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桂林山水 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
二、精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学生自主读书。)
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5 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3.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奇、秀、险。(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景物?(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加上了竹筏小舟呢?有了人会怎样?(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配上图像、音乐。)
四、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名于中外啊!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板书满意吗?还应加点什么呢?(“甲天下”)对,同学们真聪明,这才是全文的“文眼”呀!
2.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回答(“总??分??总”),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饱含深情地赞叹。谁能把课题扩充为一句表示赞叹的话?(“啊,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爱桂林山水!”“我想看桂林山水!”等。)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抄下来。
3.拓展阅读《浓碧》。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 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 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 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 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习,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 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 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 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 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 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 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 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总评】设计者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板演、汇报成果,自始至终通过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境界。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了,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文本细读】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教学《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⑵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⑶ 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⑷ 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检查预习课文的'读书情况。
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⑴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⑵ 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3、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潋滟、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
4、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
试着练习朗读。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
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谈一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
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⒈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 啊的发音 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⒉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桂林山水 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n
桂林山水 教案 篇8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习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①啊的读音。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一)、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二)、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三)、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四)、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桂林山水 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口述本课时目标
二、导学达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4)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5)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6)全班背诵课文
(7)作业
三、达标测评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 教案】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案02-21
桂林山水的教案01-08
《桂林山水》教案01-04
《桂林山水》的教案02-18
教案:桂林山水03-12
桂林山水教案10-23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04-02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02-25
【精】桂林山水教案03-31
桂林山水教案【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