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掌握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加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三种种子的发芽情况(照片和实物)、一次性杯子、棉花、水、各种种子、标签、蜡笔、一次性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春天到了,种子宝宝们一个个争着发芽,也想象它们的妈妈一样有绿绿的叶子。有一天,青菜籽宝宝、绿豆宝宝、黄豆宝宝和它们的妈妈在一起玩,它们吵着要妈妈教它们发芽。青菜籽宝宝的妈妈告诉三个孩子,要到有水、有空气、比较暖和的地方去发芽,才能象妈妈一样长出绿色的叶子。
于是,三个种子宝宝出发去找,找呀找,绿豆宝宝来到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看见一个杯子,里面有一团棉花,软软的,而且空气也很好,也很暖和,于是,它就跳进第一个杯子里等待发芽;黄豆宝宝也来到这里看见另一个杯子里有很多很多的水,也有一团棉花,哇!这里真好,有那么多的水可以喝,躺在里面真舒服,还能游泳呢,于是,它也跳进去等待发芽;青菜籽宝宝呢,也来到这里,它也看见一个杯子,里面也有一团棉花,还有一点点的水,它想起妈妈对它说的要找一个有水、有空气又暖和的地方发芽,于是,它就跳进第三个杯子里等待发芽。
师:这三个种子宝宝在我们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生活着,它们天天盼望着自己能快点发芽,时间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你们猜,种子宝宝们有什么变化呢?
1、幼儿分散观察三种种子的变化
2、集中:种子发芽了吗?为什么?
没水(原来这里没水,种子宝宝渴死了,当然发不了芽,我们小朋友不喝水行不行?)
水过多,没空气(水太多了,透不过气来了,所以发不了芽,我们人没有空气行不行?引导幼儿用手捂住鼻子不呼吸)
小结:那么青菜耔宝宝为什么芽发得那么好呢?(幼儿自由说)
师:哇!真的,原来啊,春天的天气真好,有暖暖的太阳、柔柔的风,还有清新的空气,是种子宝宝发芽的最好季节。
3、师:你们看,袁老师为这三个种子宝宝的发芽情况做了一张记录的表格,我们来看看。(出示记录表格)
二、幼儿操作
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也收集了许多种子宝宝,我们也来为它们安一个舒服的家,然后也把它的发芽情况记下来,好吗?每一组我都为你们准备好了一张记录表,把你们种子发芽的情况记下来,然后我们一组的.小朋友来比赛,看看谁的种子宝宝会笑起来,好吗?
师:你们看,袁老师把你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都放在那里,等会你们自己去选择,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种子来种,然后找一张写着你名字的卡片,把你的种子宝宝画下来,做个标记,好了以后别忘了在记录表格上也做个标记哦。
活动反思:
科学课的本质是要让幼儿参照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来探究,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幼儿掌握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的方法,在小组活动后,我抽了两个小组汇报,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案组织全班集体研讨。明确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它条件要相同、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的,而有些条件是难以控制的引导孩子们深入探讨设计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科学活动——制作雪雕“小企鹅” 。
二、活动目标。
通过雕刻“小企鹅”雪雕作品活动,使幼儿感知经过积压的雪很硬,懂得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雕琢。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录像带、小冰铲、小角铲(自制),笤帚、小锯等。
五、活动过程。
(一)探究的问题:怎样雕“小企鹅”。
(二)幼儿讨论。
(1)用彩笔画企鹅。
(2)用彩泥捏企鹅。
(3)用雪坯雕企鹅。
(三)幼儿实验。
(1)用彩笔画各种姿态的企鹅。
(2)用各种颜色的彩泥捏企鹅,企鹅非常漂亮。
(3)在雪坯上用各种工具雕琢企鹅。
①试一试,铲雪。
②教师在幼儿做好的雪坯上画企鹅。幼儿观察教师画的图样,听教师讲制作雪雕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后,开始选择工具进行雪雕创作。
(四)教师引导幼儿从四个角开始铲雪,做大体轮廓。
(1)怎样雕琢大体轮廓?
幼儿铲雪时,教师关注幼儿掌握铲雪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引导提示幼儿在画的轮廓外要留有余量。
(2)小企鹅的翅膀怎样雕?
幼儿互相商量,教师引导幼儿用小雪铲根据图样从前面铲去多余的雪,再到后面,把前后铲通。
(3)怎样雕企鹅的身体? 教师提示幼儿选择角铲铲雪,使翅膀与身体区分开。用小铲雕出企鹅的.嘴。
(4)眼睛和脚怎么雕?
幼儿选择工具铲雪,用小铲雕眼睛和脚。
(5)你做的雪雕满意吗?
幼儿不满意。教师组织幼儿统一整理,进行精雕。
(6)修整磨光。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小磨板,幼儿开始拉、推进行磨雪。实验后发现很平、很光、很美,幼儿对雪的自然特性更加了解了,一边磨,一边清理企鹅身上的残雪,把雪面磨得平平的。可爱的小企鹅终于雕刻成了,幼儿高兴地在雪雕作品前面立下写上了他们名字的牌子。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记录雕刻的过程。
六、注意事项。
提示幼儿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逗、嬉闹。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获取有关雨的信息,体验雨中乐趣。
2.倾听雨声,模仿雨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
3.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荷叶、塑料大蘑菇、小伞、搪瓷脸盆、报纸等。
2.每人一双雨靴、一件雨衣。
3.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①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看!现在果然下雨了,我们一起到雨中玩玩吧!
②请幼儿穿上雨靴和雨衣一起走出活动室。
2.体验雨中乐趣
①引导幼儿说说雨打在手上、脸上有什么感觉,尝尝雨水是什么滋味的。
②请幼儿看看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然后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③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可借助玩具材料)在雨中玩耍。
④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雨打在小伞、蘑菇、搪瓷脸盆、报纸、荷叶等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并自由模仿。
⑤请幼儿分别到大型玩具和屋檐下听一听雨滴的声音,看一看雨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以及雨水流向下水道的景象。
3.初步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①提供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让幼儿分别扮演这些动植物,体验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教师可示范扮演花姐姐,说:“我是花姐姐,喝了雨水(做喝雨水状)特别舒服,花也开得更大更漂亮。”
②请幼儿分别以自岂扮演的角色口吻说出与雨水的关系。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育目标:
1、探索、感知空气流动能使物体飞起来的现象,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2、大胆参与探索活动,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事先感知过空气的特征,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物质准备:小伞娃娃(用半圆形纸围合成圆锥体)、塑料瓶、吸管、泥工板、扇子等,有关火箭发射的视频。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语:小伞娃娃有一个心愿,她很想飞起来,我们来帮助她吧。
讨论:怎样能让小伞飞起来呢?
2、自由探索:让小伞飞起来。
(1)幼儿自选材料探索:嘴巴吹、吸管吹、泥工板扇、扇子扇……
(2)分享交流:刚才你用什么办法帮助小伞飞起来?
3、对比实验,探索小伞飞起来的原因。
(1)第一次探索:无盖的塑料瓶能不能帮助小伞飞起来?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观察幼儿办法。
讨论:你是怎么用塑料瓶帮助小伞飞起来的?为什么我们捏瓶子小伞就能飞起来?是什么使小伞飞起来了?
(2)第二次探索:盖上瓶盖后的塑料瓶能不能帮助小伞飞起来?
讨论:小伞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3)小结:原来是瓶子里充满着空气,不盖瓶盖的时候,我们用力捏瓶子,瓶子里的空气就会跑出来,产生一股风,使瓶口的小伞飞起来;盖子盖紧后,瓶子里的空气跑不出来,所以小伞就飞不起来了。
4、观看有关火箭发射的视频,丰富知识经验。
引导语: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借助空气流动使它们飞起来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1)科学区:引导幼儿做《小伞飞起来》的.实验,初步感知小伞飞的高度与捏瓶子的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2)操作区:引导幼儿根据步骤示意图制作火箭,并比比谁做的火箭飞得高。
家园共育: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收集生活中有关“空气流动使物体飞起来”的现象与资料。
领域整合:结合美术活动《手工制作:美丽的小伞》,让幼儿用日历纸或硬纸板自制小伞,装饰小伞。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能有兴趣地学习朗诵。
准备:
教学挂图《夏天的歌在哪里》、散文诗录音。
过程:
1、出示挂图,自由讲述:
1)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夏天?
3)夏天里会有谁在唱歌?让我们来听一听。
2、听赏散文,感受理解:
1)欣赏配乐散文诗(2遍),问:
2)夏天的`歌在哪里?它们分别是怎样唱的?
3)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幼儿体验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词:
5)你最喜欢这首诗歌中的哪句?为什么?
3、学习朗诵,经验交流:
1)幼儿随着老师和配乐散文诗录音轻轻跟吟。
2)引导幼儿交谈经验:
3)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4)夏天的歌还会是怎么样的?
5)在夏天里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能不能编到诗歌里?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二、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三、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四、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得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