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中班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7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根据数字和图形标志匹配相同的图形。
3.知道做客的基本礼仪,体验做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幼儿人手一盘鱼;
3.幼儿人手一个手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根据数字在操作板上贴相应数量的盛满小鱼的盘子,并且根据手环上的数字贴相应数量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准备去做客。(复习7以内的.数数)
1.交流做客的礼仪:
师:今天倪老师要带你们去猫妈妈家做客!你们一定很开心吧!那我们去做客要注意什么呢?(懂礼貌)什么是懂礼貌?看见猫妈妈要打招呼。那还要带些什么呢?(礼物)带什么礼物呢?(鱼)是呀,猫妈妈最喜欢吃鱼了。
2.准备礼物:
老师这里有很多盆小鱼呢!大家每个人来端一盆吧!每个人都端到了一盆鱼,大家数一数,你的盘子里有几条鱼?
幼儿讲述自己盆里的小鱼个数,并一起验证。
师:礼物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出发啦!(音乐:欢乐舞。教师带领着幼儿绕着教室走一圈)
二、去做客的路上。
1.出发前的准备。
师:在出发之前,老师可有个要求:你们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2.去的路上。
依次出示课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幅图:
教师随在着画面的变化提出不同的问题。
第二幅图:一座小桥
第三幅图:二座蘑菇亭第四幅图:草地上有三座房子
第五幅图:四朵花的花园第六幅图:池塘里有五只小鸭子第七幅图:草地上有六只长颈鹿第八幅图:树林里有七棵小树
3.小结:小朋友想一想,去猫妈妈家经过了哪些地方?出示相应图片。他们分别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有一句完整的话来表示。
三、去家里做客。(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1.到达猫妈妈家师:猫妈妈家到了,出示课件第九幅图,并发出敲门的声音,并问:猫妈妈在家吗?
学习做客的礼仪:敲门,你好,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
我们给你带礼物来了。
2.给猫妈妈送礼物:
师:我们给猫妈妈带来了这么多鱼,究竟该放在哪里呢?
猫妈妈说:“别急,我这里有好几个数字宝宝,你的盘子里有几条鱼就把盘子送到几的数字宝宝下面。小朋友你会送吗?好,现在先请女小朋友送,再请男小朋友送。”
一起验证一下。
3.猫妈妈也要送礼物给我们。
(1)提出要求:
师:猫妈妈说她收到了礼物非常高兴,也有礼物要送给小朋友们,他要给每一个小朋友送一个手环。但是猫妈妈非常忙,礼物只做了一半,剩下的要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了,做对了,礼物就是你的了。
(2)老师示范做手环。那手环怎么做呢?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出示手环,介绍材料。上面有什么呢?数字和图形。这是什么意思呢?4和三角形(就是要在手环上贴4个三角形。)
(3)幼儿操作:指导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看清楚数字和几何图形。
(4)交流:我做了几个手环,数数有几个什么几何图形。
三、结束
师:时间很晚了,我们要准备回家了,和猫妈妈说再见吧!(音乐:欢乐舞)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通过故事情节鸟妈妈开始不愿意在幼儿园的树上做窝,后来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季中分别进行各种劳动),最后鸟妈妈们回到幼儿园的树上来作窝了,幼儿带着对鸟妈妈的留恋情感。了解在四委中爱护树木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引导幼儿知道树木的'好处,懂得树木是需要爱护的,从而激发幼儿爱护树
木的情感。
2、要求幼儿能大胆、响亮、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二、活动准备:
自制活动的投影片、劳动小工具及“爱护树木”的木牌。
三、教学过程
(一) 听故事:
1、师:小朋友,幼儿园里飞来了三只鸟妈妈,它们来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听完故事“幼
儿园的树”后来告诉大家。
2、讲述完整故事。
3、故事后提问:你们听到一个什么故事?故事里讲了些什么?
师:鸟妈妈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幼儿园的树上做窝呢?我们一边看投影,一边听故事。
(二) 看投影、听故事:
1、看第一段投影后提问:
(1)鸟妈妈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幼儿园的树上做窝?
(2)鸟妈妈们是怎么说的?
(3)你们愿意鸟妈妈们飞走吗?我们可以想什么方法留住它们呢?(幼儿讨论)
师: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关心帮助小树的。
2、看第二段投影后提问: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关心帮助小树的呢?
小结: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喜欢小树,春天,小朋友帮小树松土;夏天,小朋友帮小树浇水;秋天小朋友帮小树捡落叶;冬天小朋友帮小树穿稻草衣。小树有小朋友的关心下长成了大树。
(1)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幼儿园的树长高了、长大了,我们一起把鸟妈妈们请回来,好吗?
(2)幼儿:鸟妈妈,鸟妈妈,我们幼儿园里的小树长大了你们快回来吧!
3、看第三段投影后提问:
(1) 瞧,鸟妈妈们飞回来了,我们来问问鸟妈妈,现在它们喜欢我们幼儿园的树了吗?
(鸟妈妈们依次飞回,幼儿问询)
① 幼:蓝鸟妈妈,蓝鸟妈妈,现在你喜欢我们幼儿园的树吗?
② 录音回答。
(2) 哟,红鸟妈妈也来了,我们可以对红鸟妈妈说些什么呢?
① 幼:红鸟妈妈,红鸟妈妈,现在你喜欢我们幼儿园的树吗?
② 录音回答。
(3) 黄鸟妈妈飞来了,我们快叫住它。
① 幼:黄鸟妈妈,黄鸟妈妈,现在你喜欢我们的幼儿园的树吗?
② 录音回答。
七、延伸活动:
师:鸟妈妈都喜欢我们幼儿园的大树,真好,我们小朋友喜欢大树吗?为什么?
小结:树的本领真大,可以制造新鲜的空气,创造美丽的环境,还能挡住风沙、遮阳、抗洪水,提供各种原料,果树还能结果。
师:我们幼儿园里,四周围也有许多小树,我们该怎么关心帮助它们呢?(幼儿讨论)
结束: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工具,我们一起去帮小树松松土、浇浇水、拔野草,让小树快快长,长成一棵棵漂亮的大树,好吗?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讲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认识货币,知道货币的作用。
3、能简单复述故事。
4、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准备】
1、课件—人民币
2、故事角色纸偶:鼠、河马、黑熊、山羊、鸭、猫。
【活动过程】
一、认识货币
1、师:我们到商店买东西要用什么?
让幼儿知道钱就是货币,中国的货币是人民币。
2、课件:人民币
认识硬币和纸币,认一认不同的票面。
二、引起听故事的兴趣
1、师:我们人可以用钱买东西,可是动物没有钱,它们怎样买东西呢?
你们想听听动物买东西的故事吗?
2、幼儿听故事《五盒火柴》
听完故事后提问: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故事里有谁?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出示故事角色纸偶,引起再听故事的兴趣。
1、提出再听的要求:
记住小老鼠先找的谁后找的谁?说了什么?用什么换什么?
2、教师操纵角色纸偶讲故事,教幼儿学说角色对话。
四、谈话
1、师:你用钱买过东西吗?在哪里买的?是怎样买的?
2、让幼儿谈谈自己使用货币购物的生活经验,知道使用货币很方便。
同时向幼儿进行节约用钱的教育,知道乱花钱不好。
附故事:五盒火柴
小老鼠家的火柴用完了。鼠妈妈拿出块花布,让小老鼠到市场上去换火柴。鼠妈妈说:“快去快回,我还等着做早饭呢!”
小老鼠一边走一边看手中的花布。他心里想:妈妈的手多巧呀!这花布织得真漂亮!
来到市场,小老鼠看见了又高又胖的大河马,大河马的'手上托着五盒火柴。
“不换!不换!我要花布没用。”
小老鼠把花布展开,又说:“瞧,这花布多漂亮!是妈妈织的……”
“多漂亮我也不换。火柴还留着换烟斗呢!”大河马昂起头,不理睬小老鼠了。
看来,要想换到火柴,先得去找烟斗。
小老鼠在市场上找呀找呀,找到了黑熊。黑熊的嘴里叨着一只烟斗。
“黑熊,黑熊,我用花布换你的烟斗。”
“不换!不换!我要花布没用,烟斗留着换眼镜呢!”
看来,要想换到烟斗,先得去找眼镜。
小老鼠找呀找,找到了山羊。山羊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山羊,山羊,我用花布换你的眼镜。”可是,小羊不换,他留着眼镜要换鸭蛋呢。
小老鼠找到了鸭子:“鸭子,鸭子,我用花布换你的鸭蛋。”可是鸭子也不换,他留着鸭蛋换鲜鱼呢。
小老鼠找呀找,找到了正在河边钓鱼的小猫,小老鼠说:“小猫,小猫,我用花布换你的鲜鱼。”
“哇,真漂亮!”小猫正想做件花袄,他一下子就看中了这块布。
就这样,小老鼠用花布和小猫换了鲜鱼。
用鲜鱼和鸭子换了鸭蛋。
用鸭蛋和山羊换了眼镜。
用眼镜和黑熊换了烟斗。
最后,用烟斗和大河马换上了五盒火柴。
小老鼠拿着火柴回到家里已经是下午了。他对妈妈说:“用东西换东西真麻烦!”
后来,有一回小老鼠到城里去,见城里人逛商店时带一个钱包,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小老鼠惊奇的说:“用钱买东西真方便。”
中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
活动目标:
1、能对相关联的物体进行匹配。
2、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物体之间的联系。
3、愿意讲述自己对应匹配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动物卡猫、狗、熊、猴、兔各一个,食物卡鱼、骨头、玉米、香蕉、萝卜各一个。
2.学具:喂动物(6套),分大小(6套),接龙(2组各6套),手套配对(6套)。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学习新活动
(1)师:动物园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宝宝,(集体出示小动物)有谁呢?我们一起和它打个招呼吧!
(2)师:开饭时间到了,我们送动物宝宝到餐厅去好吗?怎么坐呢?从最前面开始,一张椅子做一个小动物。(请一位幼儿试着排排。)
(3)师:饲养员都为动物宝宝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出示食物贴图)
(4)师:动物宝宝都饿坏了,你知道每个动物宝宝喜欢吃什么吗?谁愿意来试试?(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要放在它面前的盘子里,放好后还要告诉它,请你吃)
2.介绍各组活动,强调要求及规则
(1)重点指导新活动:提醒幼儿把动物宝宝喜欢吃的食物放在它面前的餐盘里,然后说一说你喂它吃什么。
(2)请幼儿介绍各组游戏名称,及玩法。
3.幼儿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指导新活动组,引导幼儿看清动物送上相应的`食物,并提醒幼儿表述。
(2)指导接龙,提示幼儿将相同的图片相接在一起。
4.小结,评价活动情况
(1)请幼儿把没有演示完的活动做完,并带领幼儿一起说一说。
(2)了解参加新活动的人数,表扬肯大声表述的幼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还是很浓,课堂气氛活跃。能力强的幼儿掌握比较快,能力弱的幼儿还不懂期中的含义。课后的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己整理,只有几个孩子不会整理,和同组的孩子搞混,需要以后不断地练习。
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熟悉《拉勾勾》的旋律,主动学唱这首歌.
2、能自信地创编《拉勾勾》动作表演
3、认真聆听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能用形体动作模仿逗狗的姿态,大胆地表现小主人与小狗散步的情景.
教学重点
创编《拉勾勾》和《口哨与小狗》
教学难点
对音乐《口哨与小狗》的理解和进行体验,大胆地进行表演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拉勾勾》
教学准备
磁带、光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定向
小朋友随着《幸福拍手歌》律动,师生相互问好
二、寓教于乐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拍手游戏
出示卡片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朋友笑嘻嘻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朋友会画画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朋友在划船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朋友写大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朋友会跳舞
师:你们表演得真不错,一定要教一教我.
1、听一听(初步熟悉旋律)
教师范唱歌曲,并让学生学习三拍子的节奏拍击方法
注意:拍手表示强拍;拍腿表示弱拍
2、 学一学
这组教师教唱学生模唱,体现课本内容使用的意图,教师可视学生的能力决定模唱的方式或过程
如:听录音拍手,听录音做动作,听教师范唱心里默唱,随教师的歌声轻唱等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口哨与小狗》
教学准备
光碟、小狗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自由表演《拉勾勾》
二、听赏表现
1、听一听
师:我现在和小朋友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吧!
师:不过这两位新朋友有点害羞,如果你仔细听听他们的声音,猜出来了,那么他们才会出来见我们的
播放听赏《口哨与小狗》其中一段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谁能模仿?
(学生即兴表演)
师:其实刚才小朋友听到的这首乐曲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名字叫《口哨与小狗》
2、演一演
师:这个小主人和他们小狗关系可好了,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如果你有一只小宠物,你会怎样关心爱护它呢?
(学生即兴表演)
师:我也有一只小宠物狗,你们猜猜我喜欢和它做什么呢?
(教师伴随着音乐模仿小主人逗狗,学生想像回答)
师:你们也来当一当小主人吧!
(全班学生随着音乐边吹口哨边模仿小主人)
师:小主人的后面总是跟着一只宠物狗,我们来学一学可爱的'小狗,好吗?
(全班学生伴随着音乐模仿小狗)
完整听赏《口哨与小狗》,听到主题音乐就模仿小主人或小狗
(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不同角色随着音乐表演小主人与小狗散步的情景)
说明:以认识新朋友为线索引出听赏表现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合作教学.
三、评价总结
师:今天我和你们成为好朋友,还和可爱的小狗交了朋友,以后我们要多多爱护所有的小动物,和他们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吧!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
“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依次为石榴花托-小石榴-青石榴-成熟的石榴。
活动过程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在数花瓣的时候,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相互检查,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分类盒:
(2)幼儿操作,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幼儿相互展示,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操作,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4、游戏“石榴快长大”。
(1)教师和幼儿确立游戏规则: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花瓣数量的石榴花托的个数,讲述正确后,石榴花托会慢慢长大。(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石榴花托个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如: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1朵,6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3朵……幼儿讲述正确后,用抽拉的教具演示石榴逐步长大的过程。)
(2)同伴间彼此交流,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进行游戏“石榴快长大”,幼儿依次讲述,并用抽拉的方式展示石榴花托慢慢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我在发现幼儿对石榴花托的兴趣后,不断挖掘、发现孩子们兴趣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散落一地的石榴花托的花瓣数量是不同的。由此,我创造性地设计了给石榴花托分类统计的教育活动,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变成有意义的教材。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幼儿原有的兴趣不断深入、发展,进而引发了新的活动,通过统计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给玩具、家庭成员乃至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分类统计。
注重活动过程指导。为了避免活动中幼儿放任自由、毫无目的的操作行为,我在操作前都明确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然后再由幼儿自由操作。如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有效提出操作要求;在尝试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时。我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记录纸的秘密,探索记录的方法;在展示、交流操作结果时,又通过游戏“石榴快长大”的游戏情境,提出讲述要求,并有意识地提示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较好地杜绝了形式主义的操作现象。
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环节需要进一步调节和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数石榴花托的瓣数时。由于是呈封闭状态的数数,幼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一环节教师结束得太匆忙、归纳得太早,教师代替了幼儿的回答。这个环节应该让幼儿自主探索各种有效的数数方法,为接下来的石榴花托分类做知识技能的铺垫。
2、在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时,虽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表。探讨记录的方法,但教师缺乏较好的,导致一部分幼儿记录错误。
3、活动中气氛较融洽、师幼互动也较好,但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不足,较多地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索。活动后反思,在给石榴花托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小组合作,有的进行分类操作。有的进行记录统计,有的进行对外交流、展示等,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还缺乏激励性和针对性,面对幼儿的回答,除了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外。还可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小朋友用完整的话说出了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有2个”等。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很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回答问题,提炼探索的价值。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2.知道种子的来源。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蒲公英草、苍耳树、大豆藤、椰子树、柑橘树的图片;蒲公英、苍耳、大豆、椰子、柑橘的图片。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知道种子的来源。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
依次出示蒲公英草、苍耳树、大豆藤、椰子树、柑橘树的图片。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种子宝宝都是什么吗?它们都长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大胆回答。
出示蒲公英、苍耳、大豆、椰子、柑橘的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认物。
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蒲公英草、苍耳树、大豆藤、椰子树、柑橘树的种子宝宝是怎么出生的?
先请幼儿猜一猜,然后教师给予常识讲述。
2.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秋天到了,种子宝宝慢慢地长大了,它们都想离开妈妈去别的地方旅行,可是它们没有手,没有脚,不能自己走,这可难坏了种子宝宝们,可是它们都很聪明,各自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各自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
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逐一讲述。
教师: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又多、又好,特别棒,小朋友以后要是看到了子宝宝,就把咱们的好办法告诉它们好不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这上面就有种子宝宝旅行的方法,请小朋友认真看图后告诉老师它们分别是怎么旅行的。
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片后回答问题。
种子传播的方式:蒲公英的种子通过风传播;苍耳挂在小羊的皮毛上传播;大豆成熟后,种子从豆荚里蹦出来;椰子成熟后掉入海里;柑橘会被小鸟吃进肚里,种子会通过排泄物排出体外。
活动反思
植物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贴近生活,对植物奥秘的探索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奇妙的植物王国中,蕴含着许多的奥秘,其中种子的.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幼儿知识经验中,对种子的传播只是感性的、模糊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飘扬的蒲公英,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接触到的,但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实这些现象就是植物在传播种子。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认识并了解植物的种子及其传播方式,建构孩子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视野。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的教案01-08
(经典)中班教案08-02
【精选】中班教案08-26
中班教案01-06
中班教案01-07
中班教案01-07
中班教案01-07
中班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