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16 02:42:4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合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

  (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部: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

  (4)观察鸡蛋的内部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7 动物的卵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2、观察动物的卵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通过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探索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

  应会: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科学艺术考察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难点:感受科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欣赏了解科学与艺术作品间的关系,在分析讨论中感受科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在观察中了解艺术作品的科学构思。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习材料

  教师:教学PPT课件,美术书。

  学生:美术书及课前网络搜索的科学艺术资料。(三)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方法

  自评、讨论、总结相结合。

  2、教学评价点

  欣赏感受的效果,分析评价的活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

  (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案 篇3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知识和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学生回答。

  (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6)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

  (7)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玩玩具,提问题

  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活动时间:5分钟。

  (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

  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三、解读“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回答。

  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

  4、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

  (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10

  教案准备

  老师要准备一些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图片,放在活动场地的不同位置,再准备几个软垫,活动的.音乐可以用一些欢快的歌曲。

  教案流程

  一、热身运动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开始做热身运动,然后让小朋友看看,今天在场地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和我们一起来活动啊?小朋友在热身跑动的过程中走到哪个动物面前就认出这个是什么动物,就代表是它们的家。

  二、带领宝宝玩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教师说儿歌,宝宝说出儿歌中说的是谁,就跑到小动物的家,找小动物,找到后说:"我找到小狗了"并学两声小狗叫,或学小狗走路。以此类推。

  2、幼儿游戏教师说儿歌:"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教师:"宝宝要去找哪个小动物啊?"幼儿:"小兔"教师:"我们跑着去找小兔吧。"教师提示:"宝宝们,跑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推挤,不要碰到小伙伴,要注意安全!"找到后,在小兔周围学小兔跳。

  3、播放阳光优美的音乐,指导宝宝自由放松。

  播放音乐,带领宝宝走一走、抖一抖、摇一摇,到软垫上坐一坐、躺一躺,自由地放松身体。

  教案总结

  这是一个全班小朋友一起参与的活动教案,有2个比较重要的意义,1是认识动物,并且了解动物的活动样子,2是能够练习听命令跑动的能力。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合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0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合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

  (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部: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

  (4)观察鸡蛋的内部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7 动物的卵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2、观察动物的卵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通过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探索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

  应会: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科学艺术考察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难点:感受科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欣赏了解科学与艺术作品间的关系,在分析讨论中感受科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在观察中了解艺术作品的科学构思。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习材料

  教师:教学PPT课件,美术书。

  学生:美术书及课前网络搜索的科学艺术资料。(三)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方法

  自评、讨论、总结相结合。

  2、教学评价点

  欣赏感受的效果,分析评价的活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

  (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案 篇3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知识和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学生回答。

  (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6)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

  (7)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玩玩具,提问题

  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活动时间:5分钟。

  (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

  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三、解读“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回答。

  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

  4、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

  (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略

科学教案 篇10

  教案准备

  老师要准备一些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图片,放在活动场地的不同位置,再准备几个软垫,活动的.音乐可以用一些欢快的歌曲。

  教案流程

  一、热身运动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开始做热身运动,然后让小朋友看看,今天在场地中还有哪些小动物和我们一起来活动啊?小朋友在热身跑动的过程中走到哪个动物面前就认出这个是什么动物,就代表是它们的家。

  二、带领宝宝玩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教师说儿歌,宝宝说出儿歌中说的是谁,就跑到小动物的家,找小动物,找到后说:"我找到小狗了"并学两声小狗叫,或学小狗走路。以此类推。

  2、幼儿游戏教师说儿歌:"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教师:"宝宝要去找哪个小动物啊?"幼儿:"小兔"教师:"我们跑着去找小兔吧。"教师提示:"宝宝们,跑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推挤,不要碰到小伙伴,要注意安全!"找到后,在小兔周围学小兔跳。

  3、播放阳光优美的音乐,指导宝宝自由放松。

  播放音乐,带领宝宝走一走、抖一抖、摇一摇,到软垫上坐一坐、躺一躺,自由地放松身体。

  教案总结

  这是一个全班小朋友一起参与的活动教案,有2个比较重要的意义,1是认识动物,并且了解动物的活动样子,2是能够练习听命令跑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