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准确识记“饭、能、饱、茶、泡、轻、鞭、炮”等字。(重点)
2.在看部首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密切联系。(难点)
3.区别理解“青和清、在和再”的意思,会用它们填空。练习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重点)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歇后语,借助图片大致了解描述的内容,并背诵积累。(难点)
5.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狐狸为什么对乌鸦说好话,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启发学生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专注做好眼前的事。(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字卡。(教师)
2.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
1.(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图片)导言:我们的好朋友喜羊羊来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出示“饭、水、足、手、衣、火”的图片)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
2.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能用来做什么,同时逐句出示儿歌内容,引导学生相机识字。
(1)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儿歌,师生正音。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饭、能、饱、茶、泡、轻、鞭、炮。
(1)读准字音:“茶”是翘舌音,“鞭”是三拼音节,泡(pà)和炮是同音字。
(2)认清偏旁,说说字义和偏旁的关系。
(3)交流识字方法。如: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泡、饱、炮。
(4)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
4.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5.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它又说了什么?(出示泡泡语:你能看图背诵这首儿歌吗?)
6.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放入儿歌,速读速背儿歌。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导入,引领学生在趣味观察中认识儿歌中的主体事物。在此基础上的认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1.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喜羊羊要带我们去汉字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汉字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
2.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口字旁家族,并出示相应生字“吃、叫、吹、咬”。
(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出示口字旁)
(2)引导学生思考口字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并表演。
(3)导学:这支队伍想扩充,还有哪些字宝宝可以参加呢?(预设:“喊、叹”等。)
3.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提手旁家族,并相应出示生字“提、拔、捉、拍”。
(1)导言:观察生字,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提水、拔萝卜、捉小鸡、拍球图片)
(2)引导学生思考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并再举几个例子。
4.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足字旁家族,并出示生字“跑、跳、踢、踩”。
(1)导言:最后一支队伍比较特殊,大家来看看都有谁呢?(生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出示足字旁)
(3)足字旁的字多数和脚部动作有关,学生举例子。(跺脚、跳跃等)
设计意图:借助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自主发现中了解汉字造字规律,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1.导言:喜羊羊在汉字王国玩得特别愉快,它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出示青山和清泉的图片,并注明这两个词语,突出“青”和“清”两个字。)
(1)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读音相同,意思不同。“青”表示绿色,而“清”表示清澈和清楚。
(2)出示:“远处有( )山,近处有( )泉。”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3)学生小组讨论还可以用“青”和“清”组哪些词,并用词语造句。
2.出示:“在”和“再”。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是“再见”的 “再”,并说明理由。
预设: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再见”这个词,“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
3.教师引言:“在”表示存在或者表示存在于某地点,比如:在家、在场、在外面……
4.出示选字填空:放学了,大家( )教室门口和老师说( )见。
(1)指导学生用“在”和“再”填空,并说明理由。
(2)出示选字组词练习:( )家、正( )、( )学校、( )次、( )来。学生讨论怎样填写,并用填写的词语造句。
5.完成教材64页的翻字典游戏“比比谁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理解“青”和“清”的意思,再填字组词造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比较两组同音字时,都是先理解再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借助有趣的“翻字典游戏”激发了学生查字典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1.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2.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3.拓展其他歇后语。
(1)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4.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主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以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借助图片,在读中感悟,并鼓励学生去搜集、去积累。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1.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配图播放故事)
2.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2.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的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运动会”的一系列情境。借助里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以语文园地中的各板块内容为主体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了解小说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一般结构;着重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的描写,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特征。
教法设想:抓住初一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金星榜),课堂采用“趣味活动快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始终饱满。
教学计划:两课时
第一个半节课教学要点: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分发材料(《西游记》导读)。
第二节课教学要点:领会小说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学习刻画形象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的'描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个半节课教学要点:交流《我的同班同学》的片断描写(读、写、听、说综合训练)。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
我们先欣赏一段音乐(录音播放《西游记》的插曲片段,许多同学露出了笑脸)。
师:(录音停)哪一个同学能说说这段歌曲的名字?
(学生们纷纷举手,可惜都答错,有些学生紧皱双眉。)
提示:刚才你们听到歌曲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不约而同)庄严我神州大地(笑)
师:对啦!歌名是《庄严我神州大地》。《西游记》的插曲很多,如:《青青菩提树》、《我欲成仙》、《敢问路在何方》等,有兴趣的同学课余可找一找、听一听。
(师生共同回顾《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引入趣味活动快车,贴上金星榜,教师作活动说明。)
师:让我们进入快车的第一站——猜一猜。同学们请认真听录音,猜猜《西游记》的故事情节。
(学生情绪激昂,录音还没停下,许多学生早已高举着手。)
(录音停)
生1:孙猴巧行医
生2: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
生3:石猴变成美猴王(教师补充:这就是我们要学习课文的主要情节。)
师:这三个同学都回答得很好。(教师分别为一、二、四小组贴上金星,学生热烈鼓掌。)
这时第三小组暂时落后,没关系,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你们回答呢!让我们进入快车的第二站——讲一讲。(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后,四个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复述课文,而后教师总结。)
生4;
生5:(复述的内容略)
生6:
生7:
师:四个同学都讲得不错,我们分别为他们贴上金星。(全班热烈鼓掌)下面我们进入快车的第三站——议一议(分小组讨论,教师击掌示意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请各小组组长记好讨论题。
※小黑板出示讨论题:
1、 按照提示划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2、 课文重点写石猴出世或者是猴王来历?
3、 重点部分通过哪些常见的方法刻画石猴形象的?(教师提示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各小组讨论的气氛热烈,各组组员出谋献策,组长忙得不亦乐乎。15分钟后,讨论结束,教师击掌示意,学生齐刷刷地回到原位。)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第一道题目。
(四个小组多分别选派实力最强的同学回答。)
生8:
生9:(划分故事情节,总结大意)
生10:
生11:
师:(小结)各小组都能按照提示划分故事情节,但是归纳大意时语言应力求简洁、明了。从这一点来看第二小组做得最好。
(第二小组热烈鼓掌,教师替他们贴上一颗金星。)
师:请同学举手回答第二题。(第三组的同学抢先一步,教师示意回答。)
生12:重点写猴王的来历。
师:(追问)为什么?
生12: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美猴王》。
师:回答得很好。具体说:猴王的来历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同学们写作文时应围绕中心安排详写、略写,不要“捡到菜篮子里面的都是菜”。(学生笑)好,我们接着讨论第3题。
生13:环境描写。
生14:外貌描写。
师:很遗憾,不能帮你们贴上金星。没关系,让我们来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再回答。
(进入快车的第四站——读一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推荐一名男生充当石猴,众猴由全班的男生充当,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叙述性的文字。)
(朗读结束,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局面,许多同学同时举手抢答。此时,教师难于定先后,只好让举手人数最多的第二组回答。)
生15:语言描写。
生16:还有动作描写。
(第二小组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出石猴的特点。)
生17:从“我进去!我进去!”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石猴的勇敢。
生18:p92页的第2行——第5行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石猴很想当王。(教师补充:说得很好,这就显示了石猴逞强、好胜的特性。)
生19:p91页的动作描写,如“蹲”、“纵”、“跳”写出了石猴很厉害,有本领。
生20:不过,石猴也很调皮、好动。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21:p91页——p92页的动作描写,如:“跑”、“爬”、“抢”、“夺”、“搬”、“移”。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快车的第五站——写一写。)
师:语言、动作描写能刻画形象的特点,同学们写作文时应学习这一种写法,让作文中的人物说说话、做做事,从而自然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我们来写一写,通过语言、动作的片段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记住:只能写本班的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
(学生纷纷打开练习簿,认真观察同学,捕捉写作对象。有的还禁不住微笑着。5分钟后,师生小结。)
小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强调重点。
师:这一堂课第二组获得最多的金星(第二组欢呼),不过别高兴得太早,明天我们再比一比。你们把写一写的快车带回家,明天我们进入快车的第六站——说一说(说特征、猜同学)。
(下课铃响,师生再见。)
附:(本节课板书的主要内容)
美猴王
△故事情节提示: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详略得当
△ 语言、动作的描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七》共有六个板块。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从劳动用品、家务活中识字。字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猜测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并结合字典,检查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意在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识字、理解字义;让学生学习比喻句。写话让学生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书写提示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字变成偏旁后,笔画的大小、形态和笔顺发生的变化。日积月累让学生熟记《二十四节气歌》。我爱阅读选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短文《月亮姑娘做衣裳》,通过做衣服这件事情来表现月亮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字词句运用中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容易忽视书写提示中汉字变成了偏旁后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要注意引导。写话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难点,教师要让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
教学建议
1、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重点做好示范,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在课本上先描后写。
2、日积月累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意思,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认识一些劳动工具。
2、规范地书写汉字。
3、运用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猜一猜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并查字典将字音与字义弄准确。
4、认识比喻句,学写比喻句。
5、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汉字,运用一定的方法猜字音和字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有了过错就要改正,并能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及虚心向他人学习。
2、了解月亮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难点
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字卡。
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认识一些劳动工具。
2、正确、规范地写字,注意汉字变成偏旁后的写法。
3、运用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猜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能查字典确定自己猜得是否正确。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认字写字。
难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猜字音和字义。
三、识字加油站
1、出示五种劳动工具的图片:扫帚、抹布、拖把、水桶、簸箕。
2、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劳动工具的名称。
3、相机出示名称,指导识字。
强调扫是个多音字,在扫帚中读,在扫地中读sǎo。
4、出示玻璃、垃圾图片,引导学生识字。
5、同桌互认生字,出示词语,齐读词语。
6、说一说你在家中能做哪些家务。
四、字词句运用
1、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猜得对不对。
出示书中的三个句子。
(1)和同桌一起合作,一人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一人查字典。
(2)四人一组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猜字的方法及查字典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摸、读、揭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如摸中的扌表示字义,意思为用手去抚摸,莫表示字音。
读字不易猜,我们就直接查字典。
2、读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1)出示书中的三个句子。齐读,指名读。
(2)分组讨论:从这三个句子中,你有哪些发现?
(这三个句子都有像字,它们都是比喻句。第一句中是好像,第二句中是像,第三句中是就像。)
(3)指名说这三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师生评议。
(第一句把大枫树比作太阳伞;第二句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第三句把小柏树比作战士。其中大枫树、大象的耳朵、小柏树是本体,太阳伞、扇子、战士是喻体。)
(4)小结。
像这样句中含有比喻词、本体、喻体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5)拓展: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搜集比喻句。
五、书写提示
1、出示劝、堆、转、特四个汉字,请学生认一认。
2、在书上圈出这些字的偏旁,读一读。
3、观察这些字的偏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字的偏旁都是一个单独的汉字。)
4、试着写一写这些偏旁作为一个单独汉字时的写法。
5、比较一下区别。
(有的字变成偏旁后,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
有的字变成偏旁后,笔顺也发生了变化。)
6、总结规律。
(又变成偏旁后,捺变成了长点;土变成偏旁后,末横变成了提;车变成偏旁后,最后一笔变成了横,且此横变成了提;牛变成偏旁后,最后一笔变成了末横,且此横变成了提。)
7、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注意偏旁的写法。
六、梳理板书
语文园地七
劝 堆 转 特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朗读《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的变化。
3、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难点
写一写自己想养的一只小动物及想养它的理由。
三、日积月累
1、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视频。
2、你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哪些节气吗?
3、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5、学生对照节气歌说节气。
6、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7、尝试背诵。
四、我爱阅读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阅读。
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学生自由猜)
2.播放录音,学生思考: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3.学生根据图片讲故事。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是怎么变的呢?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月亮姑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月亮的词句。如:
①细细的,弯弯的,像眉毛。
②好像弯弯的镰刀。
③像只核桃。④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
5.你有观察过月亮吗?你能说出月亮一个月之内的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
6.欣赏视频《月亮儿歌》。
初一月亮看不见,初二月亮一根线。
初三初四像镰刀,初七初八月半边。
一天更比一天胖,直到十五月才圆。
十七十八月出迟,廿二半夜月半圆。
一天更比一天瘦,廿九三十见月难。
五、写话
(一)课前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几个谜语,你们来猜一猜,好吗?
(1)扁扁嘴巴,叫声嘎嘎,走路摇摆,爱吃鱼虾,脚荡双桨,游泳专家。这是什么呀?(鸭子)
(2)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螃蟹)
(3)凸眼睛,阔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衬着它,好像一朵大红花。(金鱼)
2、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容易猜?
正是因为谜语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
(二)激发兴趣,说话。
1、出示主题:我最想养的小动物。
2、出示一组小动物的照片。(配上生动的音乐和动物的叫声)
3、看了照片以后,你们想说点什么呢?用一两个词说说它们最大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说一说自己最想养什么小动物,以及为什么想养它。(小白兔、小猫、小狗、小乌龟等)
(三)给予提示,写话。
1.出示:我最想养的小动物是。因为。
2.写好后,自己多读几遍,再修改一下。
3.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评价。
4.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
六、梳理板书
语文园地七
我最想养的小动物
七、教学感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我围绕语文的学科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渗透人文性,如识字加油站中引导学生主动做家务,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此外,我还采用谜语、视频等媒介将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教学写话时,我给学生以示范,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写话,让他们轻轻松松写话,不会对写话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师生:了解女娲的传说。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著的追求。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著追求。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事例的学习,了解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本文倒叙的写作特点。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3段:首先描写了春天的景物,抓住染上、摇摆、舒展、举起、吹奏等词语去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想起刘老师,自然引出下文(采取了倒叙)。
* 第4段:先写刘老师的外貌,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刘老师从女娲补天的传说讲到自己断腿的原因,以及我们听后的心情。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从老师的话可以看出他的诙谐和乐观。而同学们在笑过之后,心里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更增添了他们对刘老师的尊敬。
* 第5段:详细描写了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情景。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上课时间长,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再转向讲台写出了他上课时板书的艰难,但很迅捷。因此,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体会刘老师对工作的尽心负责。
* 第6段:主要起到启下的作用,点明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 第7、第8段:写刘老师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快乐。教学时,要抓住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刘教师对生活的热爱与和对健全体魄的追求,从仰望、注视、漾出可以看出他在放风筝中更显得年轻。
* 第9段:写刘老师有一次故意把线拐撒脱手,然后蹦着去追赶的情景,表现了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而是十分乐观,他尊重生命,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要抓住他故意撒脱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这些描写进行体会。
* 第10段:拿50岁的残疾老师与少年对比,会引发我们的哪些深思呢?
* 生字书写,可重点指导膊、翘。
* 课后第1题:前部分的要求应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后部分的背诵可以放在学文后。
* 课后第2题:列出的三个句子都是为了向读者展现一个善良、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 本文在记叙上采用倒叙的方法。
* 此处小练笔只是某个片断描写,不要以篇章的要求让学生作文。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叔阳写的一篇散文《我的老师》。文中的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每逢春天一只只风筝在蓝天上同白云戏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1.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 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或者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 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刘老师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是如何描绘刘老师的形象的?表现了刘老师哪些性格特点?我对刘老师为什么至今难忘?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 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1)出示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诙谐和乐观。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找出描写刘老师腿有残疾的句子: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却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读一读,体会刘老师行走的不便与艰难。
③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④一股酸涩的感情指的是怎样的感情?同学们心里为什么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⑤我们为什么更尊敬刘老师了?
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出示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捷,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③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少年心性。
(4)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这情景带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③我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④有感情地朗读。
2. 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为什么会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3. 朗读课文第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4. 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5.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如果让你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2.仔细品读1、2、3、4段,想一想,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己以后也可以试着这样安排顺序。
五、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1. 这篇课文节选自苏叔阳的散文《理想的风筝》,请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
2. 请同学们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个片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5-2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12-30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29
语文教案01-30