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4 01:04:4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1、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题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内容。(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⑴中“比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观印象,“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

  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

  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

  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

  2、列数字:(略)

  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

  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略)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

  师结:奇、妙 、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

  师结:(情节 人物 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 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师引导: :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 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师引导:(1) 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 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 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 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 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 ----------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生答)

  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有益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逐渐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亦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脉。

  2、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概括要点包括: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领会等。

  3、学习、领会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冬天之美》清丽流畅、委婉亲切,诗情画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难点和重点】

  1、如何理清思路,是学习这两篇散文的难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只有迅速、准确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进而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两篇课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并逐步升华。《冬天之美》作者的心境则是由厌恶虚荣到向往朴实、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乐趣。

  2、概括要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就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理清思路是过程,概括要点就是结果。概括要点分为两个主要内容: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冬天之美》两个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写乡村冬天之美。

  文章的主旨:《冬天之美》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一、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问题设计:

  ①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概括要点。

  通过解决问题①启发学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础上,处理本篇课文的难点:把握主旨。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点。作者的写作主旨,有的是通过景物的色调来暗示的,有的是通过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议论抒情句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有的则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一番归纳概括乃至提炼。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该文的主旨句进行归纳概括。“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即是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

  附录:

  《世间最美的坟墓》练习题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答:。

  练习答案:

  1、B(3分)2、C(2分)3、B(3分)4、A(3分)

  5、(2分)

  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

  答对一句得1分,句子不完整不给分,摘录时中间用省略号删节也算对。

  6、BDEI(3分)答对两个得1分,三个得2分,全对得3分

  7、(2分)朴素

  8、(2分)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由写作日期可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这篇课文,这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

  (一)自读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信任”。

  探究学习。

  1、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果园主人对顾客“信任”,看出有关词句思考,全班朗读交流。

  第一自然段的“每次”、“总能看见”。“桃子、自己摘”。

  第二自然段的“朋友,欢迎你!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你愉快!”

  从“朋友,欢迎你!”可以知道这个主人很友好,视所有来桃林的客人为朋友。

  第五自然段中的“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古花猫”。

  第六自然段中“果园的主人正埋头在桃林的边上修路”看出果园主人充分相信每个客人。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值得信任。

  从文中找出句子,自由朗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朗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沁人心肺”“沉浸”的意思。

  3、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你们是怎样对他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的?

  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二)拓展练习。

  为什么走了好远以后,“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木屋?

  当发觉果园主人正埋头修路时,“我”会想些什么?

  “我”想对果园的主人说些什么?

  “我”想对所有来桃林的客人说什么?

  三、结语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 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四、拓展

  1、学习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2、想想在我的身边,有哪些值得信任的事情发生?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积累语言。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5-2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2

语文教案01-02

语文教案01-02

语文教案01-0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1、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题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内容。(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⑴中“比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观印象,“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

  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

  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

  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

  2、列数字:(略)

  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

  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略)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

  师结:奇、妙 、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

  师结:(情节 人物 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 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师引导: :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 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师引导:(1) 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 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 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 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 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 ----------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生答)

  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有益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逐渐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亦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脉。

  2、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概括要点包括: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领会等。

  3、学习、领会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冬天之美》清丽流畅、委婉亲切,诗情画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难点和重点】

  1、如何理清思路,是学习这两篇散文的难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只有迅速、准确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进而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两篇课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并逐步升华。《冬天之美》作者的心境则是由厌恶虚荣到向往朴实、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乐趣。

  2、概括要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就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理清思路是过程,概括要点就是结果。概括要点分为两个主要内容: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冬天之美》两个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写乡村冬天之美。

  文章的主旨:《冬天之美》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一、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问题设计:

  ①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概括要点。

  通过解决问题①启发学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础上,处理本篇课文的难点:把握主旨。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点。作者的写作主旨,有的是通过景物的色调来暗示的,有的是通过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议论抒情句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有的则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一番归纳概括乃至提炼。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该文的主旨句进行归纳概括。“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即是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

  附录:

  《世间最美的坟墓》练习题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2分)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3、“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4、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5、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

  ②

  6、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3分)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答:

  8、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答:。

  练习答案:

  1、B(3分)2、C(2分)3、B(3分)4、A(3分)

  5、(2分)

  ①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②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一朵花留作纪念。

  答对一句得1分,句子不完整不给分,摘录时中间用省略号删节也算对。

  6、BDEI(3分)答对两个得1分,三个得2分,全对得3分

  7、(2分)朴素

  8、(2分)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由写作日期可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这篇课文,这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

  (一)自读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信任”。

  探究学习。

  1、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果园主人对顾客“信任”,看出有关词句思考,全班朗读交流。

  第一自然段的“每次”、“总能看见”。“桃子、自己摘”。

  第二自然段的“朋友,欢迎你!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你愉快!”

  从“朋友,欢迎你!”可以知道这个主人很友好,视所有来桃林的客人为朋友。

  第五自然段中的“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古花猫”。

  第六自然段中“果园的主人正埋头在桃林的边上修路”看出果园主人充分相信每个客人。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值得信任。

  从文中找出句子,自由朗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朗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沁人心肺”“沉浸”的意思。

  3、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你们是怎样对他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的?

  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二)拓展练习。

  为什么走了好远以后,“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木屋?

  当发觉果园主人正埋头修路时,“我”会想些什么?

  “我”想对果园的主人说些什么?

  “我”想对所有来桃林的客人说什么?

  三、结语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 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四、拓展

  1、学习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2、想想在我的身边,有哪些值得信任的事情发生?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积累语言。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