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
《苏州园林》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下面是《苏州园林》的教案,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 序。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型:新授。方法:讲述。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
xuān xiè {轩 榭) lín xún ( 嶙峋 ) jiàn shǎng ( 鉴赏 ) zhēn zhuó ( 斟酌 ) 池沼 ( zhǎo ) 丘壑 ( hè ) 镂空 ( lòu ) 阑干 ( lán ) 模样 ( mú )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学生口头作答。
因地制宜 : 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
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
败笔 : 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 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 自主合作学习
1、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 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 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 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 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 (总说)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分说) 大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分说) 小
屋瓦色彩美 细处
五、布置作业.
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2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休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采用比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n)龙鎏(liú)金
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
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3
一、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 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 披文以感悟
1. 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 合作以探究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附:板书设计
13.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处处入画
注意:角落、门窗、色彩
二、教学过程: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
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生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
生4:老师,第四段中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为什么说“不仅是技术”?
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
师:你回答的真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
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
生:“务必”、“无论”、“哪个”、“总是”需要重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强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要追求使苏州园林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为了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真是自出心裁,匠心独运。那么,此处四个“讲究”能否颠倒次序呢?
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这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而且这四个“讲究”概括了下文分说的主要内容,分别与3、4、5、6段一一对应。
师: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给我们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生1:为了追求自然之趣,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生2:第四段,作者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再写池沼,先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形形色色,各具特色。
师:作者对假山与池沼的这段介绍优美生动。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朗读本段,同学们闭上眼,仔细听,仔细体会。(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一系列鲜活的`景物都在我们面前浮现了出来。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宽敞明净的池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各具特色的小桥伸向远方;桥下水里有金色的小鱼和各色的鲤鱼在欢快的游动。
生2:我仿佛看到小鱼们有的在水底悠闲的吐着水泡,有的在密密的莲叶间追逐嬉戏。极目远眺,一层层碧绿的莲叶挨挨挤挤,一朵朵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真是“如在画图中”了。
(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3:我仿佛看到曲折蜿蜒的河道旁,有一座玲珑的亭子,它四角翘起,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都要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了。那他们是如何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呢?请大家继续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作者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师: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传达这种“画意”美呢?
生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俯仰生姿”最为传神。仿佛是一对母子:孩子仰着小脸,天真地看着妈妈;妈妈低着头在温柔的向他说着什么。
生2:“盘曲嶙峋”很有表现力,让人一下就想象到藤萝的古老苍劲;“珠光宝气”让人感觉到花开时的热闹与生机,仿佛成了一位美丽雍容的贵妇。“有两个园子里……”这两句是用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3:为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在苏园里安排了“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达到了避免一览无遗,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的效果。
(投影苏州园林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
师:这一“隔”、一“界”、“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设计的确巧妙极了。我们家乡的小小“清怡园”也是借鉴了这样的理念。
生:老师,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呢?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皑皑的白雪,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别有情趣了!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大家看,写到这儿,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
生朗读后讨论回答。
生1:不能去掉。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没有忽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彩绘也“自出心裁”,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生2:我最喜欢第7段“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独运,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
生3: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
师:对,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四、 教学反思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更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本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学说明文,还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会看传统艺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苏州园林》虽然是“谈”苏州园林,其体裁是说明文,但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很有一种“画意美”,因而我认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各名园的图片和资料,并加以简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班上展览;课上则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传统说明文学习时的单调、乏味一扫而光,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唤起了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契机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还可以有更充分的体现。新课改,新课堂,给每一位老师的启发是多样的,也是深刻的。它对每位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参与者”的责任更重了。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3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查自学效果:
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当堂测试
《伴你学》7.13.14.15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5
目的要求: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具准备:U盘
教材分析: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作者赞美苏州园林的美如画,实际上也是在赞美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ānxiè{轩榭)línxún(嶙峋)
jiànshǎng(鉴赏)zhēnzhuó(斟酌)
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lòu)阑干(lán)模样(mú)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
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四、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总说)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说)大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分说)小屋瓦色彩美细处
总: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
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练习。
方法:讨论。
过程: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二、自主合作学习: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
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
教后记: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重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但这掩盖不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典园林的流光溢彩。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苏州园林》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那别样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鉴赏园林美。
1、同学们初读课文,能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码?
2、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6、板书全文结构。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美。
合作探究:
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生动性和准确性)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
五、总结:诗歌(听听她的声音)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鉴赏我国园林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开启艺术宝库的大门。
她的亭台轩榭,布局精美,
她的假山池沼,配合绝伦。
她的花草树木,彼此映衬,
她的近景远景,层次甚蕃。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充满画意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通向自然的大门。
六、作业:请以”校园一景“为题,写一篇100左右的小练笔。
要求:
1、运用总分的说明顺序;
2、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生动。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书上的图片,请你们看一看苏州园林的图片,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教室》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教学后记:学生初学说明文,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和方法。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说苏杭很美,美到可以和传说中的天堂相比,那么苏杭美在哪里呢?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据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有句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可以说是集园林艺术之大成。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共同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二、欣赏图片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苏州四大历史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看到图片里如画的美景,同学们是否已心生向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如画的苏州园林。
首先我们来看本文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四、介绍作者:
现在我们来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很多同学读过他的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老的童话文字优美,思想内容深刻,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更全面的了解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五、字词检测:
《苏州园林》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生字词并不多,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字词你都认识吗?#
轩 榭 丘 壑 嶙 峋
相 间 镂 空 蔷 薇
斟 酌 重峦叠嶂
这些字词中,相间的间,镂空的镂,重峦的重都是容易读错的字,大家要注意它的读音,其他的重点记字词,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复习一遍。
六、自渎课文,思考问题
复习完字词,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3.为体现整体特点,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
明确:
1.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美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第二段的七八两行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败笔”,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那么他们共同强调了什么?“对,是图画美”
3.为体现整体特点,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还是第二自然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
我们接着看课文,解决下面的问题,请从文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据
4、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由四个 “讲究”构成的排比句,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5、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 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明确:
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4.这四个 “讲究”构成的排比句,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个 “讲究”的内容是按从整体(“布局”)到局部(“配合”、“映衬” 、“层次” )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3、4、5、6段围绕四个“讲究”依次加以具体说明 ,在内容和结构上前后照应。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5.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 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七、理清结构
让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刚才讲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大处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细处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由总到分
八、教师小结:
第二段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因为这一段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以下段落都是围绕这一特征展开逐一说明的。第2段与第3-9段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从各部分看,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优秀07-26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02-2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设计04-02
精选《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03-22
【实用】《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四篇04-0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合集八篇04-05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5篇04-10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4篇04-11
有关《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五篇04-11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四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