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实验观察:第一阶段】自然拼图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熟悉圆形、方形、三角形和其他各种图形。
2.通过观察能找出隐藏在自然中的图形模式。
趣味练习
活动概要
- 观察自然里都有哪些图形,看照片,利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画一幅画。
准备活动
-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自然拼图(这里隐藏了什么图形?)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自然拼图】,找出教室里隐藏的图形和花纹。
- 我们教室里都有哪些隐藏的图形呢?
- 找出圆形、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图形。
- 教室里还有哪些隐藏的花纹呢?
- 看看我们教室的窗帘,它是什么样子的?
- 再来找找其他花纹。
【展开】
2. 观看视频【自然拼图】, 说一说实验的目标,备品以及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观察我们周边的自然,找一找自然固定的模式。
- 看一看实验顺序。
1)观察自然照片
2)标记出你找到的图形。
3)用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画画。
【活动:看照片找出自然中隐藏的图形和花纹。】
3. 看自然的照片,用彩笔标记出隐藏的图形和花纹。
- 这是什么照片?
- 仔细地观察照片。
- 看照片,想一想照片中隐藏的图形,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画一画。
【结束】
5.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自然拼图(相似的图形)写出实验结果。
活动评价
- 看看和自然相关的照片,评价对图形的联想。
活动评价
观察自然就可以发现隐藏在动植物之间的图形模式,以上活动可以让幼儿关心图形的变化,培养孩子们的眼力。
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
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温州第四幼儿园:金笛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教学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设计的题问是(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
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0页。
高矮不同的动物玩具,如小鸟、松鼠、兔子、羊、牛、大象、长颈鹿等。
活动目标
能按照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对物体进行排列。
能够用积木和玩具搭建和拼摆出不同高矮的房屋。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新建的动物园要搬来许多动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认一认它们是谁。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出示小动物玩具,边出示边请幼儿猜想。如第一个出示小松鼠,教师:"下面要来一个比它高的动物,你们猜猜是谁?"幼儿猜完后再出示,请幼儿比较、辨识。这样依次出示5-8中动物。
3、为动物们准备新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助它们搭建新家。
4、比较、辨识动物园中房子的高矮,请动物住进新居。(结合幼儿用书"动物园"画面)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蚕豆和豌豆植株的不同点。
2、能用语言和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初步了解两种植物的相同点。
3、积极与同伴交流,感受观察探究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孩子收获的蚕豆和豌豆植株蚕豆生长PPT幼儿记录单(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1.观察蚕豆,感知蚕豆的特征。
师:蚕豆是什么样的?我们仔细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和好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观察比较蚕豆和豌豆,感知它们的不同。
(1)幼儿自主观察比较蚕豆和豌豆的不同点。
师:蚕豆和豌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幼儿有序的观察并记录。
(4)师生交流并共同小结。
3.打开蚕豆荚和豌豆荚,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4.观看PPT,了解感受蚕豆和豌豆的生长过程。(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结合大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目标一: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目标二: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目标三: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把下沉的浮起来,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动准备
大水盆6个,篮子12个,纸、干木块、石子、钉子、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实心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好奇心)
二:操作,请小朋友们把桌上的东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三:请小朋友们把沉与浮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告诉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纸、干木块、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钉子、实心球、硬币是沉下去的)
四: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却浮起来了呢?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教学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一个突然发现。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引路。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搭建出下面的积木少,上面的积木多的建筑物。
2、感知立体图形的空间存在形式,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
3、 在探究中享受建构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孩子已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拼搭过各种不同的造型;各种颜色正方体小积木若干;“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表和笔
活动过程:
一、自由拼搭造型
1、老师引导语:小朋友们好,今天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非常好玩的玩具:彩色方块积木。
你们能用这些积木摆出不同的造型吗?想一想,你准备摆什么造型?(3-4名幼儿自由讲述)
2、师:听好要求:每张桌子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取5块积木摆一个造型,你摆的造型一定要能稳稳地立在桌上吆!提个小要求:取放积木的时候要轻拿轻放。不要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边吧。(幼儿自由摆造型)摆好后,回到座位,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摆的是什么造型?
3、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摆的是什么造型?
现在小朋友摆的造型都稳稳地立在桌上,我们看一看这个造型下面的积木多,上面的积木怎样?(越来越少)那这个造型呢?(下面的积木和上面的积木一样多)摆出来的.造型也很稳。4、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下面的积木少,上面的积木多,那摆出来的造型会不会也很稳呢?(幼儿猜测)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下面的积木少,上面的积木多,怎样让它立得稳)
1、师:请你们用原来的5块积木摆出两层的造型,听清楚:五块积木,摆两层,下面的积木少,上面的积木多,还要让你的造型稳稳的立着。去试一试吧!(幼儿自由摆造型)
2、师:你们尝试成功了吗?谁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摆的?下面是几块积木?上面是几块积木?(将下面的两块分开,下面是两块积木,上面是三块积木)
小结:将下面的积木分开来摆放,上面的积木不会掉下来。
三、第二次探索操作(下面两块积木,上面四块积木,怎样让它立得稳)
1、师:现在加大难度,下面两块积木,上面能不能放四块积木呢?(幼儿自由探索操作)
2、师:先请没能尝试成功的小朋友告诉大家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刚才小朋友遇到的困难是旁边的积木总是掉下来?它是往哪边掉的?它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有什么办法不让它掉下来呢?谁能来帮帮他的?
幼儿:将下面的积木分的距离大一些。
师:除了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能让上面的积木不掉下来呢?(能不能请其他的积木帮帮忙呢?)
四、第三次探索操作
1、幼儿自由探索操作
2、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旁边的积木不掉下来的?
五、欣赏有特色的建筑物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建筑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哪些特别的地方?
六、我们也来学做小小建筑师,建出别致的有特色的建筑物。一定要注意:下面用的积木少,想办法让上面的积木不掉下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