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特性,学会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特性物体的名称及作用。
3.对感知探索活动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 纸箱两个,纸箱内分别放有冷、热两瓶水,棉花球、玻璃球、蜡光纸和砂纸等物品。
2. 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一张。
三、 活动过程
1. 摸一摸、猜一猜
请幼儿分别将手放入纸箱中摸一件物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并与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说一说
依次请个别幼儿说说他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冷、热、软、硬、光滑、粗糙)可能是什么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上做记录)
3.再次进行触摸活动。
(1)对物品再次进行触摸活动,并按其相反的`特性进行归类。
教师:请幼儿把物品从纸箱中拿出,对物品再次进行感知触摸,并在此基础上按相反特性进行归类。(如把冷水和热水放在一起、把棉花球和玻璃球放在一起、把砂纸和蜡光纸放在一起)
(2)在触摸感知的基础上,运用经验说说该特性物品的用途。
小结:不同的季节、不同温度的说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棉花球是用软软的、吸水性强的棉花做成的,在医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它;玻璃球用硬硬的玻璃成的,光滑而且美观,是小朋友游戏的好伙伴;砂纸表面很粗糙,可以把不光滑的表面打磨平整、圆润,比如铅笔尖、带刺的木头等;蜡光纸美观、易折,是小朋友们用来做手工的好材料······
四、找一找
(1)寻找生活中各类特性的物品,按物体的特性做记录。
提问:生活当中好还什么东西是硬硬的?软软的?······(请个别幼儿回答)它们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把自己能想到的各类不同特性的物品分类,老师帮助画在标志纸上。
五、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言,按照物品的特性在标志纸上做归纳记录,并总结阐述不用特性物品的作用,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鼓励。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动物是孩子的朋友,是幼儿喜爱并乐于接受的事物,很多幼儿在家中也养着各种宠物,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每种动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特点,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小动物来运动”这个活动,对动物的运动特点进行探索。
知识点:1、动物是运动健将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它们会跑、会跳、会爬、会攀……会做许许多多的事,有很大的本领,有的可是大自然中的运动健将。(1)跳远健将:袋鼠,袋鼠一跳的距离可以达到十几米。(2)跑步健将:猎豹,猎豹的跑步速度有时比人类的汽车还快。(3)游泳健将:海豚,海豚游泳的速度比现代核潜艇还快。(4)跳高健将:跳蚤,跳蚤能跳过自身高度的100多倍。(5)滑雪健将:企鹅,企鹅的滑雪速度可达每小时30公里。
2、生活中的小动物也会很多运动(1)跑――马、羊、狗、猫(2)跳――兔、猫、青蛙(3)爬――乌龟、蛇(4)攀――猴(5)游――鱼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小动物的运动特点,并模仿它们的动作。
2、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
3、乐于观察与发现,激发幼儿探索动物运动方式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
2、动物运动和人类运动的影片(由动物的运动、人的运动、人和动物的运动穿插三部分组成)
3、户外锻炼器材
活动过程:
1、它们怎样动幼儿已经自行收集了一些动物运动的图片,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相关经验,正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所以活动的开始,教师可引导幼儿先交流自己收集的动物图片。说一说图上是什么动物?它是怎样运动的?(幼儿可以边说边模仿动物们的动作)教师在活动中可穿插进行知识点的强调。
2、动物模仿秀幼儿自由模仿各种动物,比一比谁学得最像也可将幼儿分成几组,各组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让其他组的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3、动物和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运动项目与动物的运动很相似,有些就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观察,让幼儿自行发现、思考其中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1)观看动物运动的影片片断提问:影片里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2)观看人类运动的影片片断提问:你看到了人们在做哪些运动?
(3)讨论:动物的运动与人的运动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4)观看人的运动项目和动物的运动穿插对比的影片片断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人们从动物的运动中得到启发,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加强壮,就模仿动物的运动,创造了很多运动项目。如:游泳、拳击、赛跑、荡秋千等。
(5)引导幼儿找一找:还有哪些人类的运动也是受到了动物运动启发?
活动反思:
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在了解幼儿兴趣、经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次活动目标,在自由且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探索动物的运动特点引导幼儿联想人类的运动项目与动物运动的相似之处。在活动中,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也进一步发展幼儿跑、跳、爬、攀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内容:小雨点去旅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不见”的奥秘,并感受自然现象的变化。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3、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不见”的奥秘。
难点: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材料创设:
1、电暖气1个
2、吹风机1个
3、小手帕14个
4、雨点图片4张
5、插线板
6、曾让幼儿感受雨天的快乐及变化
活动流程:故事导入——讨论、理解——动手操作——表达表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T:今天,我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和我们大家一起学本领、一起做游戏,你们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出示雨点的图片)
S:小雨点(雨点宝宝)。
T:这里有好多的雨点宝宝。既然你们和雨点宝宝是好朋友,那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S:帮助他。
T:小雨点呀,他很喜欢在外面旅行。可是呢,他已经旅行了好几天,他有点想云妈妈了,他想回家了。但是呢,他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从湿漉漉的地上回到云妈妈的身边。所以呀,他就想到了你们,想请你们帮帮他,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T:那你们就替小雨点想个办法吧,让他赶快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理解、讨论
T:你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一个人想办法,然后把你们想出来的办法告诉小雨点,让他快点回家。
(幼儿讨论)
T:谁能告诉小雨点,你想出了什么办法?
(请3—4名幼儿回答,最好能说出用太阳,风等自然条件。)
小结: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帮小雨点回家,小雨点真开心。你们的本领真大,真聪明。
T:对了,我差点忘记了,还有许多的雨点宝宝呀,他们在旅行的时候,都跑到了我的小手帕上,你们能不能也把这些雨点宝宝送回家呢?要是他们回不去家也会很伤心的。
S:能。
T:那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雨点宝宝回家呢?
(请3—4名幼儿回答,最好能说出用吹风机,电暖气。)
三、动手操作
T:你们想的办法真多,真棒。
T:刚才呀,小朋友们想出来的办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说用太阳照,有的说用吹风机吹,有的还说用电暖气烤一烤。那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看看你们想的办法能不能把雨点宝宝送回家,行不行。
T:老师呀,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个小手帕,你们用自己相出来的办法把雨点宝宝送回家,好吗?
四、表达表现
T:你们把雨点宝宝都送回家了吗?
T: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把雨点宝宝送回家的呀?
(请幼儿说明、演示)
总结:雨点宝宝都回家了,你们高兴吗?那你想想,如果雨点宝宝跑到我们的身上,衣服上,鞋子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为延伸)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活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 了解面粉的特性。
1、 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 教师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 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 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 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
说课:幼儿喜欢吃各种面食,但对面粉的特性一无所知。面粉的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强。中班幼儿喜欢探索、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为愉快,所以我们设计了关于面粉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前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面食制品,为开展活动感性经验。本次活动中,幼儿大胆操作、探索,满足了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了面粉的特性,体验了揉面团的乐趣。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环节为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活动之前我们带领幼儿参观拉面馆、水饺店等等,感知面粉加水将面粉变成团的过程。设计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尝试活动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自主发现、相互讨论、学习经验并极大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感知了面粉与水之间的关系,知道放适量的水才能使面粉变成面团。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体验了揉面团的乐趣。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在揉面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水放的过多,造成面团过稀;二是水放的过少,使面团变形。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基本完成目标要求。
《纲要》组成员讨论与建议:
1、幼儿语言词汇较丰富,语言能力强,教师指较好,第一次出示面团时可以出示老师自己的示范团。幼儿不大会搓,教师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选择盘子,让幼儿看幼儿作品时也要出示盘子装的。时可以看看小手怎么样变干净,教师也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技能。
2、语言精练,环节过度自然,层次清楚,分享经验不够及时,要深入幼儿的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答案。不要说“好不好?对不对?”座位可围成圆,教师可成为一员参与,可以考虑增加做好的面食,让幼儿品尝会好一些。教师可以参与中去,进行隐性指导。
3、科学活动生活化,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的教态、语言很符合幼儿特点,教学要求清楚。座位可采用小组形式,让幼儿在讨论时能再细一些,进行对比。活动开始时可以从主题中来,结束时可以品尝,回到生活中去。
4、幼儿手上的面团太多时,可以指导幼儿将手上弄干净的方法。
评析:
科学活动:孩子兴趣很高,活动时间三十一分钟。幼儿一点点加水做成面团是需要很大力气的。对于技能的问题,教师可随机地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可以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出示做好的面食再说说哪些东西是用面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儿的经验少了一些,可以课后进行丰富。教师对于幼儿回答出来的问题反馈的少了一些,每个环节要强化一下,给幼儿一个反馈。可以课后在幼儿面前做成面片,让幼儿来吃,让幼儿来体验制作的成果,也是一种爱惜粮食的体现。教师研究值得学习,幼儿上来讲述的语言声音很大,挺好。幼儿在制作面团中兴趣很高,在体验失败与成功中获得发展,目标一可具体些,感知面粉的特征。面粉散的特征可以提升。前期准备中要加入知识经验准备。在探索活动中观察、指导是本节活动的弱点。幼儿的问题要观察、提出来。怎么解决问题方面要请幼儿多讲,让幼儿观察。有的幼儿做的团小,团大,要引导幼儿去观察,解决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
(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
(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
(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 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 采桑叶
(1) 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 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 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 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
1、人手一个乒乓球和几张纸。2、各种瓶盖、纸杯纸盒、橡皮泥等。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2.幼儿将球放在桌子上玩,师巡视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过渡:乒乓球说它有个愿望,就是想在桌子上站稳了,不想再滚来滚去的,可是材料只有一张纸,小朋友们能帮助它实现这个愿望吗?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五、再次分组活动:探索其他材料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小球实现了它的愿望,它真高兴,想再请你们帮助它一次,你们愿意吗?
2、师提出问题: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再让小球站稳来,行吗?你们试一试吧。
3、幼儿分组尝试。
六、结束:我们到班上再去玩一玩吧,帮助老师把东西收一收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9-09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2-0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11-17
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春笋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1-16
中班科学影子活动教案02-04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12-27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15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肥皂01-0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花猫钓鱼》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