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汇总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茶叶,尝试采摘,初步了解炒茶的过程。
2.在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采茶的方法。
3. 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采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茶场,交通工具。
2.准备遮阳的帽子、装茶叶的筐、水壶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茶场采茶工人的采摘方法,引发采茶的兴趣
1.来到茶场,自由观察茶场采茶工人的采摘方法。“小朋友们,快看,阿姨们正在采茶呢?我们去看看吧!”
2.幼儿观察采茶,自由向阿姨提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认识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茶叶,尝试自己动手采茶
1.请采茶阿姨介绍可以采摘的茶叶: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茶叶。
2.幼儿戴好遮阳帽、拿好小筐和朋友一起去尝试采茶。
3.同伴间相互观察、学习和讨论采茶的方法:我采的茶叶是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吗?采茶时手的'动作怎样?采摘的茶叶在茶树的什么位置?……
4.大家将采摘的茶叶聚集到老师的大筐里。欣赏自己劳动的成果。
5.幼儿相互说说采茶的感受和乐趣,分享自己的经验。
三、观看炒茶,初步了解炒茶的过程
1.大家一起将采摘的茶叶搬到炒茶房,请工人伯伯帮忙炒茶。
2. 途中引发自由讨论:刚采下的茶叶就能泡着喝吗?你们知道怎么炒茶吗?以前见过吗?猜猜看……
3.请工人伯伯帮忙炒茶,幼儿观看,自由发问,了解大致过程。
4.幼儿休息,自由畅谈采茶、炒茶事宜。
四、品茶,体验自己动手采茶的乐趣
1.感谢炒茶工人伯伯为我们炒制了新鲜的茶叶,老师泡茶。
2.幼儿品茶,自由畅谈,体验自己动手采茶的乐趣。
活动延伸:
1.幼儿将炒制的新鲜茶叶带上一小包,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品尝。
2.在区域活动中设置茶社,尝试品各种茶叶。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找出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逐级分类。
2、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多媒体学件人手一套,人手操作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师:在图形王国里,国王为图形娃娃们造了二幢小洋房。图形娃娃知道了都想搬进去住。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图形娃娃。
教师电脑演示,幼儿讲述。
出示汉字:圆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三角形
2、 师:只有二幢房,这么多图形娃娃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图形娃娃满意呢?国王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请你讲一下这样分的.理由。
3、 幼儿讨论方法,教师在电脑上演示。
4、 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图形娃娃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来分。
出示汉字:大小 颜色 形状
5、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按大小特征分)
二、分散活动:(二次分类)
1、师:图形娃娃们住在一起后很开心,可是过了一些时候,觉得不舒服。它们请国王再为它们造房子。这一次国王为每一幢小洋房造两间小房子,请小洋房里的图形娃娃搬到两间小房子里去。
幼儿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分法。(按颜色分特征分)
出示汉字:红 黄 蓝 绿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的本领,就是“二次分类”。
出示汉字:二次分类
三、自主活动:
幼儿人手操作材料一份进行二次分类练习。
幼儿操作后自由交流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内容与要求】
1、愿意玩沉浮的材料,能和同伴合作,大胆尝试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体验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重点】
尝试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活动难点】
理解记录表的内容,能够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记录,两人能够合作实验并进行记录。
【材料与环境创设】
1、 各种沉浮材料(塑料小碟盘、硬币、橡皮泥、瓶盖、弹珠、吸铁石、塑料勺子、乒乓球),标有“ 沉 ”、“浮 ”标志的篮筐若干,水槽若干,大碟盘、毛巾若干。
2、记录表(幼儿和教师用),记录笔,教学展示板。
【活动流程】
激趣导入——实验探索——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引入。
t:“小朋友,你们都看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李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有一天啊,在森林里,灰太狼正追赶着喜洋洋,它们跑啊跑啊,跑到了一条小河边。前面已经没有路了,可是喜洋洋一点儿都不怕,它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就跳进了河里,慢慢地游向了河对面。灰太狼也紧追不舍,来到了河边,它对喜洋洋大声喊道:‘我这就追上你!’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河里,你们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2、引出沉浮话题。
t:“喜洋洋可聪明了,它知道木头在水中是可以浮起来的,而灰太狼却不知道石头在水中是会沉下去的。”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水中是会浮起来的,哪些东西在水中是会沉下去的呢?”
3、幼儿交流表达,教师视幼儿的回答情况做相应的小结、归纳。
二、实验探索
(一)第一次实验
1、介绍操作材料。
t:“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它们分别是塑料小碟子、硬币、橡皮泥、瓶盖、玻璃弹珠,还有小铁块。这些材料,有的会在水中浮起来,有的会在水中沉下去,待会你们可以去试一试。”
2、理解记录表。
t:“在玩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张记录表”,教师讲解记录表,幼儿观察。
3、提出实验要求。
t:“每个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组成一组,两个人合作去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在水中是会浮起来的,哪些材料会沉下去?然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表上。做完之后,把水槽里的.材料按照在水中会沉下去的和会浮上来的物体分别放在有沉浮标志的两个篮筐中。”
4、幼儿实验操作,教师个别化指导。重点关注:幼儿能否与同伴合作进行实验和记录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能否具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5、交流讨论。重点提问:“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在水中是会沉下去的,哪些材料会浮起来?”
6、小结。硬币、橡皮泥、弹珠、铁块在水中会沉下去;塑料小碟盘、瓶盖、乒乓球和积木在水中会浮起来。
(二)第二次实验
1、过渡环节。
t:“刚刚你们都发现了在水中会沉下去和会浮上来的物体,接下来,我们要把一种会沉下去的物体让它浮起来,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你们有信心去尝试吗?”
2、、介绍实验规则。 重点讲解:“每个小组从在水中会沉下去的物体中选择一种材料,然后想办法让它浮上来。做完实验后,也要记得把你们的探索发现记下来。”
3、再次认识记录表。教师将折叠部分的记录表翻开进行介绍。展开阅读全文
4、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重点关注:幼儿能否大胆尝试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以及与同伴合作实验。
5、交流表达。重点提问:“你们组选择了哪种会沉的材料?用什么方法让它浮起来的?”
6、小结。借助其他会浮起来的物体可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改变沉下去物体的形状,把它捏成中间是空心的或做成小船的模样,也可以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视幼儿现场操作情况,教师可做补充示范)
三、活动延伸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利用沉浮的现象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呢,比如,小朋友想去游泳,可是自己不会游,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他呢?人们还可以借助一些能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上游玩。把会沉的铁块做成很大的轮船,它也会浮在水面上,运载客人或货物。这是潜水艇,它能浮在水面上,还能沉到水里下,这是怎么回事?
2、原来,沉浮有这么多的秘密,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和美好。那就让我们之后再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一起再去探索发现沉浮的更多有趣的秘密,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影响物体在坡面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
2、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合作设计和实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长条木板积木);
2、记录表A、B,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
提问:你们玩过滑滑梯吗?滑滑梯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师出示不同坡度的两个滑滑梯斜坡,将同样的两辆小车放在滑滑梯上。
提问:哪边会跑得更快?
2、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学习使用。
提问:怎样制作记录表,把实验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引导幼儿使用图示法)
二、幼儿合作操作,师观察指导。
1、幼儿自由组队,3~4人一组,进行斜坡搭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幼儿合作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斜坡高度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小车赢呢?
:原来斜坡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陡,小车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4、幼儿继续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光滑度的坡面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
5、归纳实验结果:
提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斜面的光滑度有关,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快,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三、探索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现在我们找到了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你能想出哪些例子呢?
请幼儿找一找斜坡带来的方便和不方便的地方,一起分享。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将活动材料投放于探索区内,鼓励幼儿继续合作探索。
2、请家长配合共同探索记录,探究使赛车下滑速度最快的斜坡和斜坡材质条件。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的过冬方式。
2、通过游戏模仿动物的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动物过冬幻灯片、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很冷)对,现在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吗?
二、探讨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教师:小朋友的办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动物们是怎样过冬吗?
(请个别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小动物们是这样过冬的吗?我们来听听故事《动物过冬》。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故事里说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背景图上放出相应的动物过冬幻灯片。)
(1)故事里说到了小蚂蚁,小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小蚂蚁在天气还没变冷的时候就找了许多准备过冬的食物在窝里储藏起来过冬。)小蚂蚁为什么要在天气还没变冷的时候就找到 许多准备过冬的食物在窝里储藏起来过冬?(因为冬天天气冷,不容易找到食物。)象小蚂蚁这样在天气还没变冷的时候就找到许多食物过冬的就是储食过冬。还有谁也是像小蚂蚁一样储食过冬的?
故事里还说到了谁?是怎样过冬的?
(2)燕子是怎样过冬的?(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它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呢?象燕子这样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去过冬的就是就是迁徒过冬。还有谁是迁徙过冬的?
(3)青蛙是怎样过冬的?(青蛙是冬眠过冬的。)象青蛙这样整个冬天都躲在洞里睡觉,不吃也不动的就是冬眠。还有谁也是冬眠过冬的?
(4)狮子是怎样过冬的?(换上厚厚的毛过冬。)狮子换上了浓密的毛,它就不怕冷了,就像小朋友们穿上厚厚的棉袄一样,可暖和了,还有什么动物也是像狮子一样换上浓密的毛过冬的?
3、知识拓展。
教师:小动物们除了有冬眠过冬、储食过冬、迁徙过冬、换毛过冬,你还有怎样过冬的呢?
(还有产卵过冬的,像螳螂、蝗虫就是秋季时产卵,让孵在树枝上、草丛中、泥土里过冬,等春天来临时,它们的幼虫就会爬出来。)
只要小朋友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过冬方式。
三、游戏“动物过冬”
教师:小动物过冬的办法真多真有趣!现在我们就来做“动物过冬”的游戏吧!
1、交待游戏规则。
教师:这里有很多小动物,有燕子、狮子…你喜欢谁,你就戴上谁?再?想想它是怎样过冬的,如果你是冬眠过冬的,你就钻到这个洞里睡好,不能动。如果你是储食过冬的,你就把粮食搬进这个洞里储存起来,这里有很多粮食,一袋一袋的,搬的时候要一个一个钻进去,不能挤,搬好了就躲在洞里不出来了。如果是换毛过冬的,你就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换上这个厚厚的毛茸茸的的衣服。如果是迁徙过冬的,你就要飞到南方去。
2、幼儿进行游戏。
教师:请小朋友们轻轻地走到这里来,拿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看清楚你扮演的是什么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3、检查游戏结果,活动结束。
教师逐个问:里面住着谁呀?你们是怎样过冬的?
四、小结。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表演得很好,请小朋友们出来,把头饰摘下来,放到老师这里来,跟陈老师回教室里去。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孩子们对动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经过这个主题活动。课后经常有孩子问我,为什么鱼妈妈生出来的鱼宝宝一开始和妈妈张的不一样?为什么小狗和他妈妈就一个样?还有鸡蛋里面为什么会钻出小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对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我特别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以及其发育过程。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能力,丰富幼儿词汇:胎生、卵生。
3、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幼儿每组一份) 胎生、卵生字卡 每人一块操作板(贴有胎生、卵生标志)
2、自定义图片(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教师用图片)
活动过程:
1、提出疑问,引出课题出示一组图片 鸡妈妈在下蛋——鸡蛋——鸡妈妈孵蛋——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问幼儿是不是所有动物妈妈生小宝宝都是这样呀?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了解一下。
2、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生殖方式:胎生、卵生通过图片分别以鱼和人为例简单介绍胎生卵生的过程,重点对其区别进行介绍。
3、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胎生与卵生的知识。
幼儿分组活动,将各种动物图片贴在有胎生、卵生标志的操作板上。(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最后集体评价)
4、幼儿讨论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胎生与卵生的知识总结分享和幼儿一起到饲养角找找,看看有那些动物是胎生的那些动物是卵生的。
活动评价:
1、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加活动,并对动物的生殖方式(胎生和卵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幼儿对小动物产生浓厚兴趣并能积极探索。
活动延伸:
回家与父母共同查阅有关胎卵生的资料、图片,在活动室开展“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图片展。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3-04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