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8-01 14:49:5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与树木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能正确运用“高”、 “矮”、 “粗”、“细”来描述物体的差异,知道高矮、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比较树木的高矮、粗细,与树木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难点:理解高矮、粗细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高矮、粗细的初步概念

  物质准备:学具:小红旗、小绿旗若干。场地:附近树木较集中的'公园

  活动过程

  一、游戏:亲亲小树

  1.看一看,认一认,公园里都有哪些树?

  2.幼儿集体游戏。如:小孩小孩真爱玩,亲亲杨树跑回来;小孩小孩真爱玩,亲亲桃树蹲下来。

  二、比较高矮

  1.老师指定两棵树,请幼儿目测两棵树的高矮,在高的树下插上红旗,在矮的树下插上绿旗。

  2.请幼儿比一比这两棵树是不是周围最高的树或最矮的树,如果不是,请幼儿把红旗插到最高的树下,把绿旗插在最矮的树下。

  三、比较粗细

  1.教师指定两棵树请幼儿讨论:怎样比较他们的粗细。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想出来的方法(如抱一抱、比一比)来感觉树的粗细。

  3.请幼儿找找周围的树,哪棵最粗,哪棵最细。

  4.组织幼儿游戏:请幼儿按教师指令行动,如:摸摸最细的树干跑回来,亲亲最粗的树干蹲下来。

  四、理解高矮、粗细的相对性

  1.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比较的结果会改变?

  2.教师小结:随着比较树木的变化,比较的结果(树的高矮、粗细)也会发生变化。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与其费时费力在室内为孩子找一大堆教具和学具进行学习比较,不如利用周边环境中的现有资源,让孩子在大自然这个“活课堂”中接受形象而生动的教育。在孩子眼中,高高矮矮、粗粗细细的树木都是有生命的。

  让孩子象对待朋友一样,在游戏中比较树木的高矮、粗细,显得既直接又生动。本次活动强调的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亲一亲、抱一抱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比较,从而理解高矮、粗细的相对性;另外,是要让幼儿在触摸树木的同时,与树木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二、效果分析

  高矮、粗细各异的树木,为孩子提供了生动而直观的“活教具”,形态不一的树木激发了孩子比较的兴趣,孩子们兴奋地与树木游戏、 “对话”,学习十分主动积极,他们不厌其烦地比较树木的高矮粗细,并为自已找到了树林中最高、最矮、最粗、最细的树木而欢呼不已。

  在多次的观察比较中,孩子门不仅理解了事物高矮、粗细的相对性,而且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本次活动,孩子门与树木建立了感情,与自然更加亲近。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科学教案 篇3

   《小动物过冬》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也体现出之间的相互关心.

  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本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读懂文本.

  课文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通过燕子,青蛙,蜜蜂的对话,生动的介绍了各自的过冬方式.对话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练读,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科学知识的普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文中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近了,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仿佛一群放飞的.小鸟,在天空中遨游,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 结合我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所思所想都说出来了.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说"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那份"读"的热情,"说"的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说",让学生通过读书和口语表达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阅读的乐趣"和"提升运用的能力"。.

  三,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充分地读自主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生熟悉生字词后,我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这样学生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里呢学生不明白.课堂的即时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小燕子的话时,我这样评价小朋友的朗读"你真是一只轻快灵活的小燕子。

  五,注重了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善于找一些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从教育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每当户外活动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小朋友非常有兴趣的观察蚂蚁,用小草、树叶去逗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能不能爬出来。而当看到蝴蝶飞来飞去时,他们总喜欢追着蝴蝶到处跑,说着、叫着好漂亮呀!看到孩子们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昆虫的一家"。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2、对认识昆虫产生兴趣。

  3、知道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字卡活动重点:

  知道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那春天有什么呢?"当幼儿说到昆虫时,教师导入活动主题。

  二、游戏:"猜猜它是谁"。

  1、教师遮挡图片的一部分,:蝴蝶图只露出翅膀,蜻蜓图只露出翅膀,螳螂图只露出脚,萤火虫只露出荧光,瓢虫图只露出圆点图案,蜜蜂只露出尾部。

  2、"小朋友,请你猜猜他们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露出全部图片,请幼儿说出图片中昆虫的正确名称。

  三、昆虫长什么样子?

  1、出示图片,分别讲解"飞舞的花朵"(蝴蝶)、"空中小飞龙"(蜻蜓)、"勤劳的使者"(蜜蜂)、"草丛中的`杀手"(螳螂)、"提着灯笼的甲虫"(萤火虫)、"蚜虫杀手"(瓢虫)。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几种生物,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特点?

  3、出示字卡"头""胸""腹""足""翅",请幼儿认读,请幼儿找这些生物的头、胸、腹在哪里,数一数他们有几对足,几对翅膀,帮助幼儿了解,他们的身体有头、胸、腹组成,都有3对足,2对翅。

  4、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昆虫"的名称。

  四、我认识的昆虫朋友1、除了这些昆虫是生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属于昆虫?它长什么样子?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

  五、游戏"我来做,你来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张昆虫的图片,记住它是什么,然后用语言对这种昆虫进行描述,但不许说出昆虫的名称。请其他幼儿根据该幼儿的描述猜测是哪种昆虫?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证,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区分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情景游戏,能用语言大胆的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图形的"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做成铺路的石头。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4、背景?音乐、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捡石头,引起幼儿探索几何图形的兴趣。

  1.教师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老师发现宝贝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随音乐进入场地)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大家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观察、探索交流。(发现他们的特征)"哇!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我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石头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3.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小结:圆形,四周是圆滑的,没有棱角;正方形有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铺小路

  试一试,摆一摆几何图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1.第一次铺小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几何图形的铺法,并交流发现的秘密。

  "我们这里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有一天我看见有个小朋友在上面骑自行车摔倒了,哭的可厉害了。为了不让大家再受伤我们用捡来的石头,来铺一条石头路,好吗?"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把手中图形放进与你手中的图形相同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幼儿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的镶嵌在相应形状的坑里?。

  2.第二次铺小路,探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问:为什么三角形要铺在三角形的坑里?圆形要铺在圆形的坑里?正方形要铺在正方形的坑里?(鼓励幼儿表达出探索过程发现的现象,感知并初步理解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踩石头,继续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小路铺好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吧。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幼儿随音乐跳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上,并说说踩到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两到三次。

  3.小结。

  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1.在幼儿园里,我们的周围你发现什么东西的形状像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幼儿自由交流回答。)

  2.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3.布置任务:生活中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东西,咱们回家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延伸活动:

  带幼儿到户外继续寻找不同形状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感知扣子的弹性势能、动能、惯性、旋转时与空气的摩擦力。让幼儿探索扣子会响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

  [活动准备]

  棉线、扣子、取掉尖的牙签(与幼儿人数一样多)。

  [活动过程]

  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一根棉线穿过扣子的两个孔,使扣子穿在线上。

  幼儿讨论。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把线的一头穿在一个小孔中,把线的另一头穿在另一个小孔中。

  做一做。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幼儿把穿好的扣子两头打上结。

  (3)用牙签套在线的两边,扣子在中间。

  试一试:怎样使扣子发出声音?

  (1)用手拉在线的两边,使扣子在中间。用嘴吹。

  (2)两手作顺时针旋转,把两线绞起来,再用力向两边拉。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用嘴吹不响扣子。

  (2)用两只手一同旋转扣子,线都拧在了一起,把手向外一拉,扣子欢快地唱起歌。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也能发出声音,但是不安全。

  比一比:听听谁的扣子最响?

  (1)扣子旋转的圈数越多,声音越大。

  (2)越使劲向外拉绳子,声音就越大。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0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与树木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能正确运用“高”、 “矮”、 “粗”、“细”来描述物体的差异,知道高矮、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比较树木的高矮、粗细,与树木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难点:理解高矮、粗细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高矮、粗细的初步概念

  物质准备:学具:小红旗、小绿旗若干。场地:附近树木较集中的'公园

  活动过程

  一、游戏:亲亲小树

  1.看一看,认一认,公园里都有哪些树?

  2.幼儿集体游戏。如:小孩小孩真爱玩,亲亲杨树跑回来;小孩小孩真爱玩,亲亲桃树蹲下来。

  二、比较高矮

  1.老师指定两棵树,请幼儿目测两棵树的高矮,在高的树下插上红旗,在矮的树下插上绿旗。

  2.请幼儿比一比这两棵树是不是周围最高的树或最矮的树,如果不是,请幼儿把红旗插到最高的树下,把绿旗插在最矮的树下。

  三、比较粗细

  1.教师指定两棵树请幼儿讨论:怎样比较他们的粗细。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想出来的方法(如抱一抱、比一比)来感觉树的粗细。

  3.请幼儿找找周围的树,哪棵最粗,哪棵最细。

  4.组织幼儿游戏:请幼儿按教师指令行动,如:摸摸最细的树干跑回来,亲亲最粗的树干蹲下来。

  四、理解高矮、粗细的相对性

  1.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比较的结果会改变?

  2.教师小结:随着比较树木的变化,比较的结果(树的高矮、粗细)也会发生变化。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与其费时费力在室内为孩子找一大堆教具和学具进行学习比较,不如利用周边环境中的现有资源,让孩子在大自然这个“活课堂”中接受形象而生动的教育。在孩子眼中,高高矮矮、粗粗细细的树木都是有生命的。

  让孩子象对待朋友一样,在游戏中比较树木的高矮、粗细,显得既直接又生动。本次活动强调的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亲一亲、抱一抱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比较,从而理解高矮、粗细的相对性;另外,是要让幼儿在触摸树木的同时,与树木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二、效果分析

  高矮、粗细各异的树木,为孩子提供了生动而直观的“活教具”,形态不一的树木激发了孩子比较的兴趣,孩子们兴奋地与树木游戏、 “对话”,学习十分主动积极,他们不厌其烦地比较树木的高矮粗细,并为自已找到了树林中最高、最矮、最粗、最细的树木而欢呼不已。

  在多次的观察比较中,孩子门不仅理解了事物高矮、粗细的相对性,而且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本次活动,孩子门与树木建立了感情,与自然更加亲近。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科学教案 篇3

   《小动物过冬》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也体现出之间的相互关心.

  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本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读懂文本.

  课文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通过燕子,青蛙,蜜蜂的对话,生动的介绍了各自的过冬方式.对话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练读,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科学知识的普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文中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近了,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仿佛一群放飞的.小鸟,在天空中遨游,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 结合我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所思所想都说出来了.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说"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那份"读"的热情,"说"的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说",让学生通过读书和口语表达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阅读的乐趣"和"提升运用的能力"。.

  三,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充分地读自主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生熟悉生字词后,我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这样学生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里呢学生不明白.课堂的即时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小燕子的话时,我这样评价小朋友的朗读"你真是一只轻快灵活的小燕子。

  五,注重了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善于找一些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从教育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每当户外活动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小朋友非常有兴趣的观察蚂蚁,用小草、树叶去逗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能不能爬出来。而当看到蝴蝶飞来飞去时,他们总喜欢追着蝴蝶到处跑,说着、叫着好漂亮呀!看到孩子们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昆虫的一家"。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2、对认识昆虫产生兴趣。

  3、知道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字卡活动重点:

  知道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那春天有什么呢?"当幼儿说到昆虫时,教师导入活动主题。

  二、游戏:"猜猜它是谁"。

  1、教师遮挡图片的一部分,:蝴蝶图只露出翅膀,蜻蜓图只露出翅膀,螳螂图只露出脚,萤火虫只露出荧光,瓢虫图只露出圆点图案,蜜蜂只露出尾部。

  2、"小朋友,请你猜猜他们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露出全部图片,请幼儿说出图片中昆虫的正确名称。

  三、昆虫长什么样子?

  1、出示图片,分别讲解"飞舞的花朵"(蝴蝶)、"空中小飞龙"(蜻蜓)、"勤劳的使者"(蜜蜂)、"草丛中的`杀手"(螳螂)、"提着灯笼的甲虫"(萤火虫)、"蚜虫杀手"(瓢虫)。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几种生物,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特点?

  3、出示字卡"头""胸""腹""足""翅",请幼儿认读,请幼儿找这些生物的头、胸、腹在哪里,数一数他们有几对足,几对翅膀,帮助幼儿了解,他们的身体有头、胸、腹组成,都有3对足,2对翅。

  4、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昆虫"的名称。

  四、我认识的昆虫朋友1、除了这些昆虫是生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属于昆虫?它长什么样子?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

  五、游戏"我来做,你来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张昆虫的图片,记住它是什么,然后用语言对这种昆虫进行描述,但不许说出昆虫的名称。请其他幼儿根据该幼儿的描述猜测是哪种昆虫?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证,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区分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情景游戏,能用语言大胆的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图形的"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做成铺路的石头。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4、背景?音乐、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捡石头,引起幼儿探索几何图形的兴趣。

  1.教师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老师发现宝贝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随音乐进入场地)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大家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观察、探索交流。(发现他们的特征)"哇!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我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石头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3.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小结:圆形,四周是圆滑的,没有棱角;正方形有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铺小路

  试一试,摆一摆几何图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1.第一次铺小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几何图形的铺法,并交流发现的秘密。

  "我们这里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有一天我看见有个小朋友在上面骑自行车摔倒了,哭的可厉害了。为了不让大家再受伤我们用捡来的石头,来铺一条石头路,好吗?"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把手中图形放进与你手中的图形相同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幼儿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的镶嵌在相应形状的坑里?。

  2.第二次铺小路,探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问:为什么三角形要铺在三角形的坑里?圆形要铺在圆形的坑里?正方形要铺在正方形的坑里?(鼓励幼儿表达出探索过程发现的现象,感知并初步理解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踩石头,继续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1.小路铺好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吧。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幼儿随音乐跳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上,并说说踩到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两到三次。

  3.小结。

  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1.在幼儿园里,我们的周围你发现什么东西的形状像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幼儿自由交流回答。)

  2.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3.布置任务:生活中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东西,咱们回家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延伸活动:

  带幼儿到户外继续寻找不同形状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感知扣子的弹性势能、动能、惯性、旋转时与空气的摩擦力。让幼儿探索扣子会响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

  [活动准备]

  棉线、扣子、取掉尖的牙签(与幼儿人数一样多)。

  [活动过程]

  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一根棉线穿过扣子的两个孔,使扣子穿在线上。

  幼儿讨论。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把线的一头穿在一个小孔中,把线的另一头穿在另一个小孔中。

  做一做。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幼儿把穿好的扣子两头打上结。

  (3)用牙签套在线的两边,扣子在中间。

  试一试:怎样使扣子发出声音?

  (1)用手拉在线的两边,使扣子在中间。用嘴吹。

  (2)两手作顺时针旋转,把两线绞起来,再用力向两边拉。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用嘴吹不响扣子。

  (2)用两只手一同旋转扣子,线都拧在了一起,把手向外一拉,扣子欢快地唱起歌。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也能发出声音,但是不安全。

  比一比:听听谁的扣子最响?

  (1)扣子旋转的圈数越多,声音越大。

  (2)越使劲向外拉绳子,声音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