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时间:2024-08-24 19:46:27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锦集五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6.名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原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原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欧亚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的差不多四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 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锦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相关文章: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03-09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02-26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04-02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06-20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范文04-02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5篇02-26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5篇)03-10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04-21

实用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4篇04-06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合集八篇04-08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锦集五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6.名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原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原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欧亚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的差不多四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 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