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顾茅庐》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三顾茅庐》教案 篇2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教案 篇3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俺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附板书:◆ 三顾茅庐
(恳请) (辅佐)
刘备 ────→ 诸葛亮 ────→
《三顾茅庐》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案 篇9
周五下午。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案06-01
《三顾茅庐》教案02-20
《三顾茅庐》教案(15篇)04-01
三顾茅庐说课教案04-02
《三顾茅庐》教案15篇02-20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四篇04-10
《三顾茅庐》教案四篇04-06
《三顾茅庐》教案范文8篇04-21
《三顾茅庐》教案七篇04-21
【热门】《三顾茅庐》教案4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