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温度表的基本构造。
2、使学生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学生学会表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准备
杯子、水槽、温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新
二、温度表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四、温度的读法与写法训练
五、总结、结束本课
1、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2、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板书课题)
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师:温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观察、思考。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温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内有水银,水银液柱随温度的高低会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显示出温度的高低了。
师:那么有谁知道单位是什么呢?(生答)现在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今天的气温就读成(板书)20摄氏度(具体数字可根据上课当天的气温)。如果要书写就写作“20℃”(板书)。
1、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生:(根据“液柱”的位置进行读、写练习)
2、师:刚才通过练习,大家知道了表示温度的读与写的方法,但有时温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线上,那怎么读呢?(出示模型)由于我们在数学课还未学到小数,现在我们就采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温度:当液柱超过半格时,我们就加一度(举例);当液柱不足半格时,就不要加(举例)。
师:(在模型上拉动“液柱”出题)
生:进行练习
课后感受
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水温。多数同学测量较准确。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能说出动物简单的花纹特征
重点难点:
能说出动物花纹特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一些 小动物的花纹特征
物质准备:教学大书,宝宝用书,小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请宝宝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引起宝宝兴趣。
--引导宝宝关注并知道有的动物有花纹,有的动物没有花纹。
二、逐一出示老虎、斑马、豹子的图片,请宝宝观察动物的花纹是什么。
--说说动物花纹的不同,提问引导宝宝关注花纹特征,如条纹和斑点。
三、出示教学大书,请宝宝猜测动物并熟悉花纹。
--引导宝宝说说洞洞里看到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花纹。
--请宝宝分别猜猜洞里是哪个动物,并翻开遮盖部分看一看。
四、共同阅读宝宝用书,引导宝宝熟悉并说说老虎、斑马、豹子的花纹特征。
科学教案 篇3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
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的翅膀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
1.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
它会飞吗?”
(幼儿相互讨论,寻找答案)
3.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
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
二、动物的翅膀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
2.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3.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4.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三、了解动物翅膀特点
1.有一对翅膀的动物: 鸟、鸡等
2.有两队翅膀的动物:蝴蝶、蜻蜓等
3.有羽毛翅膀的动物:鸡、鸭、鸟等
4.没有羽毛翅膀的动物:蜜蜂、蝴蝶等
5.有翅膀会飞的动物:鸟、蜜蜂、蝴蝶等
6.有翅膀不会飞的动物:鸡、鸭、鹅等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
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
2、理解故事内容,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重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动物世界》;
2、本活动开展前可与家长配合,利用散步、远足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积累一些相关经验。
活动流程
一、出示挂图
通过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索昆虫的兴趣,了解昆虫的名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昆虫的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昆虫哦。
1、教师读谜面,幼儿猜谜,在幼儿猜出谜底时教师依次出示谜底昆虫对应的挂图。
2、蝴蝶、蚂蚁、蜻蜓、螳螂、蚊子、萤火虫、瓢虫等。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的外形特征
1、观察每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用对比的方法,找出这些昆虫在外形、习性上的共同之处。
3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等)
三、听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学会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1、小蚂蚁要过生日了,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一起庆祝。请说一说小蚂蚁请了哪些客人。
2、说一说小蚂蚁请的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蚂蚁长的一样?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蜘蛛与蜈蚣回去?
3、蚕宝宝为什么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
4、归纳昆虫的关键特征。
四、邀请小客人
利用《小朋友的书·动物世界》第7—8页“各种各样的昆虫”,对画面中的昆虫图片进行分辨,说出名称,进一步巩固对各种昆虫的认识。
活动反思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在公园里,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归总幼儿对于昆虫特征的认识。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的生动。
那么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第1课时 探索自然
1.引入活动:盲人火车
3.观云
介绍:
观云是一种既轻松又令人着迷的消遣。休息期间何不拿出几分钟去观云呢!
目标:
了解云(天气)。
增强观察力。
增强想象力。
学会放松。
准备:
活动之前先检查需要“研究”的场地。当心蛇、蜈蚣、动物的粪便、碎玻璃等。
怎样进行:
导入语:最近一次你花时间观云是什么时候(在草地上)?
(2)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请他们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观云并把他们的所见或感觉到的描述一下。给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示一下。
今天有许多云吗?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都是同一形状或同一大小的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一只柔软的枕头?棉絮?请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看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会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云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什么使云下雨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如:坐飞机时飞机穿行于云层之中,或者置身于高高的山上,此时云雾升腾逐风而过。)
(3)大家都有机会发言之后,进行询问。
4.拓展活动:我发现了……鸟
介绍:
这是一项不寻常的“我发现了……”活动。这种活动打开了孩子们对常见鸟类的视野。
目标:
了解本地区的常见鸟。
鼓励孩子们观鸟。
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
了解怎样统计数据。
做数学运算。
教他们学会安静,而且反应敏捷(但愿如此!);要有耐心。
准备:
铅笔、一块板(黑板、白板、有麻将底的画架)
参考书:常见鸟图谱。如有可能,每人一份。
怎样进行:
(1)开场白:班里谁喜欢鸟?鸟在什么地方生活?有人一直在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花园、公园、路边树上等的鸟吗?
(2)分发指导手册并指出下列鸟:
八哥 麻雀 黄鹂 乌鸦 和平鸽
(3)给每个学生分发统计表并浏览一下。指导说:要在5分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将所有见到的鸟做一记录。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可以只是将在此时间范围内所见到的所有的鸟记数。
让大孩子们区别不同类型的鸟。对于见到的每一只鸟,若不是同一种类的鸟的`话,他们便新起一行。可以请大孩子对所见到的每一种鸟做简短的记录(大小、颜色、标记、该鸟在干啥)。
(4)下一步,将孩子们带到“鸟观察区”(如:一片田野,附近有树的小山),并且请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自己的位置,彼此要离得足够远以便尽量减少交流和精神分散。
(5)强调该活动不是竞争,而是一项微型调查项目。给孩子发出记录鸟的开始信号。观察期间不许谈话。
(6)到了限定时间之后,召集所有孩子。将记录的鸟的种类列在一块黑板上。可以请大孩子们计算每分钟见到的鸟的数目(鸟的总数以5分钟的时间进行划分)。班级平均数是多少?
参考询问要点:
对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进行讲评。
询问学生们他们观察的鸟正在干什么(飞行、吃东西、觅食、打架等)。
与学生一起浏览常见的标本,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鸟类的信息。
后续(活动):
组织一次到自然公园游览,以观察当地的和迁徙的鸟类。
为了扩展对该活动的范围影响,教师应让不同组的孩子们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进行观鸟,并且比较结果。(如早上、下午和晚上)。这样对每一个人提供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有关鸟的活动信息。鸟在黎明和傍晚最为活跃。你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预设:
1、根据活动的经过,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初步学会能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命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老师表演小魔术
1、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
2、看到这些,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干些什么呢?并说说这样猜
的根据;
3、看清,这是什么?(让学生说,然后让学生闻)
4、请看仔细,我要把这瓶水,变成饮料(老师变魔术)
5、变成了什么?看到这橙汁,你有什么想法吗?
6、还记得我刚才是怎样变的吗?(生说实验过程)
7、此时,你们有什么夸奖的话送给老师吗?(板书神)
8、还想说些什么话,提些什么问题吗?
二、学生表演魔术
1、橙汁好喝、牛奶更有营养,接下来我们变一些牛奶怎么样?
2、这下,老师不变了,叫两位学生来变。谁来?
3、出示器材,让上台的学生观察,说。(然后让其余学生检验他俩说得是否真实)。
4、学生变牛奶(用吸管向瓶里吹气)
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他们两个是怎样吹的.?再观察瓶子里有什么变化?你还听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想法?然后,再瞧瞧同学们有何表现?
5、学生说话(按上面的问题进行)
6、老师不但自个儿会变饮料,还让同学变出牛奶你们说神不神?
三、抓住时机,揭示科学道理
1、其实,世界上所有魔术都是假的,当然老师今天的魔术也不例外,能使水变颜色的是化学反应。变橙汁的水,我起先就放了一种化学药品,后来趁你们不注意时,又放了一种药品,然后摇几下,两种药品反应就产生了橙汁。这牛奶是怎么回事呢?它也是两个物质进行了反应而成的。开始的水是石灰水,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物,这二氧化碳气体哪里的,就是同学们刚才嘴里吹出的气呀!
2、老师还神吗?那是什么那么神奇呢?(科学)
3、此时,你有什么想法或感慨呢?有话想说吗?(让学生说)
四、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自由拟题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肯定有很多感受、有许多话要说吧,如果把这感受的经过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了,这下,老师要请教同学们,如果让你写一篇自己最想说的或感受最深的作文,你会拟什么题目呢?
2、学生拟题。
3、交流题目。
4、针对题目,作适当写作指导(你们觉得怎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指出这次作文的要求就是写出真实感受)。
五、学生作文
(播放轻音乐、师巡回指导)
六、讲评
1、出示个别作文,全班讲评
2、指名说说自己认为写得特别好的词句(特别是感受方面的)
七、向课外延伸
同学们,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们如果继续吹,这牛奶还会变回清水,你们不防回家试一试,也许还有许多话想说,还有许多话想写。
板书:
老师神奇!!!?科学神奇!!
水橙汁
水牛奶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5
科学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