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懒惰的积木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玩具积木(各种大小若干)、学生用尺(长10厘米)、塑料杯(杯高5厘米,杯口直径4厘米为宜)、卡纸(长约10厘米,宽约8厘米)。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一块长方形的硬卡纸盖住塑料杯口,再把一块积木放在硬卡纸中央,用一只手夹住卡纸的一边快速地把卡纸从杯口拉走,想一想卡纸上的积木会怎样?
幼儿讨论。
(1)积木会飞出去。
(2)积木会跟着卡纸一起飞出去。
(3)积木掉到杯子里。
试一试。
说一说我的发现。
把卡纸从杯口拉走(或用手迅速弹开卡纸),卡纸会立刻离开杯口,而卡纸上的小积木会掉入杯里。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把积木整齐地叠在一起,用塑料尺对准最下面的'一块积木,猛地一击,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幼儿讨论。
(1)所有积木都飞出去了。
(2)只有被抽打的积木飞出去,而其余的积木则不动。
(3)所有积木都不动。
试一试,将几块大小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用木棒以水平方向对准最底下的一块用力一击。
说一说我的发现。
最底下的一块积木被打出,其余的积木仍旧保持原来的位置。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5的分合,记录它的分法。
2、乐意用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5个筹码(瓶盖制作:红面和白面);一个空八宝粥;各种特征的五只小猫图片;记录卡;笔;音乐《找朋友》;挂卡。
活动重难点:
发现数量5有4种不同分发,并用数字符号进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复习5以内量的点数。
1、游戏“吹泡泡”。老师念儿谣,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变出相应人数的泡泡来。师: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吹成4个人的大泡泡。小朋友就4个人手拉手围成圈变成4个人的大泡泡。(游戏重复进行,也可是5个人的大泡泡)。
2、教师关注在游戏中每组幼儿的人数是否与指令要求一致。
二、出示小猫的图片,观察小猫的特征,初步感知5的分合式的意义。
三、学习5的'分解组成
1、教师摇筹码,让幼儿感知。了解分合式的意义。
(1)出示筹码,引导幼儿区分筹码的红面和白面。
(2)教师让幼儿区分筹码的总数(5个)。
(3)教师示范“摇筹码”,判断筹码红面和白面的数量各是多少,并用分合号和数字记录筹码。
(4)幼儿用语言表述分合算式中数字和符号代表的意义。
2、幼儿操作,记录5的分解组成。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5个筹码,一个空八宝粥罐)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要求幼儿多次操作,记录多次操作的结果。
(2)师生相互交流记录结果,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
(3)教师展示5的4种分合式。
四、游戏“找朋友”,巩固练习5的分解组成。
玩法:幼儿每人挂起卡片,音乐响起,就去找自己的朋友,音乐停,手拉手站好,并且两位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如:1和4合成5。(游戏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大胆交流,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弯管玩具,螺帽(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毛线、较长的硬钢丝、米、手电筒、小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弯管拼搭
教师:看,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请你们搭一根弯管,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幼儿拼搭,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说说你搭的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给予回应。)
2.预测假设
(1)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真有趣呀,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幼儿仔细观察,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中间都是空的。
(2)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像一条弯弯的隧道,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有哪些小东西?(出示统计表,表上有空气、米、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
(3)统计猜测结果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你是怎么猜的?有不同的吗?
3.验证、记录
(1)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你们去做个实验,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1)空气:空气是流动的,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也能穿越弯管呢?(风、水、声音、气味等)
(2)米:颗粒比较小,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晃动弯管,更容易快速穿过。)
(3)毛线:因为线是细细的`,软软的,不容易穿过。我们可以想想办法请谁来帮忙呢?出示螺帽。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出示钢丝弹簧),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小结:通过实验,小朋友发现流动的、小颗粒的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穿过弯管,但是一些不能一下子就穿过弯管的东西,想想办法,可能也会穿过弯管。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科学角试一试,怎样让光穿越弯管。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要求: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室外:
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
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
2.室内:
各种形状的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圆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以及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一看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1)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2)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动,而其他形状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形轮子会滚动吗?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形会滚动的特点,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提问:
(1)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轻轻推它会怎样?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轮,再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推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手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幼儿园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幼儿每人一只纸盒做车厢,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签的洞)幼儿将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请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
五、幼儿带自制小汽车到室外自由玩耍。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准备的材料充分,合适,吸引了幼儿的兴趣,所以后面的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了解轮子的特点时,我通过操作、比较,引导幼儿理解了轮子做成圆形更省力的原因。
在回忆日常活动中还看哪些地方有轮子时,开始幼儿思维比较紧,大都说是各种各样的车,直到后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思维更加开阔,说了黑板、钢琴、行李箱、窗帘、推拉门等。
整个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旨在引导幼儿总结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奥秘。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1)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1)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
(3)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
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1)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3)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案部分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电子琴等。
2、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小电灯泡、铜线。
3、有关电池正负极、不同种类电池的幻灯片、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
4、废旧电池回收桶。正负极的符号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引导幼儿发现电动玩具没有电池不能动。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科学探索。
2、师:探索活动室有好玩的电动玩具,现在小朋友可以玩你们喜欢的电动玩具了。
3、幼儿自由的玩电动玩具。
4、师:小朋友,你们的电动玩具他们动起来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电)怎样就有电了呢?(安装电池)
二、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师:安装电池后就能动吗?请小朋友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2、幼儿自由的进行安装,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安装电池的情况。
3、幼儿安装好电池后再次玩电动玩具。
三、帮助安装错误的幼儿,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并认识正负极的标志。
1、教师针对安装错误的幼儿进行引导,师:刚才电动玩具不能动是因为没有电池 可是现在安装了电池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谁知道为什么? (电池没有安装对或电池没有电。)
2、师,说的对,现在我们先来认识电池再来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引导幼儿发现安装电池后电动玩具还不能动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安装不正确所致)
3、播放幻灯片。师: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幼儿和老师一起在黑板前坐下来);电池有正负极。小朋友请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带着一顶小帽子的就是电池的正极,在电池正极的边缘通常都会有一个符号,一般用“+”号来表示(出示“+”号图片)。没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电池的负极在电池的边缘都会有一个符号,用“-”表示(出示“-”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电池上正负极的标志。
4、我们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现在,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安装电池?
5、师:刚才谁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请安装正确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安装方法。
6、师,你的玩具刚才动了吗?(没有!)哦,原来是这样。你也把你的安装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7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30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02-24
科学的活动教案05-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