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文言文教案范文集锦9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案 篇1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要求,让学生了解考点。
2. 以中考考点为纲,带领学生复习两课要点。
过程和方法:1、以四个板块为线,通过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对两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2、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明确考点和课堂环节
文言文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实词虚词、节奏断句、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环节:背默板块——译释板块——整理板块——理解板块
三、背默板块
1.合上课本,齐答:《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邹忌诺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
2.表格比较记忆: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战国时期
3.学生背诵《曹刿论战》。
4.布置课下检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堂默写课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3.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4.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高考题型,掌握文言文解题方法,加强实战演练。
2、通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复习方法,自主学习文言知识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在线测试
2、网上搜索有关文言文复习资料
三、教学设想
1、介绍文言文整体阅读解题的步骤。
2、学生在线测试,体会解题步骤。
3、教师当堂讲解。
4、学生搜索有关资料,解决自己文言文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归纳文言文知识要点,或归纳文言文复习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教师打开演示文稿,介绍“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其实,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二)在线测试
1、完成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在线测试。
步骤如下:打开桌面的“网上邻居”,再打开“teacher”,打开“文言文”文件夹,双击“在线测试”图标,打开“在线测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点击正确的选项,完成试题后,用鼠标点击“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线测试选自“中国语文柳州在线”)
请一个学生操作并广播全体。然后学生作答(约13分钟)。如果有学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双击“20xx”图标,完成20xx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试题在线测试。
2、教师询问测试情况,讲解试题。
按15、12、9三个分数值,要求学生举手,以便了解测试情况。
问:对答案以后知道错在哪儿了吗?要想知道详细的答案,请双击“xxjd”图标,看“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译文及详细解答”
第1题:C,樵:柴,名词。
第2题:A,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第3题:A,(1)与(2)相同,都是主谓式的陈述句,(3)与(4)不同,(3)是判断句,(4)是短语不是句子。
第4题:B,B中的“先其将归”的意思是“在胡威将要回京前”。
第5题:A,③是都督的行为,依据此排除C、D,⑤是陈述胡质对下属官员的处罚,依据此排除B,其实⑥也不能说明。
第6题: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可知,胡质帐下都督并未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引入:老师刚才提供的网上测试和答案都是通过搜索从因特网上得来的。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绍Google搜索引擎
教师演示并广播全体,在地址栏输入,按回车键。在文本框中输入“文言文+在线测试”,单击“Google搜索”按钮,即可查询需要的相关网站。
Google只会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询条件的网页。不需要在关键词之间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缩小搜索范围,只需输入更多的关键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Google运用智能型汉字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您找到更多相关信息。Google搜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所有的字母均当做小写处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结果都一样。
提问:某同学你刚才通过在线测试或者在平时复习中感觉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识比较薄弱?你能从网上查找这些方面的资料来提高吗?请你操作给大家看。学生练习操作,并广播全体。
2、练习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查询内容,单击“Google搜索”按钮,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资料,并归纳整理。小组上网辅导员巡回指导上网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查询。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查询。
通过阅读网页相关说明可以了解到网页的内容,用鼠标右键点击想打开的网页,选择“在新窗口打开”即可打开相关网站。
3、教师提问查询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师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怎样通过因特网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确利用因特网,使之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务,而绝不是让我们成为网络的俘虏。
七、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就文言文复习的某一个专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参考,下星期一语文课演示。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教案’鸿门宴教案。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教案《‘教案’鸿门宴教案》。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四、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鸿门宴
文言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文言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二、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读课文
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mò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ǐ ﹨溢目,四马塞sè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赁jiù lì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字词解释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四、整体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描写角度: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描写方法:
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
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
第三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
(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业
1.全文背诵
2.完成语文同步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 “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错译。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文言文教案 篇8
鸿门宴
一、引导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及构成: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纲记载历史。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合计130篇。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问: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得知刘邦欲王关中,项羽与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刘之计,但是二人对刘邦的认识完全一致吗?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
锋芝恋锋芝恋,咱能不这样吗?20xx-06-17北京赶集网租房保定市赶集网文章正文保定市赶集网20xx-06-17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4-17
文言文教案03-25
文言文教案06-17
文言文教案模板08-19
关于文言文教案03-28
文言文教案范文06-29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5-31
文言文教案(精选14篇)01-26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11-09
文言文最新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