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4-09-12 19:09:1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二、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读课文

  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mò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ǐ ﹨溢目,四马塞sè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赁jiù lì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字词解释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四、整体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描写角度: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描写方法:

  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

  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

  第三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

  (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业

  1.全文背诵

  2.完成语文同步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案 篇5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文言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自己总结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特点,并能够找出典型例子。

《精选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4-17

文言文教案03-25

文言文教案06-17

文言文教案模板08-19

关于文言文教案03-28

文言文教案范文06-29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5-31

文言文教案(精选14篇)01-26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11-09

文言文最新教案04-0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二、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读课文

  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mò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ǐ ﹨溢目,四马塞sè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赁jiù lì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字词解释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四、整体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描写角度: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描写方法:

  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

  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

  第三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

  (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业

  1.全文背诵

  2.完成语文同步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案 篇5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文言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自己总结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特点,并能够找出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