本领。

  (一)教师示范用吸管取色。

  1、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

  2、提问:如果我想染一块红布,要用什么颜色?

  3、教师正确示范如何用吸管取色来染布。(出示红布)

  (二)请幼儿尝试学习染一块蓝布。

  1、提问:如果要染一块蓝布的话,要用什么染料?

  2、请幼儿尝试每人染一块蓝布。(出示蓝布)

  3、用黄色可以染一块什么布?(出示黄布)

  (三)小结:这些颜色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

  二、通过探索活动,学习桔黄的调配过程,并学习做记录

  1、出示木偶(小兔):老板,老板,我想要一块桔黄色的布做衣服,你这里有吗?

  2、幼儿讨论:怎样从这些颜色中变出桔黄色?

  3、幼儿自己尝试调配桔黄色。

  4、请调配出桔黄色的.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染出一块桔黄色的布。

  5、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教师用色块示范如何做记录。12?红黄桔黄

  三、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并能记录结果。

  1、继续情境表演,提出要调配绿色、紫色的要求。

  2、提问: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绿色的布?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紫色的布?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4、请幼儿出示表格陈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小结:颜色真奇妙,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在一起,就会调配出另一种颜色。

  四、延伸活动:

  我的染坊里还有其他的染料,你们去试试还可变出什么颜色,并把结果记下来。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2、交流探索结果,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种,如:盒子、瓶、笔、纸、直尺、羽毛、书、水彩笔、积木、牙签、吸管(粗、细)等,每组一份。

  2、辅助站立的物品,如:插塑积木、橡皮泥、米、沙子、胶带、剪刀、皮筋等。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1、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2、实际操作,区分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3、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东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不能站住的`物体站起来。

  1、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站住的东西站住呢?

  2、幼儿尝试操作。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三)、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尝试让纸站起来。

  1、要使纸站起来有多少种办法呢?

  2、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办法使纸站住。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总结: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许多好办法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也想站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一找,想个办法帮帮它,好吗?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物体飘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观察过落叶的情景.

  2、各种叶片、羽毛、纸条、自制降落伞。

  3、纪录单、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材料,摆弄落体。

  请幼儿自选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飘落的情景。

  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物体飘落的样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二、继续摆弄并表现落体。

  让幼儿充分操作其他材料,观察不同物体飘落时的有趣现象。

  请幼儿一起用动作加以表现。

  幼儿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尝试记录。

  师幼共同观察纪录单。

  请幼儿把看到的情景用水彩笔记下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通过科学活动《什么东西飘下来》,萌发了对物体飘落现象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飘落的快慢特点,并鼓励孩子们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不同样子。正是这样的活动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一步步地感知了各种物体飘落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知道不乱扔糖纸。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盒子装、布袋装、纸包等)带到幼儿园。

  2.每张桌面贴上不同颜色的糖果图形(建议用吹塑纸)剪成糖果小屋的.轮廓。

  3.墙面上布置大糖果的轮廓作为超级糖果屋(用绉纸围成,简单且效果好)。

  4.双面胶撕成段,事先贴在“糖果屋”内,以便幼儿粘贴糖纸。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糖果宝宝有个家,请你们剥开自己带来的糖果的糖纸,为糖果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糖果家的宝宝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糖宝宝?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软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不同图案的糖纸的,等等。

  2.尝尝甜甜的糖果。

  ――大家一起来吃糖。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 (变小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花纸包里,有个宝宝,剥开尝尝,宝宝变小。

  3.给糖果穿花衣裳。

  ――请幼儿将吃完的糖纸贴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内。

  ――幼儿与教师一同把糖果小屋“搬”进墙上大屋。

  活动建议

  1.儿歌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它作为幼儿发现和感受糖果变化的经验总结。关键是让幼儿关注事物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联系:糖果放在嘴里会溶化变小。

  2.超级糖果屋的制作可尽量夸张些,贴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儿观察。

  3.可将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利用墙面超级糖果屋互相交流,获得有关糖果的经验。

  活动反思

  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条件。

  2.能够记录物体膨胀前后的变化。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经验准备:

  喝茶的经验。

  材料准备:

  普洱茶叶及装茶叶的小盘子,开水一壶,透明茶杯

  记录单(每个幼儿一张)

  干木耳,菊花,紫菜,粉丝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去做客,你们的老师为我泡好了茶水。喝茶的时候,我发现茶叶有神奇的变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茶叶的秘密吧!

  2、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比较干茶叶、湿茶叶的不同。

  干茶叶泡进水中,体积慢慢变大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膨胀。

  二、探索茶叶膨胀的原因

  1.小实验:为每个小组泡茶,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2.教师小结: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蒸炒烘焙晾等工艺将叶子中的水分都排掉了为了美观又做成不同的形状,热水冲泡后茶叶吸收水分自然就舒展了。象泡茶这样,把干的物品放进水里,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叫吸水膨涨。

  三、探索其他吸水膨胀的物体,并动手记录。

  1.讨论:生活中像茶叶这样吸水会膨胀的食物还有哪些呢?

  2.出示实物(黑木耳、银耳、紫菜、粉丝、方便面)

  3.分组动手操作,并记录

  4.展示分享观察结果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再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出现膨胀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目标:

  运用各种感官发现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感受到空气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准备:

  较厚的纸。

  将酱油、醋、麻油、黄酒、碎苹果粒等装在胶卷盒里,并标上号码。

  空气清香剂或香水。

  过程:

  感觉空气。

  --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空气在哪里呢?

  --幼儿各自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进行尝试。

  --引导幼儿拿着厚纸靠近脸呼气或吹气,感觉空气的流动。说说自己的感觉。(痒痒的、暖暖的)--引导幼儿用手像扇子一样在脸旁扇动,再次感受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到处都有。

  嗅觉大师。

  --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套用来嗅闻的物品。

  --请幼儿闭上眼睛,逐一挥动、嗅闻,并记住胶卷盒上的号码。

  --胶卷盒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谁能闻出来,谁就是了不起的"嗅觉大师"。

  --是谁让我们成为了"嗅觉大师"?(空气)神秘的气流。

  --教师在活动室里悄悄地喷一些空气清香剂,让幼儿感受。

  --为什么我们的活动室里到处都有香香的气味呢?

  --因为空气宝宝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它能帮我们闻到香香的气味。

  --你最喜欢空气宝宝给你带来些什么香味呢?(花香、饭菜香、巧克力的香味,等等)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在熟悉三原色的基础上认识桔黄、绿色和紫色,并能自己调配颜色。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每组三杯为红、黄、蓝的颜料。吸管若干。垫板、抹布、白布(分块)人手一份,记录表格每人一份。

  2、木偶(小兔)一个,示范教具一套(同幼儿)。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认识三原色,学习用吸管取色师:这里是森林大染坊,欢迎小朋友到这里来学习染布的本领。

  (一)教师示范用吸管取色。

  1、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

  2、提问:如果我想染一块红布,要用什么颜色?

  3、教师正确示范如何用吸管取色来染布。(出示红布)

  (二)请幼儿尝试学习染一块蓝布。

  1、提问:如果要染一块蓝布的话,要用什么染料?

  2、请幼儿尝试每人染一块蓝布。(出示蓝布)

  3、用黄色可以染一块什么布?(出示黄布)

  (三)小结:这些颜色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

  二、通过探索活动,学习桔黄的调配过程,并学习做记录

  1、出示木偶(小兔):老板,老板,我想要一块桔黄色的布做衣服,你这里有吗?

  2、幼儿讨论:怎样从这些颜色中变出桔黄色?

  3、幼儿自己尝试调配桔黄色。

  4、请调配出桔黄色的.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染出一块桔黄色的布。

  5、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教师用色块示范如何做记录。12?红黄桔黄

  三、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并能记录结果。

  1、继续情境表演,提出要调配绿色、紫色的要求。

  2、提问: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绿色的布?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紫色的布?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4、请幼儿出示表格陈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小结:颜色真奇妙,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在一起,就会调配出另一种颜色。

  四、延伸活动:

  我的染坊里还有其他的染料,你们去试试还可变出什么颜色,并把结果记下来。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2、交流探索结果,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种,如:盒子、瓶、笔、纸、直尺、羽毛、书、水彩笔、积木、牙签、吸管(粗、细)等,每组一份。

  2、辅助站立的物品,如:插塑积木、橡皮泥、米、沙子、胶带、剪刀、皮筋等。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1、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2、实际操作,区分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3、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东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不能站住的`物体站起来。

  1、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站住的东西站住呢?

  2、幼儿尝试操作。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三)、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尝试让纸站起来。

  1、要使纸站起来有多少种办法呢?

  2、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办法使纸站住。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总结: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许多好办法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也想站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一找,想个办法帮帮它,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