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时间:2024-05-30 23:37:3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师说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师说教案模板锦集8篇

师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

  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 《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 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带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课后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先全班背诵,再请三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进新课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 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5) 小结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

  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8)补充阅读

  学记三则①(其一) 《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9)小结全文:

  韩愈的《师说》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无长无少

  师道之不传 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师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 孔子言和行

  赠李蟠

  (9)课后作业及补充资料

  (10)教学反思

  《师说》这一篇古文备课良久。在实习指导老师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也试着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展开多重对话,有意识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

  本次教学也突出了几个语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以及“所以”“所”等点上,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针对古文的背诵,教师从结构分析着手,进行了指导。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当然由于自身初为人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优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从而有效地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如何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顾及到其他学生;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使自己的发音足够的响亮

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 ) 句读( ) 谀( ) 经传( )

  郯( ) 苌( )聃( ) 蟠( ) 巫( )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

  (2) 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郯子之徒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古:

  今: 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古: 古:

  今: 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 古:

  今: 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师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3.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标重点】

  1.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前瞻预测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项中的两个“传”,一念chuán,一念zhuàn;B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项中的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义,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

  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前瞻预测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

  C. 不耻相师。

  D. 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C项中的“耻”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其余各项加点的词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师”“以……为师”“以……为宾客”)

  5. 虚词的用法

  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熟语积累]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语段积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这比《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观点更进了一步,注入了民主与辩证的新内容。

  高考在线文学常识

  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创作心语]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的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一. 语篇结构分析

  文章在第一段中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为同时代的读书人树立一个典范。紧接着又提出“传道、授业、解惑”,对老师的职责、任务加以说明。最后又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以贵者为师、长者为师的封闭观念。

  在第二、三、四段中,作者分别以“古之圣人——今之圣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三组对照组,揭露一般社会士人的矛盾现象。在一正一反的例证当中,使文章充满了力道的美感。

  在第五段中,韩愈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和首段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互呼应,再次强调:并非只有特定对象的人可以当老师,只要是德性高于我,术业高于我,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希望大家打开胸襟,广泛学习,不要以向人求学问道为耻。

  最后一段,作者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动机和目的,看来和通篇主旨并无关联之处,但却使文章落到实点,使通篇议论有个收束,让文气前后贯串,一气呵成。

  二. 语篇脉络梳理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体会】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师说教案 篇4

  课题 师说 韩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师说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提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一、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不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蟠 贻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却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师说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教学程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六艺经传( )贻( ) 谀(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答案:

  1、du fǒu zhuàn yí yú

  2、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1、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3、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在已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够把这篇文章先背诵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对照本节课的三个目标自己查漏补缺,确保掌握。

  教学情况反馈:

  1、本节课目标明确,条理非常清楚。

  2、学生活动很多,全班每个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超过了35分钟。

  3、及时对学习目标进行了检查,目标达成度高。

师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关于师说教案模板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师说教案】相关文章:

师说的教案05-26

《师说》教案02-12

《师说》的教案02-21

师说的教案03-01

《师说》教案06-29

《师说》优秀教案03-20

《师说》优秀教案07-04

关于师说的教案03-27

《师说》教案优秀03-10

师说教案优秀02-04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师说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师说教案模板锦集8篇

师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

  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 《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 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带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课后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先全班背诵,再请三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进新课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 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5) 小结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

  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8)补充阅读

  学记三则①(其一) 《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9)小结全文:

  韩愈的《师说》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无长无少

  师道之不传 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师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 孔子言和行

  赠李蟠

  (9)课后作业及补充资料

  (10)教学反思

  《师说》这一篇古文备课良久。在实习指导老师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也试着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展开多重对话,有意识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

  本次教学也突出了几个语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以及“所以”“所”等点上,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针对古文的背诵,教师从结构分析着手,进行了指导。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当然由于自身初为人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优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从而有效地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如何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顾及到其他学生;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使自己的发音足够的响亮

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 ) 句读( ) 谀( ) 经传( )

  郯( ) 苌( )聃( ) 蟠( ) 巫( )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

  (2) 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郯子之徒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古:

  今: 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古: 古:

  今: 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 古:

  今: 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师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3.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标重点】

  1.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前瞻预测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项中的两个“传”,一念chuán,一念zhuàn;B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项中的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义,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

  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前瞻预测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

  C. 不耻相师。

  D. 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C项中的“耻”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其余各项加点的词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师”“以……为师”“以……为宾客”)

  5. 虚词的用法

  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熟语积累]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语段积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

  “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这比《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观点更进了一步,注入了民主与辩证的新内容。

  高考在线文学常识

  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创作心语]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的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一. 语篇结构分析

  文章在第一段中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为同时代的读书人树立一个典范。紧接着又提出“传道、授业、解惑”,对老师的职责、任务加以说明。最后又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以贵者为师、长者为师的封闭观念。

  在第二、三、四段中,作者分别以“古之圣人——今之圣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三组对照组,揭露一般社会士人的矛盾现象。在一正一反的例证当中,使文章充满了力道的美感。

  在第五段中,韩愈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和首段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互呼应,再次强调:并非只有特定对象的人可以当老师,只要是德性高于我,术业高于我,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希望大家打开胸襟,广泛学习,不要以向人求学问道为耻。

  最后一段,作者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动机和目的,看来和通篇主旨并无关联之处,但却使文章落到实点,使通篇议论有个收束,让文气前后贯串,一气呵成。

  二. 语篇脉络梳理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体会】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师说教案 篇4

  课题 师说 韩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师说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提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一、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不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蟠 贻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却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师说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教学程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六艺经传( )贻( ) 谀(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答案:

  1、du fǒu zhuàn yí yú

  2、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1、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3、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在已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够把这篇文章先背诵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对照本节课的三个目标自己查漏补缺,确保掌握。

  教学情况反馈:

  1、本节课目标明确,条理非常清楚。

  2、学生活动很多,全班每个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超过了35分钟。

  3、及时对学习目标进行了检查,目标达成度高。

师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