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时间:2024-07-05 06:26:57 教案 我要投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小学六年级《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2。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2》。(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2.难点: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师生合作读 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让我们也来读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全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2、故事中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小女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卖火柴的呢? ⑴ 指名读。 文中说到了大年夜,告诉老师在大年夜你都做些什么呢?咱们再来看看美丽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呢? ⑵ 出示课件,谈体会。(小女孩卖火柴的录像片段。)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想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2、在这样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 ⑴ 指名读。⑵ 师范读。(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部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⑶ 指名说。再读。

  四、学习点燃火柴的部分 1、可怜的孩子在风雪中卖着火柴,又冷又饿却不敢回家,小手几乎冻僵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在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景。谁知道小女孩共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些什么? 板书: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幻景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幸福、美好、温馨、美妙。) 3、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着美好的幻景吧。 (出示课件: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⑴ 眼前这种种美好的幻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你喜欢哪一次幻景呢?请把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 ⑵ 指名朗读。 4、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景? ⑴ 小组交流。 ⑵ 汇报。 ⑶ 师小结: 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痛苦,饥饿和孤苦。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小女孩看到流星时,想起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的叫出声来,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10自然段。 (激动、渴望、乞求。) 播放课件:朗读。

  五、学习“冻死街头”的部分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了。让我们一起送送她吧。 1、小组讨论: 出示投影:课后思考题: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2、指名回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个小故事。课下,希望同学们能够多阅读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师小结: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板书: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一块探究吧。(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4、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交谈确定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有感情朗读、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等。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这一天,正是大年夜,新年的前一天,那可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谁不想回家?可是小女孩她不敢啊!她不仅饱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回到家爸爸还会打她,没有一个人关心她、爱她,她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快乐!我想,此时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已经拨动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弦,谁想走上前安慰安慰她呀?

  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5、可是当时的小女孩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寒冷促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擦燃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看板书,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

  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

  (二)学习5——11自然段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幸福、快乐、暖和、温暖)

  你能把小女孩的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可是,火柴灭了,残酷的现实仍旧摆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自己试着读一读,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仿佛从美妙的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巨大的反差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你能把小女孩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3、暖烘烘的大火炉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于是,她不由得第二次、第三次擦燃了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愿意读的一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有了对第一课时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了解,为本课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我采用第一次点燃火柴的部分,由师生共学。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点燃火柴自学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其命运的悲惨;

  教学难点:感悟含义深刻语句的思想感情;

  教法:“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通过朗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学法: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课件展示5次幻象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

  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6767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

  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幻景

  (残酷、悲惨)———————(美好、幸福)

  寒冷 (温暖) 火炉

  饥饿 (食物) 烤鹅

  痛苦 (欢乐) 圣诞树

  孤独 (疼爱) 奶奶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5

  环节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如: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像或录音呈现内容,请学生听后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学习生字词

  环节三、 精读课文,深化体验。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小组里交流。说说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

  2、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四次幻境体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验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情。

  环节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在拓展部分,设计如下问题:

  1、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2、《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爱,其中小女孩四次幻想更是全篇的精华。回家后将部分内容讲给弟弟妹妹听。

  3、 比较以前学过的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和现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2.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3、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

  (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五、学生自学第三段

  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六、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你们当中有没有谁知道“安徒生”呢?这是一位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丹麦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读前设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集体交流。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冻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着重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小女孩的鞋的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2)雪花……看上去是那么美丽……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没人注意到她的美丽。)

  (3)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那个社会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4)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3.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多么让人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4.小结。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完成课后1题)

  自由读描写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擦燃吗?

  (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擦燃火柴现实幻景情感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

  第三次痛苦圣诞树渴望快乐

  第四、五次孤独奶奶渴望幸福

  3.小结。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突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4.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冻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平安夜冻死的呢?理解:“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这句话的含义。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平安夜里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小女孩冻死了,读出我们对她的无限同情和怜惜。)

  三、拓展延伸

  讨论:

  (1)如果小女孩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吗?为什么?

  (2)如果今天小女孩来到了我们这里,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感受。倡导同学们都要有爱心,如果大家都伸出友爱的双手,彼此关爱彼此帮助,这样,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结合课后选做题: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把它写下来,也可以给小女孩写一封信。

  五、复述故事,背诵片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模板集合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03-0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6-19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4-15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4-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1-02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优秀教案03-09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案03-06

大班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03-13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优秀教案10-11

最新《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7-2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小学六年级《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2。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2》。(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能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2.难点: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师生合作读 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让我们也来读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全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2、故事中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小女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卖火柴的呢? ⑴ 指名读。 文中说到了大年夜,告诉老师在大年夜你都做些什么呢?咱们再来看看美丽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呢? ⑵ 出示课件,谈体会。(小女孩卖火柴的录像片段。)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想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2、在这样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 ⑴ 指名读。⑵ 师范读。(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部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⑶ 指名说。再读。

  四、学习点燃火柴的部分 1、可怜的孩子在风雪中卖着火柴,又冷又饿却不敢回家,小手几乎冻僵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在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景。谁知道小女孩共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些什么? 板书: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幻景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幸福、美好、温馨、美妙。) 3、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着美好的幻景吧。 (出示课件: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⑴ 眼前这种种美好的幻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你喜欢哪一次幻景呢?请把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 ⑵ 指名朗读。 4、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景? ⑴ 小组交流。 ⑵ 汇报。 ⑶ 师小结: 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痛苦,饥饿和孤苦。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小女孩看到流星时,想起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的叫出声来,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10自然段。 (激动、渴望、乞求。) 播放课件:朗读。

  五、学习“冻死街头”的部分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了。让我们一起送送她吧。 1、小组讨论: 出示投影:课后思考题: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2、指名回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个小故事。课下,希望同学们能够多阅读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师小结:过新年时,,我们可以穿新衣、吃美食、放鞭炮、看晚会,还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压岁钱。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在了街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板书: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一块探究吧。(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4、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交谈确定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有感情朗读、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等。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1——4自然段

  1、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卖火柴的小女孩走进那个寒冷的大年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以边读边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这一天,正是大年夜,新年的前一天,那可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谁不想回家?可是小女孩她不敢啊!她不仅饱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回到家爸爸还会打她,没有一个人关心她、爱她,她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应该有的快乐!我想,此时小女孩的悲惨可怜已经拨动了我们每个同学的心弦,谁想走上前安慰安慰她呀?

  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5、可是当时的小女孩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寒冷促使她一次又一次的擦燃了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看板书,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寒冷、饥饿、没快乐、没人爱)

  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小女孩饱受饥寒,没有快乐,没人关爱,于是,几乎冻僵的她才会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

  (二)学习5——11自然段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我们都来读一读,想一想: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幸福、快乐、暖和、温暖)

  你能把小女孩的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可是,火柴灭了,残酷的现实仍旧摆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自己试着读一读,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仿佛从美妙的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地狱的深渊,巨大的反差带给她的是更大的失望与痛苦。你能把小女孩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3、暖烘烘的大火炉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温暖,于是,她不由得第二次、第三次擦燃了火柴,在火光中走来了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漂亮的圣诞树,谁来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愿意读的一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有了对第一课时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了解,为本课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我采用第一次点燃火柴的部分,由师生共学。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点燃火柴自学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设计理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经典之作,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一种悲悯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其命运的悲惨;

  教学难点:感悟含义深刻语句的思想感情;

  教法:“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通过朗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学法: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课件展示5次幻象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

  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6767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

  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幻景

  (残酷、悲惨)———————(美好、幸福)

  寒冷 (温暖) 火炉

  饥饿 (食物) 烤鹅

  痛苦 (欢乐) 圣诞树

  孤独 (疼爱) 奶奶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5

  环节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如: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像或录音呈现内容,请学生听后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学习生字词

  环节三、 精读课文,深化体验。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小组里交流。说说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

  2、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四次幻境体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验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情。

  环节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在拓展部分,设计如下问题:

  1、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2、《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爱,其中小女孩四次幻想更是全篇的精华。回家后将部分内容讲给弟弟妹妹听。

  3、 比较以前学过的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和现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三、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四、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2.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3、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

  (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五、学生自学第三段

  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六、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你们当中有没有谁知道“安徒生”呢?这是一位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丹麦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读前设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2.集体交流。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冻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着重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小女孩的鞋的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2)雪花……看上去是那么美丽……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没人注意到她的美丽。)

  (3)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那个社会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4)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3.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多么让人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4.小结。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完成课后1题)

  自由读描写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擦燃吗?

  (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擦燃火柴现实幻景情感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

  第三次痛苦圣诞树渴望快乐

  第四、五次孤独奶奶渴望幸福

  3.小结。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突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4.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冻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平安夜冻死的呢?理解:“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这句话的含义。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平安夜里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小女孩冻死了,读出我们对她的无限同情和怜惜。)

  三、拓展延伸

  讨论:

  (1)如果小女孩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吗?为什么?

  (2)如果今天小女孩来到了我们这里,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感受。倡导同学们都要有爱心,如果大家都伸出友爱的双手,彼此关爱彼此帮助,这样,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结合课后选做题: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把它写下来,也可以给小女孩写一封信。

  五、复述故事,背诵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