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时间:2024-07-12 15:26:51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

  课前准备:

  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难点:

  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准备

  1.政区图、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长江的诉说》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

  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

  〖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第四单元

  第一课学看平面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课前准备:

  (生)1.收集各种平面图,尝试自己阅读,看看从平面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去附近的公园、商店、医院、社区、学校……等处去查看平面图,并尝试根据平面图在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3.彩笔

  (师)1.准备一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

  2.准备一些写有XX平面图的卡片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导入(谜底为地图)

  1.猜谜语

  2.师出示准备的平面图,请生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

  二、学生交流活动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平面图。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平面图,并简单说明在哪里找到的。

  三、初识平面图

  1.你问我答认识平面图(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平面图的知识问小组同学,或者问老师)

  2.自由组合,结合实践,研讨怎样看懂平面图

  四、再识平面图

  1.师出示学生熟悉地方的平面图让学生认指,说一说

  2.学生互相“考一考”

  3.课后延伸(请生到这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师将制作的卡片秘密发给几位学生)

  1.师假设要去某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找我们认识的“谁”来帮忙呢?

  2.生拿着卡片走出来大声说“我——(某平面图的的名称)来帮忙,并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并导入下一个活动:(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了平面图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信息,有了它的帮助,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地方的概况,而且还可以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好,现在有二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二、帮忙设计游玩路线

  1.课件显示放大的动物园平面图(并配有二个小朋友的`对话)

  2.学生分小组设计

  3.生汇报

  4.小组分角色模拟表演游玩的路线

  三、说说你的发现:(如:指向标、动物图画图例、蓝色表示。。。为下节课自己绘制平面图铺垫)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画学校平面图)1-2分钟

  二、学生自由组合到操场上观察、商讨、确定小组画图的方案(师到各个小组指导,提建议)(10-12分钟)

  三、讨论:绘制校园平面图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回到教室,3分钟)

  四、学生分组绘制平面图

  五、各小组展示介绍

  六、(延伸:回家按图向家长或其他的亲人介绍学校的情况)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像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教师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资料、完成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教师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的学生,请他们课后继续完成。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74~175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

  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

  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画板或厚纸,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规格。

  2.鼓励学生为普通人、平凡人画像,不一定局限与英雄人物。

  3.提醒学生无论所选择的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说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的道德品格。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它们与工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2.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并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相应地,人们会随着行业的变化,可以变换行业。

  3.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

  4.让学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课前准备:

  1.给学生分发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家里或周围的人正在从事的行业。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互动,生成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一个话题: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看了这个话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师相机归纳小结: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他们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二、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

  (一)他们为我做什么?

  1.感受一天中有多少行业的劳动者为我们辛劳

  师:刚才同学们问了,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

  我们不妨从一天的生活说起,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早上吃的早餐)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品尝可口的小菜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我们手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行业的劳动者已经开始了忙碌?

  2.观看录像(出示课件)

  晚上在路上各种车辆在行驶;

  很多奶点的工作人员开着小型车进配货场领奶,从大车上卸奶,装到小车上;

  送奶员来自己的牛奶供应点领牛奶,骑上自己的三轮车送奶;

  送奶员到达自己服务的小区,保安查他的证件,允许他进入小区;

  送奶员把牛奶放进了奶箱;

  环卫工人清理垃圾;

  蔬菜批发市场呈现出忙碌的景象;

  运菜的人在赶路;

  运菜的人把菜摆在摊点上;

  小区内清洁工把扔在外面的垃圾放进垃圾箱;公路上,洒水车在洒水,清洁工在扫街道。

  3.交流讨论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观看录像的感受)

  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好!

  4.说自己日常生活

  师:从白天到夜晚,还有哪些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请说一说你亲身经历的事。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穿的衣服先有农民种棉花,再由工人纺纱织布,然后裁剪,最后做成衣服;还有人运到商场,有人卖衣服,然后我们的爸爸妈妈去买;在学校不懂的问题,教师会教我;有的同学家离学校很远,他们坐车来学校,司机会帮助他们;出去游玩时,导游会给我们讲解,安排路线;邮递员给我们送报纸,让我们了解很多信息;我们住的房子先由设计师设计,然后由建筑工人修建楼房,还有装修公司的工人来我家装修……)。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行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试着把这些不同的行业分分类。

  5.学生填表

  (学生在书上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想对这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说点什么吗?请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说吧!

  (学生虔诚说心里话)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反思思考:假如……

  师: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行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忙碌着。也许我们并没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有多重要,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选一个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假如农民都不种地了,全世界的人都吃不到粮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都会饿死的;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停止劳动,我们就会没水洗澡,没水喝,都要渴死了;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我们的生活会是一团糟;假如所有的医生都不上班,病人会痛死的;假如学校没有老师,我们会没文化,也不会从老师这里懂得做人的道理;假如没有解放军保卫我们,就不会有幸福与和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是的,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三、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访问活动

  师: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有的我们经常见面,却很少关注他们;有的我们满怀好奇,却没办法见面。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确定沟通方法

  师:有什么办法?

  (学生交流:采访、打电话、写信、上网发E-mail)

  师:想不想现在就去采访?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模拟的小队采访活动

  (二)讨论活动计划

  师:要保证采访成功,要制定采访计划

  (媒体出示小队采访计划,学生讨论分工)

  师:小记者们,出发吧!

  (学生分组到教师办公室、学校餐厅、校园、门房、商店采访)

  交流采访收获

  师:请每组派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你们组采访的情况

  (实物投影访问记录,学生汇报采访情况)

  师:通过采访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采访后的感受)

  师:我们一起大声地为辛勤工作在不同行业的人们说声:“谢谢你们!”

  四、问题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师:同学们,活动进行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交流,师归纳:有这么多行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师:今天的活动虽然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相处是长久的。在生活中,让我们面带微笑,带着问题去面对每一个劳动者。我们还要努力学习,今后更多地参与社会、关注社会,让拥有的知识和本领去创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社区,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区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教师也需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一张加大的世界地图一级与小组数目相同的世界地图若干张,学生人手一份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导入。“书本6~7页位为我们展示了一组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社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教科书都为我们呈现了哪些国家的社区,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小组交流:将课前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分小组交流,并在地图中找到大致地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然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地图中找找它的大致方位,在再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回答正确后教师将图片贴在较大的世界地图上。

  4、个人制作: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

  5、布置作业观察社区有哪些设施,特别注意观察增添了哪些新设施,并思考这些设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2、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3、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活动与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书本16~17页的.内容,并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两幅统计图表示什么

  二、探究活动:认识统计图。

  三、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来讲授统计图所传达的思想。

  如: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在那里最多的呢降雨量最多,最少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在那里年平均气温是什么意思呢……

  四、问题讨论:为什么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适当指导。)

  了解不同温度地区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

  五、教师小结。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它们像凶残的魔鬼,肆虐地摧毁人类的家园,甚至会奔走人们宝贵的生命。那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展开专题研究。

  活动一:地震灾害

  1、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或图片展览的方式介绍地震发生时会出现的情况。

  2、地震大事记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用列表的方式编写地震大事记,然后用表格或图片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数字统计。

  (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事例、亲历者笔记等,感受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3、指导学生阅读《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上。

  活动二:洪水灾害

  1、引导学生阅读《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2、教师可参与“资料库”,或收集有关资料,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以及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3、在认识洪灾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这外,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老师可展示课本P39图片,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1、让学生说一说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其中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确定几种自然灾害作为学生调查的问题。

  2、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担任组长。根据课本P40的调查提纲,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哪种自然灾害?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灾和抗灾的措施?

  (2)确定调查方法和组内的分工合作。谁负责访问?谁负责查找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负责到实地进行考察?

  (3)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中外民间进行交流的活动。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吸引众多外国人的原因。

  3、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应对中外民间友好来往的情况和活动有大致的了解。

  2、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搜集相关的内容,在课上汇报展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外国人“大山”引入本课题的学习。看教科书第85~87页的图片,了解一下中外民间友好往来的情况。

  2、观察与讨论。

  (1)阅读书上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请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中外民间友好往来都有哪些形式?

  (2)针对某一幅图片展开教学,让学生想想图中的对话。

  (3)思考:作为一名小学生,可以为中外交流做点什么。

  3、汇报展示。

  (1)小组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可以介绍、表演等形式)

  (3)谈体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能够吸引众多的外国人的理由。

  4、教师。肯定学生的搜集情况和课堂表现。

  家庭作业

  完成走进学习广场。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集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品德与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案03-15

品德与社会教案06-05

《品德与社会》教案模板03-31

《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03-25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07-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05-20

《品德与社会》优秀教案(精选5篇)12-28

【推荐】《品德与社会》教案三篇06-21

品德与社会《接受风雨的洗礼》教案04-02

品德与社会教案 15篇03-16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

  课前准备:

  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难点:

  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准备

  1.政区图、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长江的诉说》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

  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

  〖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第四单元

  第一课学看平面图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

  3.学习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课前准备:

  (生)1.收集各种平面图,尝试自己阅读,看看从平面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去附近的公园、商店、医院、社区、学校……等处去查看平面图,并尝试根据平面图在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3.彩笔

  (师)1.准备一张学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

  2.准备一些写有XX平面图的卡片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导入(谜底为地图)

  1.猜谜语

  2.师出示准备的平面图,请生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

  二、学生交流活动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平面图。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平面图,并简单说明在哪里找到的。

  三、初识平面图

  1.你问我答认识平面图(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平面图的知识问小组同学,或者问老师)

  2.自由组合,结合实践,研讨怎样看懂平面图

  四、再识平面图

  1.师出示学生熟悉地方的平面图让学生认指,说一说

  2.学生互相“考一考”

  3.课后延伸(请生到这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师将制作的卡片秘密发给几位学生)

  1.师假设要去某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找我们认识的“谁”来帮忙呢?

  2.生拿着卡片走出来大声说“我——(某平面图的的名称)来帮忙,并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并导入下一个活动:(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了平面图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信息,有了它的帮助,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地方的概况,而且还可以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好,现在有二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二、帮忙设计游玩路线

  1.课件显示放大的动物园平面图(并配有二个小朋友的`对话)

  2.学生分小组设计

  3.生汇报

  4.小组分角色模拟表演游玩的路线

  三、说说你的发现:(如:指向标、动物图画图例、蓝色表示。。。为下节课自己绘制平面图铺垫)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画学校平面图)1-2分钟

  二、学生自由组合到操场上观察、商讨、确定小组画图的方案(师到各个小组指导,提建议)(10-12分钟)

  三、讨论:绘制校园平面图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回到教室,3分钟)

  四、学生分组绘制平面图

  五、各小组展示介绍

  六、(延伸:回家按图向家长或其他的亲人介绍学校的情况)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像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教师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资料、完成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教师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的学生,请他们课后继续完成。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74~175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

  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

  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画板或厚纸,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规格。

  2.鼓励学生为普通人、平凡人画像,不一定局限与英雄人物。

  3.提醒学生无论所选择的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说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的道德品格。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它们与工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2.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并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相应地,人们会随着行业的变化,可以变换行业。

  3.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

  4.让学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课前准备:

  1.给学生分发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家里或周围的人正在从事的行业。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互动,生成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一个话题: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看了这个话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师相机归纳小结: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他们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二、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

  (一)他们为我做什么?

  1.感受一天中有多少行业的劳动者为我们辛劳

  师:刚才同学们问了,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

  我们不妨从一天的生活说起,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早上吃的早餐)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品尝可口的小菜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我们手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行业的劳动者已经开始了忙碌?

  2.观看录像(出示课件)

  晚上在路上各种车辆在行驶;

  很多奶点的工作人员开着小型车进配货场领奶,从大车上卸奶,装到小车上;

  送奶员来自己的牛奶供应点领牛奶,骑上自己的三轮车送奶;

  送奶员到达自己服务的小区,保安查他的证件,允许他进入小区;

  送奶员把牛奶放进了奶箱;

  环卫工人清理垃圾;

  蔬菜批发市场呈现出忙碌的景象;

  运菜的人在赶路;

  运菜的人把菜摆在摊点上;

  小区内清洁工把扔在外面的垃圾放进垃圾箱;公路上,洒水车在洒水,清洁工在扫街道。

  3.交流讨论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观看录像的感受)

  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好!

  4.说自己日常生活

  师:从白天到夜晚,还有哪些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请说一说你亲身经历的事。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穿的衣服先有农民种棉花,再由工人纺纱织布,然后裁剪,最后做成衣服;还有人运到商场,有人卖衣服,然后我们的爸爸妈妈去买;在学校不懂的问题,教师会教我;有的同学家离学校很远,他们坐车来学校,司机会帮助他们;出去游玩时,导游会给我们讲解,安排路线;邮递员给我们送报纸,让我们了解很多信息;我们住的房子先由设计师设计,然后由建筑工人修建楼房,还有装修公司的工人来我家装修……)。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行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试着把这些不同的行业分分类。

  5.学生填表

  (学生在书上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想对这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说点什么吗?请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说吧!

  (学生虔诚说心里话)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反思思考:假如……

  师: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行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忙碌着。也许我们并没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有多重要,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选一个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假如农民都不种地了,全世界的人都吃不到粮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都会饿死的;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停止劳动,我们就会没水洗澡,没水喝,都要渴死了;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我们的生活会是一团糟;假如所有的医生都不上班,病人会痛死的;假如学校没有老师,我们会没文化,也不会从老师这里懂得做人的道理;假如没有解放军保卫我们,就不会有幸福与和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是的,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三、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访问活动

  师: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有的我们经常见面,却很少关注他们;有的我们满怀好奇,却没办法见面。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确定沟通方法

  师:有什么办法?

  (学生交流:采访、打电话、写信、上网发E-mail)

  师:想不想现在就去采访?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模拟的小队采访活动

  (二)讨论活动计划

  师:要保证采访成功,要制定采访计划

  (媒体出示小队采访计划,学生讨论分工)

  师:小记者们,出发吧!

  (学生分组到教师办公室、学校餐厅、校园、门房、商店采访)

  交流采访收获

  师:请每组派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你们组采访的情况

  (实物投影访问记录,学生汇报采访情况)

  师:通过采访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采访后的感受)

  师:我们一起大声地为辛勤工作在不同行业的人们说声:“谢谢你们!”

  四、问题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师:同学们,活动进行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交流,师归纳:有这么多行业的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师:今天的活动虽然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相处是长久的。在生活中,让我们面带微笑,带着问题去面对每一个劳动者。我们还要努力学习,今后更多地参与社会、关注社会,让拥有的知识和本领去创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社区,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区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教师也需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一张加大的世界地图一级与小组数目相同的世界地图若干张,学生人手一份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导入。“书本6~7页位为我们展示了一组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社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教科书都为我们呈现了哪些国家的社区,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小组交流:将课前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分小组交流,并在地图中找到大致地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然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地图中找找它的大致方位,在再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回答正确后教师将图片贴在较大的世界地图上。

  4、个人制作: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

  5、布置作业观察社区有哪些设施,特别注意观察增添了哪些新设施,并思考这些设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2、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3、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活动与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书本16~17页的.内容,并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两幅统计图表示什么

  二、探究活动:认识统计图。

  三、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来讲授统计图所传达的思想。

  如: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在那里最多的呢降雨量最多,最少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在那里年平均气温是什么意思呢……

  四、问题讨论:为什么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适当指导。)

  了解不同温度地区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

  五、教师小结。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它们像凶残的魔鬼,肆虐地摧毁人类的家园,甚至会奔走人们宝贵的生命。那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展开专题研究。

  活动一:地震灾害

  1、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或图片展览的方式介绍地震发生时会出现的情况。

  2、地震大事记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用列表的方式编写地震大事记,然后用表格或图片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数字统计。

  (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事例、亲历者笔记等,感受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3、指导学生阅读《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上。

  活动二:洪水灾害

  1、引导学生阅读《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2、教师可参与“资料库”,或收集有关资料,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以及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3、在认识洪灾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这外,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老师可展示课本P39图片,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1、让学生说一说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其中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确定几种自然灾害作为学生调查的问题。

  2、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担任组长。根据课本P40的调查提纲,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哪种自然灾害?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灾和抗灾的措施?

  (2)确定调查方法和组内的分工合作。谁负责访问?谁负责查找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负责到实地进行考察?

  (3)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中外民间进行交流的活动。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吸引众多外国人的原因。

  3、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应对中外民间友好来往的情况和活动有大致的了解。

  2、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搜集相关的内容,在课上汇报展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外国人“大山”引入本课题的学习。看教科书第85~87页的图片,了解一下中外民间友好往来的情况。

  2、观察与讨论。

  (1)阅读书上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请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中外民间友好往来都有哪些形式?

  (2)针对某一幅图片展开教学,让学生想想图中的对话。

  (3)思考:作为一名小学生,可以为中外交流做点什么。

  3、汇报展示。

  (1)小组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可以介绍、表演等形式)

  (3)谈体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能够吸引众多的外国人的理由。

  4、教师。肯定学生的搜集情况和课堂表现。

  家庭作业

  完成走进学习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