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和我们
一.学习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4.了解自然发生说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实验
5.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各步骤的重要性
二.学 习重 点
1.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3.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主 要过程
4.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细胞的癌变
⑴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引起细 胞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①物理致癌因子:该类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亚硝胺、黄曲霉素、煤 焦油等,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乙肝、丙肝病毒 等。
⑶预防措施: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⑷细胞癌变的特点:
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2、传染病
⑴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玻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20xx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为180.14/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20%.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麻疹;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脑。
⑵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⑶其预防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几种方法(初步认识)
⑴核酸分子杂交法(DNA探针法)
该方法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互补的双链D NA解开,把单股的DNA小片段用同位素、荧光分子或化学发光催化剂等进行标记,之后同被检测的DNA中的同源互补序列杂交,从而检出所要查明的DNA或基因。
具体步骤:抽取病人的组织或体液作为化验样品;将样品中的DNA分离出来;用化学法或加热处理法使样品DNA解旋;将事先制作好的DNA探针 引入到化验样品中。这些已知的经过标记的探针能够在化验样品中找到互补链,并与之结合(杂交)在一起,找不到互补链的DNA探针则可以被洗脱。这样通过遗留在样品中的标记过的DN A探针进行基因分析,就能检出 病人所得的.病。
⑵聚 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
PCR技术可模拟细胞核内DNA复制的天然过程,可在3~4h内使目的基因扩增上百万倍,达到肉眼可见的量,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 记就能分析、检测基因,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灵敏度。
具体过程:首先,研究者把DNA加热,使双链分开,然后人工合成一段单链核苷酸,即DNA引物,把人工合成的引 物粘附到DNA单股螺旋上,之后按照DNA复制规律就能够复制出DNA来,重复放大50倍后就可以制成10亿个DNA分子。在PCR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是利用耐热DNA聚合酶使少量的DNA在短期内即能扩增数百万倍,便于分析、检测。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 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 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观点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关键(或缺陷)
雷迪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来源于生殖。
[来源:ZXXK]腐肉上的蛆是从哪里来的 ?
①苍蝇与肉接触-----肉上出现了蛆
②苍蝇与肉未接触---肉上不会出现蛆①苍蝇是由亲代苍蝇在腐肉上产的卵产生的
②苍蝇或蛆不会自然发生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尼达姆支持“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结构复杂的生物由亲代产生,微生物能否自然发生?①煮沸羊肉汤杀死微生物,用软木塞塞紧瓶口,几天后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②改用植物种子和杏仁煮汤,结果相同。
微生物能自然发生缺陷:无法排除肉汤本来存在微生物的可能;瓶子未完全密封,微生物可能进入。
斯巴兰扎尼反对“自然发生说”对肉汤彻底密封和 杀菌,还会自然产生生物吗?盛肉汤烧瓶实验后一段时间
A(塞上软木塞,煮沸2min)污染
B(塞上软木塞,煮沸1h)污染
C(熔化玻璃封口,煮沸2min)污染
D(熔化玻璃封口,煮沸1h)未污染` 密封的肉汤长时间加热煮沸,就能阻止外来微生物 ,微生物也不会自然发生。关键:严格密封和杀菌,以排除外来微生物和本来存在的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拢。缺陷:严格密封不能排除有空气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可能。
巴斯德不同意“自然发生说” 让肉汤接触无污染的空气,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①盛酵母菌溶液的普通瓶子(消毒后带到山顶冰川处,暴露一会儿后密封,若干年后)多数瓶子保持无菌。
②盛酵母菌溶液的瓶子(消毒后拉成曲颈瓶,未密封)保持无菌。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①瓶内先消毒,排除其内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曲颈使瓶内不会被污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 验:科学实验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①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多数从观察开始。
②在观察中 提出问题。
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及设想,进而提出假说。
④对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科学 的预测。
⑤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即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 与否。在 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对照实验组,要考虑数量及重复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认 识 大 小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苹果各一个、大小雪花片若干
大小萝卜若干、大小积木
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兔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去公园玩吧,兔妈妈手里有2个苹果,咱们给它拍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
兔妈妈:“看这里有很多的萝卜啊!有大的有小的,请兔宝宝们把大的萝卜放在大的筐里,小的萝卜放在小的筐里。
二、分雪花片和积木
把若干大小雪花片放在桌子上,老师先做示范,把大小雪花片分开,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然后让小朋友来做这个游戏。最后发给每个小朋友若干个大小雪花片自己动手分类。用同样的方法把若干大小的积木用同样的方法分开。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区分形状的大小、衣服的大小进行类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5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9-09
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12-15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