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班科学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幼儿科技小制作就是集知识与技能、奥秘与创造、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它材料收集简便、能揭示蕴藏的科学现象与原理、深入浅出,倍受幼儿青睐。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动手制作、体验玩中探索的快乐,并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感知,提高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及心智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对称图形的制作及竹蜻蜓飞行中的奥秘。
2.看懂图示,尝试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竹蜻蜓。
3.养成活动后收拾材料工具的习惯,体验成功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蝴蝶图片一张
2.工具材料准备:剪刀、吸管、透明胶、人手一张画报纸(稍厚)、记号笔
3.制作流程图七幅
4.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
活动过程:
(一)出示蝴蝶,认识左右对称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二)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提问:你们会做左右对称的图形吗?应该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回答)
2.幼儿尝试用画报纸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3.出示图示,方法: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
(三)制作"竹蜻蜓"
1.出示范例"竹蜻蜓"提问:制作竹蜻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2.幼儿看图示并理解提问:谁看懂了?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谁他?
3.幼儿看图示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玩玩竹蜻蜓,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提问:你的竹蜻蜓能成功飞行吗?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为成功飞行及发现奥秘的幼儿贴五角星,表示鼓励)
2.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竹蜻蜓在我国已经流传了0多年的历史,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是人们受到竹蜻蜓的启发后才制造出来的。看来这小小的玩具中还藏着大道理呢!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操作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它飞行的更多奥秘,并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兴趣。
活动建议:
平时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一些看图示制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看图示制作的本领,为此活动打下基础;建议没有制作经验的幼儿可以分两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练习剪对称图形制作竹蜻蜓的翅膀及装饰不同花纹,第二次活动进行吸管及翅膀的粘合和探索飞行的奥秘。
活动点评:
生态课堂的理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个性化,更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此活动始终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观察、讨论、图示、制作、探索等方法与手段,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做做玩玩中自主获得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幼儿学得有趣,教师指导方法得体,充分体现了师幼角色的和谐生态关系:即课堂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老师,把课堂更多的时空让位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地走到台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议议故事中,了解小雨点旅行的经历,知道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都与水有关。
2、进一步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录音、PPT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重点难点:
活动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需要的条件。
一、说说生活中的水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水,水的作用是什么。
2、提升:美容院用水蒸汽扩张毛孔;制造气氛桑拿院用水蒸汽帮助减肥;舞台上用水制成的干冰……水的用处真正大。
3、说说“水魔法师”能变成哪些样子。
4、介绍故事名称,引导幼儿仔细聆听。
二、理解故事情节
完整听录音故事
提问:
1、故事的名称;
2、故事中有哪些角色。
听老师完整地讲故事(播放PPT)
提问:
1、小雨点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旅行?
2、这次旅行,小雨点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
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PPT进行验证。
总结:故事中哪些角色是由“水魔法师”变成的?变化时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三、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水,就连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也有许多与水有关。(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发现)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记录,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这里也有不足的地方,对在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此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的再播放一遍故事,造成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响。最后环节中,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记录下来,这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其实也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并能根据自己的记录过程来讲述故事,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电动玩具的共同特征——有电源才会动。
2、初步让幼儿了解正确安装使用电池的方法。
3、进步激发幼儿对电动玩具的好奇心,发展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电动玩具一个,电池若干,安装电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哇!教师里有这么多的电动玩具,我们今天来开个玩具运动会吧。
老师请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动玩具,让它动起来好吗?
二、操作探索
师:玩具动起来了没有?(幼:动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幼儿自由举手回答怎么让玩具动起来的)
师:刚刚小朋友说把电源开关打开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可是有的小朋友的打开来了
开关玩具还是没有动起来?是怎么回事呢?
师:小朋友找找原因看是怎么回事?或那个小朋友帮助它让玩具动起来。(解决问题、找原因,幼儿自己玩玩具发起问题原因)
幼:是因为玩具里面的电池没用了。
师:哦!原来里面的.电池坏了,那小朋友都打开小面“肚子”看看是不是都装有
师:哦!原来是因为有了什么才使玩具动起来的?
幼:因为玩具里面装了电池。
(1) 拆电动玩具
师:老师请小朋友把玩具里面的电池拆开看看里面有几节电池好吗?
幼:两节 三节,有的有,有的没有
得出结论:原来是要把玩具里面的电池上满了再打开开关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
师:那有的小朋友的少了电池怎么办?
幼:在装上电池,那我们来试试看是不是装上电池就会让玩具动起来呢?
师:我上了电池可玩具还是不会动?为什么呢?
幼:因为电池坏了,电池没用或没有装好等
师:请小朋友来帮帮老师检查到底怎么回事?(幼儿举手回答)
(2)幼儿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的表述出来)
三、认识电池有正负极,学习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师:刚刚老师请小朋友帮老师检查了电池,小朋友有没发现电池有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举手自由回答)
幼:有一边是平的,一边突出来了一点。
师:对了,回答得真好!小朋友都看到了电池的两端是不是一样的啊?(幼:不是)
师:教师出示“+”“一”符号请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两个是什么符号吗?请小朋友回答?
幼:可能会说是加号和减号。
师:回答得对吗?现在老师老告诉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叫什么?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我们要把突出来的这边对着铁皮这边,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这边。
师:出示安装电路图一张。小朋友看图上画有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电池要怎么样装上去呢?请小朋友上台演示。他装得对吗?
幼:对或不对(幼儿举手回答对或不对原因)
师:哦!原来装电池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把突出来的嘴巴这边对着另一边这样装才是正确的。现在你们知道怎么装了吗?学会了没有?
幼:学会了(有个别小朋友还没学会,请那个会的小朋友来帮助他好吗?)
师:那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拆开的电池上回去好吗?看看自己是不是学会了哦!
师:今天的玩具运动会真热闹,小朋友我们赶快拿好我们的玩具出去比赛喽!
活动延伸:
(1 )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旧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 )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 爱惜电池不要让电池沾水,受潮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一天早上入园后果果发现种植区里一棵珍珠树的叶子蔫了。她急匆匆的跑过来告诉了我。我赶紧帮那棵珍珠树浇了点水。一整个上午孩子们都在观注着这棵珍珠树。慢慢地她们发现珍珠树的叶子舒展开了,也水灵了。于是她们问我:“老师,为什么往土里浇水,而珍珠树的叶子却能吸到呢?”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有主动探究的欲望,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游戏活动,幼儿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3、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餐巾纸、纱布等吸水材料若干,大、小塑料盆各4个。
哑铃、碟片、石头、雪花片等不吸水材料若干。
2、红墨水,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长方形塑料筐8个,各种蔬菜(大白菜、莴苣、芹菜、水蒿芭、萝卜、青菜)
3、餐巾纸做成的纸树,红、蓝、绿颜色水,塑料小碗若干。
4、课件:蓝猫游戏城,音乐《蓝猫》、轻音乐、图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音乐入场。
1、师幼随着音乐来到蓝猫游戏城。
2、蓝猫(课件)说:小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神秘的蓝猫游戏城,这儿有许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想来玩一玩吗?(幼:想)我们的第一个游戏是《帮水宝宝搬家》。
二、游戏探索
(1)、游戏《帮水宝宝搬家》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水宝宝现在住的房子太挤了,它们想搬到大一点的房子里去,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帮它们。不许用倒的办法,只能用房子旁边的'工具来帮忙。游戏时要注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或衣服上。
2、老师介绍搬水工具并请幼儿猜想:哪些工具可以帮水搬家?哪些工具不可以帮水搬家?
3、幼儿自由分组,操作验证。
4、操作结束,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操作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表格内容师幼共同小结:
哑铃、碟片、石头、雪花片都不能帮水搬家,因为它们都不能吸水。
毛巾、海绵、纱布、餐巾纸都能帮水搬家,因为它们都能吸水。
6、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7、蓝猫(课件):我们的第二个游戏是《蔬菜吸水》。
(2)、游戏《蔬菜吸水》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蔬菜宝宝口渴了,请大家利用桌上的材料给蔬菜宝宝喝点水吧。游戏时注意不要把红墨水弄到衣服上。
2、教师介绍材料后示范把白菜放入红墨水中等两分钟再来观察。
3、教师操作细管,引导幼儿看看管内是否有红墨水。
4、教师掰开白菜的菜梆,引导幼儿观察里面是否有小细管。
5、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实验“蔬菜吸水”
6、师幼小结:原来蔬菜里面都有小细管,所以它们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供自己生长。
7、老师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等才可以吸水,我们才可以给水宝宝搬家。
(3)游戏《纸树吸水》。
1、蓝猫(课件)介绍游戏:请小朋友们将纸树放在小碗里,再任意选用一种有颜色的水取少量倒入底部,观察纸树会发生什么变化。游戏时同样注意不要弄到衣服上。
2、鼓励幼儿自由实验观察颜色水上升的过程,让幼儿体会物体是怎样吸水的。
3、教师检查幼儿实验的效果,并表扬敢于表达和尝试的幼儿。
三、归纳总结
1、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小细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酒精灯燃烧。(二)、毛笔蘸墨汁。(三)、报纸吸水。(四)、抹布吸水。
2、师幼一起去找其他东西里的小细管,与蓝猫道别,随着音乐出活动室。
3、蓝猫(课件):小朋友们,再见!欢迎你们下次再来玩!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对身体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
2.动画视频。饼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小饼干,谈话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干,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来尝尝。好吃吗?
二、欣赏故事,感知作品内容的有趣,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刚才我们吃的饼干还在嘴巴里吗?去哪儿呢?有的小朋友说饼干去了---还有的小朋友说---那饼干究竟去了哪儿?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请你们仔细听听食物经过了人体的什么地方?
欣赏故事视频
三、回忆内容,体验自己身体的消化器官
1.听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知道食物去人体旅行,都去了些什么地方?
幼儿说到哪个部位,教师点击相应图片。
口腔(咀嚼功能)嘴巴-它还有呢外一个名称叫口腔,它有什么本领呢?
食道(运输功能)脖子-对脖子,它里面有一根细细的长长的管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食道)它可以干什么呢?食道就像滑梯一样,帮助人体运送食物。
胃(搅拌功能)胃又有什么本领呢?把食物颠来倒去地,像搅拌机一样把食物绞成稀泥糊糊,小肠(吸收营养)它可以干什么?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大肠(垃圾的.仓库)大肠是食物垃圾聚集的地方,大肠的终点是什么?()负责把垃圾排出人的体外
2.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食物经过人体都去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它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丰富词汇"消化器官"。)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这些消化器官,这些消化器官在我们身体里工作着……口腔里的牙齿能咬碎食物、食道像滑梯一样往下运送食物、胃把食物颠来倒去地,像搅拌机一样把食物绞成稀泥糊糊、、小肠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大肠是食物垃圾聚集的仓库、大肠的终点就是,负责把垃圾排出人的体外。
3.幼儿操作游戏:图片排序。(演示画面二)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排序游戏:请看图片上有一根长什么?绳子上夹着-夹子,请你们按照人体消化的顺序,对下面的这些消化器官进行排队,一个一个的夹到夹子上。谁来说说,谁排第一---------
四、游戏"翻翻乐",巩固和拓展相关经验
1.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翻翻乐"的游戏。(放PPT),这个游戏一共有六道题,不管你指到谁,它就会翻开,给你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回答正确方能过关,才能进入下一题。小朋友加油喓!
2.关于人体消化器官,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游戏:对错猜猜猜。
1.吃饭时细嚼慢咽(对)
2.运动后马上喝水(错)
3.吃完后慢慢地散步(对)
4.饭后剧烈运动(错)
5.天热时多喝开水,少喝饮料(对)
6.吃汤泡饭(错)
7.一边吃饭一边讲话(错)
8.不吃早饭(错)
五.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坐了这么长时间,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那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附"翻翻乐"游戏题: 1."饭后,我们一起去踢球吧!"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为什么?
2."游戏真好玩呀,大便先憋一下吧。"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为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拉肚子呢?"你能说出原因吗?
3.身体里哪个消化器官有点像搅拌机?为什么说胃或口腔像搅拌机?
4.暴饮暴食对吗?
5.经常吃粗粮好吗?(可以追问:粗粮有哪些?)
6.睡觉蹬被子对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育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树立基本的安全意识,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具体内容及要求:
社会活动
1、医生家长进课堂
目标:了解医生看病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了解常用的医疗器材
形式:通过谈话、操作活动来达到目标。
2、安全逃生
目标:进行安全上下楼梯的演练工作(不推不挤、不牵手,要靠右边上、下楼梯)。
形式:模拟着火时的情景,进行演习。
3、安全玩滑滑梯
目标:用剪刀剪纸,用小刀削东西时要注意安全,用完放好,不要向着同伴使用。
形式: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
语言活动
1、去医院看病
目标:了解看病的主要过程,知道常用的医用工具。
形式:讲述故事和情景创设。
2、大狗医生
目标:知道要养成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预防生病。
形式:讲故事,情境创设。
环境创设
根据安全教育周的内容,我们创设了相应的主题墙、环境布置。
1、在主题墙上张贴了安全标志的图片,巩固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
2、让幼儿讲述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
3、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家长工作:
1、积极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安全教育周的具体内容。
2、教育幼儿在家中自觉远离带电插座、火、热水等危险物品,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具体措施:
1、让幼儿知道一些安全常识,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体育活动中的一些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的简单方法,上下楼梯不跑、不跳、乘车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拿棍或锋利的东西奔跑,奔跑时在拐弯处要减速、不推撞同伴等。
2、让幼儿控制自己不靠近危险物品,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懂得安全使用玩具、用具。
3、了解在活动中掌握保护五官的方法。
4、学会一些意外事故的简单处理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儿时玩得很多游戏,都是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儿时的一根绳子或一堆石子都可以让我们玩得流连忘返,不亦乐乎。现在的孩子玩得大都是高档玩具,对传统的很多游戏知之甚少。为了挖掘有益的传统游戏,我设计了“好玩的绳”大班综合活动。因为绳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用到,但是对于绳子的游戏却知之甚少。其实,传统的绳子游戏非常丰富有趣,对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关绳子的游戏,激发幼儿对玩绳的兴趣,让幼儿体会到玩绳的快乐;
2、通过玩绳,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玩绳,使幼儿掌握简单的玩编技巧和方法,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两根绳,一份编织工具(利用纸板按照一定图形制上经线,另一根作为纬线进行编织)课件绳编作品若干、小魔术盒一个。
【活动过程】
1、利用魔术盒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小盒子,你们看里面有东西吗?老师要变个小魔术,看能变出什么来?(利用变魔术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2、利用提问和实际操作的方法,让幼儿探索更多的.玩法。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绳子都能做什么用呢?
幼:翻花绳、当鞋带、当头绳、拼图案、当马鞭、跳绳……
师:绳的用途可真多呀,下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根漂亮的绳,你们试一试,看一看,玩一玩,看谁还能发现更多的花样。
幼:幼儿都在积极的用一根绳玩,有的系在脖子上当项链,有的当腰带,拼出了许多的花样,象花蝴蝶、蘑菇、花瓶、小树、鞋子、星星……
师:刚才小朋友说可以翻花绳,现在小朋友就把绳的两头系在一起,翻一翻花绳,动脑筋,看谁的花样多,可以自己翻,也可以与伙伴一起翻。
幼:翻出了太阳、花布、大桥、死扣、星星。
师:小朋友,玩翻花绳,玩的真高兴,玩出许多花样,现在把绳子套在脖子上做个漂亮的项链吧。
幼: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把绳系在了脖子上。
(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使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能积极地去探索、去表现,也使幼儿在玩中乐意与伙伴一起合作,体会到了玩绳的快乐,使重点得以突破,而且把绳系在脖子上这一环节,又为进入下一环节做好了准备,使孩子们自然把绳放好。)
师:小朋友刚才玩花绳,玩得非常好。下面看看绳还可以作什么?播放课件,让幼儿欣赏。
幼:孩子们感到非常好奇,啊,真漂亮u
师:老师把这些用绳子制作的东西带来了,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看一下。
幼:孩子们非常高兴地看、摸着这些作品,议论着,辨别着,这个是龙,那个是小猪……我在电视里看过(通过近距离观察、触摸,使幼儿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提升,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4、让幼儿探索绳的编织方法
师: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一看,老师也给你们准备好了编织的绳,你们自己试一试,怎么编,编什么?
幼:有的幼儿在尝试中把纬线和经线混在了一起,有的幼儿很快就找到了规律,让纬线在经线中穿上穿下,一会就编成了漂亮的花纹、小动物等等……
师:刘逸彤小朋友让纬线在经线上下跳舞,真好玩,还没编出图形的,也可以向旁边的小朋友学习一下……
幼:孩子们大多数都找到了规律,掌握了简单的编织技巧和方法,但也有个别孩子找不到规律,无法编织出规定图形(在幼儿的示范和老师的讲解下,很快全班幼儿都学会了简单的编织技巧和方法,整个过程,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充满着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5、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编织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我们以后多加练习,就会编织出更多更漂亮的图案。请小朋友们把编织好的作品拿给后面的评委老师欣赏(此环节肯定幼儿的操作,并给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幼儿保持对玩绳的兴趣,并进一步鼓励幼儿,使玩绳游戏得到延续和提高)。
【活动延伸】
1、利用自由活动,继续探索玩绳的方法和技巧。
2、回家与家长一起探索玩绳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反思】
此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玩出了许多的花样,确实体会到了玩绳的快乐,并在玩中乐于想象创造,达到了此次活动目的。但由于平时对编制接触的比较少,在编制环节花样还是比较少,还有待于继续开发。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魔术圈_大班科学教案03-04
大班科学教案:我与水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