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文言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在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文言文教案 篇4
鸿门宴
一、引导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及构成: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纲记载历史。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合计130篇。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问: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得知刘邦欲王关中,项羽与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刘之计,但是二人对刘邦的认识完全一致吗?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
锋芝恋锋芝恋,咱能不这样吗?20xx-06-17北京赶集网租房保定市赶集网文章正文保定市赶集网20xx-06-17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 “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错译。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4-17
文言文教案03-25
文言文教案06-17
关于文言文教案03-28
文言文教案范文06-29
文言文教案模板08-19
高中文言文教案03-05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11-09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02-23
文言文教案(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