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
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学生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观察思考
11、指导朗读
我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平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①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讨论,交流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
5.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案详见课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答案详见课文,学生还可尽情发挥。)
四、小结
提纲: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五、练习
(见课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5-2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1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4-18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06-1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2-2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0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3-1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04-02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3篇02-2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