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23 01:45:3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箱子里有空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能主动动手参与小实验

  2.难点:知道箱子里也有空气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纸箱两人一个,气球两人一个,纸巾若干,篮子若干,红花每人一朵。

  2.教师操作材料:纸箱、神秘纸箱、红花、气球、篮子各一;操作音乐CD。

  3.环境准备:“魔术”桌子一张,桌布一块。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有趣的魔术表演,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观看老师用塑料袋子捉空气,引导回忆之前“捉空气”的小实验,并启发孩子说出“袋子里有空气”。

  2.观看老师“纸巾飞起来了”的小实验。

  二、幼儿参与操作纸巾“飞起来了”的'小实验

  1.幼儿动手操作。

  2.幼儿与老师探讨“纸箱里有没有空气?”

  三、幼儿参与操作气球“飞起来了”的小实验

  1.幼儿动手操作。

  2.教师总结:因为箱子里有空气,手一拍箱子,空气就从洞洞里跑出来,气流就把纸巾和气球冲起来了。

  四、老师表演“小魔术”:彩带飞起来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看看、猜猜、讲讲各种有趣的盒子,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2、 初步感知探索盒子和盒中物品的关系,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盒子。

  活动准备:

  大盒子三个、各种小盒子等。

  活动过程:

  一、 导入——引起活动的'兴趣

  二、 看看猜猜盒子

  1、 猜猜第一个盒子——盒子和物品的匹配 “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 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玩具盒、电吹风盒和领带盒

  小结:盒子能帮助我们把需要的各种东西都整理好。

  2、 猜猜第二个盒子——形状和声音 猜猜第二个盒子里有什么秘密?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糖果盒、饼干盒、巧克力盒

  这些盒子是什么形状的? 方形的盒子、圆形的盒子、心形的盒子

  哪个盒子里放了东西?你能猜出来吗?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小结:盒子有各种形状,真有趣!

  3、 猜猜第三个盒子——尝试打开盒子的各种方法

  l 尝试打开小盒子;

  l 小结

  三个打开的方式:翻盖;锁扣;插盖。

  三、分享和延伸

  这些装糖果的盒子叫糖果盒,你们还看见过什么盒子呢?(铅笔盒、玩具盒、工具盒、肥皂盒、饼干盒、眼镜盒等)聪明的宝宝再找一找,家里还有什么盒子,发现的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小班科学活动:大盒子、小盒子真有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1、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3)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4)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

  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2)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3)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同样的纸加重或改变形状后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纸若干,积木、石头、橡皮泥、沙包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纸片落下来",引发兴趣。

  幼儿两人一组游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纸片下落形态。

  教师:你们发现两张纸是怎样落下来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讨论。

  教师:你能让其中一张纸飞快地落下来吗?有什么办法?

  幼儿进行预测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并询问幼儿。

  教师引导幼儿集中交流。

  教师: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李有没有相似的方法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运用味觉来对食物进行辨别的能力。

  2、丰富幼儿有关食物味道的感知及形容词,丰富词:酸的、甜的、香的。

  活动准备:

  布娃娃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有关甜味、酸味、香味的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味道的食物,通过给学习小朋友过生日,来引出课题:尝尝味道。

  今天是我们班xx小朋友的生日,我们一起给他庆祝生日好不好?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小朋友吃的时候,看看你吃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边吃边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2、讨论食物的味道:

  (1)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花生味一样是香的?

  (2)丰富形容词:酸的、甜的、香的。

  (3)小朋友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东西呢?

  (4)不能吃太多甜甜的东西,这样,牙齿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分类:(出示酸、甜、香的食物请小朋友分类)

  (1)xx请我们吃东西,我们也送好吃的`东西给xx吃好吗?xx要我们把礼物放在三个篮子里。把味道是甜甜的放在一个装糖果的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酸酸的放在一个装杨梅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香香的放在一个装花生标记的篮子里。

  (2)xx说你们分得真好!这是甜甜的味儿;这是酸酸的味儿;这是香香的味儿。谢谢小朋友送来这么多好吃的礼物。

  4、活动结束:今天xx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味道的食物,有甜的、酸的和香的,谢谢xx嘛,那让我们唱歌跳舞来祝xx的生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各种形状、质地、大小不同的带盖的瓶子、 盒子。

  2、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盖子,并用语言简单的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了与参加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质地、大小不同的带盖的瓶子、盒子若干。

  2、糖果若干。(装入不同的瓶中)旺仔牛奶、汽水、洗洁精、海飞丝洗头液、午餐肉各一瓶。

  3、自备套盒一组。(大纸箱―电脑纸箱―小盒子―巧克力盒――小玩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送礼物”,引入主题。

  1、 出示一个用胶带封好的大纸箱,请幼儿想办法打开它。

  “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吴老师要给你们送个礼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吧。”(大纸箱)“谁来帮老师想个办法打开它?”(撕开、用剪刀剪开、用钥匙戳开——————)选一种方法打开。

  2、 从中取出一个电脑纸箱,请幼儿打开。

  3、 从中取出一个小盒子,请幼儿打开。

  4、 从中取出一个巧克力盒子,请幼儿打开。

  5、 从中取出一个小玩具熊。

  二、请幼儿观察布置好的场地中各种各样的瓶子、盒子。

  “今天老师给你们还准备了许多东西,你们看看大门都是什么?你都看到里什麽瓶子?”“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东西做的?”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室可引导幼儿选择性地讲述。

  三、请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打开盒子,并用语言简单表述。

  “吴老师给你们每个小朋友准备了礼物,它们都藏在盒子里,你们要想一些办法打开它就能得到礼物了。你们去挑一个你喜欢的瓶子或盒子打开它,看里面是什么?拿到里礼物后,请把盖子再盖好放到桌子上。”“打开里面有什么?你是怎么打开的?”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幼儿讲述。

  四、请幼儿回座位休息一会儿,提问:

  1、 你们找到宝贝了吗?拿出来看看?是什么?

  2、 你找到了几颗糖?数数看?(幼儿个别提问回答)

  3、 出示一个粘胶带纸的透明盒、化妆品的瓶子,请幼儿尝试打开,说说你是怎么打开的?

  4、 请幼儿讲讲你是用什么方法打开瓶子、盒子的?

  五、教师依次再出示旺仔牛奶、汽水、午餐肉罐头、八宝粥。

  “我这还藏着宝贝呢,小朋友看看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开的.?”逐个讲解演示。

  1、 你还见过那种瓶子的开法不一样,请幼儿讲述。

  2、 还有什么东西跟汽水一样的开法?

  六、教师小结。

  七、活动延伸:将瓶子进行分类。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掌握了多种盖子的开法,但活动中实物刺激太多,幼儿的注意力被美食转移了,忽略了自己是怎么打开盖子的,致使语言表达不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一定吸取本次活动的经验,让幼儿更好的吸取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发现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价值,知道有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

  2、通过对保护色的认识,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主题

  提问:小灰兔为什么没有被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他身上的颜色跟泥土的颜色很像所以没有被发现

  二、出示图片

  师: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你们找找看,他们是什么小动物? (师逐一出示图片)

  师:你们在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他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师: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

  师:那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他们有保护色?(幼儿讲述)

  三、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找找,谁使用了保护色

  师:一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他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也保护了动物。

  四、出示图片,看看环境的破坏,说说这样对小动物有什么影响?激发幼儿保护环境。

  五、结束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仅要告诉别人保护环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动告诉大家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传声筒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探索内容,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探索兴趣的玩具。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借助这一幼儿感兴趣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来激发小班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喜欢参与探索,能大胆地提问。

  2、知道传声筒的名称及玩法,学习与同伴合作活动。

  教学准备:

  1、自制各色长短不一的传声筒16根(空心的和塞有布条的各半),放置于活动室中。

  2、拟人化的“小问号”符号一个。

  3、幼儿的问题记录纸一大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1、(出示传声筒):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玩具,让我们来玩一玩吧。

  2、幼儿自由玩(多种玩法),教师观察引导。

  3、引导幼儿发现传声筒这一玩具,激发幼儿对传声筒产生兴趣。

  (二)幼儿自由玩传声筒,发现问题:

  1、幼儿学习、交流传声筒的玩法。

  你玩过传声筒吗?它可以怎么玩?

  2、幼儿自由玩传声筒,教师观察指导。

  (可引导幼儿相互交换传声筒玩)

  3、引导幼儿提问:

  传声筒好玩吗?玩了传声筒,你想知道什么?(用拟人化的'小问号来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在幼儿提出问题的同时,请配班老师在大记录纸记录下孩子们的

  问题。

  (三)活动的延伸:

  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家都是聪明的小问号。今天回家后我们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动脑筋来解决,下次请你来当小博士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今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材料不断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材料体现多样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观察、认识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索兴趣很高,在不断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6、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活动建议:

  1、如何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更好地吸引孩子们注意力,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2、面对孩子的发现,教师采取怎样的有效回应策略,帮助幼儿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